王军彩
摘 要: 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集中了诸多传统性格和传统美学理想的种种人物形象,他们是以女性形象所要赋予的全新的独特的形象。因此,对于这些的全新人物,她们的命运及性格特征,便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命运封建制度性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6-0028-0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而其中的人物也是全新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在中国小说人物画廊里,有诸多独特的艺术形象,这些独特的艺术形象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理想中经过曹雪芹崭新的思想而孕育化生出来的。本文就<红楼梦>中诸人物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行讨论分析.
(一)诸人物性格命运与《红楼梦》诞生的时代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它诞生的时代。从世界范围来说,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就是十八世纪初期到中期,这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遍及欧洲,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也掀起了反朱程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红楼梦》这部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酝酿而成,因此,它不仅是对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一个总批判,而且还闪耀着新时代的一线曙光。它既是一曲行将没落的封建社会的挽歌,也是一首必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晨曲。
(二)诸人物性格命运与家族制度的批判
以林黛玉为首的女儿悲剧正是在家族环境中发生的,是随着家族悲剧而发展的,其结果是美丑同归,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整体性毁灭,构成了一个无可逃遁的命运之网,它显示丑恶现实对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的毁灭,表明这个社会制度的腐朽,不合理已经到了应当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它不仅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写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幸命运,更主要表现了作者带有朦胧近代色彩的美好理想玉丑恶现实的矛盾,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實现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致斐·拉萨尔》)。“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女儿世界的灵魂“情”在《红楼梦》中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本体意义。一是作为人性本体意义的挚爱即真情(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二是作为个体人格意义的性情即任情(包括人格、个性自由尊严)。许多痴心儿女包括封建礼教的信奉者宝钗、李纨、元春、妙玉、惜玉,也都是“可怜风月债难偿”的悲剧命运。女儿悲剧是《红楼梦》的主题,带有对现实社会制度的整体批判与否定。
(三)《红楼梦》中诸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这部书之所以诞生,从一个侧面来说,是悲剧题材的成立,给作者以巨大的写作鼓动力,给千千万万个读者如此巨大的震撼力。黛玉的悲剧,因为她恋爱失败,恋爱为什么失败?因为她不被时代与环境所容。为什么不被时代与环境所容?首先唤起我们共同指摘的,便是她的个性。一言以蔽之,如果宝钗是适应型的,黛玉便是特立型的,宝钗是自觉压抑个性和消融自我以服从传统观念,黛玉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社会规范,追求个性自由。从性格上来说,她孤高自诩,目无下尘,局守一隅,自我封闭,又出语尖刻,为人所忌。从现代心理学来说,这实在是一种病态地心理,是暴露了女人纤弱与狭窄地小心眼。同时,也是多侧面,多层次地。对比如下:
黛玉与宝玉:同具叛逆传统倾向,互为人生知己但情感特征不同。宝玉多情,黛玉执著专注。
黛玉与晴雯:都具有强烈的个体人格意识,命运相似,性情不同。晴雯性情火暴,富于行动性,黛玉多愁善感,内向压抑。
黛玉与湘云:同具诗人才华和高雅情性,但黛玉早熟敏感,湘云天真憨顽。黛玉抑郁,湘云潇洒,就现实性来说,黛玉是醒者,而湘云是醉者。
黛玉与妙玉:同鄙世俗,自持高洁,但妙玉超然世外,不免矫情,黛玉热爱生活,情感直率。
黛玉与尤三姐:同为知己爱情的追求者,但尤三姐敢作敢为,敢爱敢死,而黛玉情感炽烈,但性格软弱。
黛玉与宝钗:同为古典美人,宝钗鲜艳妩媚,黛玉风流袅娜。都富有才华学识,海棠诗钗居首,菊花诗则黛夺冠。又都是一场悲剧的牺牲者,黛玉没有实现婚姻,宝钗没有得到爱情。性情不同,宝钗是“冷”美人,“冷”是性格理性化的结果,黛玉是“泪”美人,“泪”是性格情感化的表现。黛玉的恋爱失败,也因为她不为环境所容纳。宝玉挨打后,黛玉是最后,是一个人,是在天将黑下来的时候,偷偷看望宝玉的,宝钗带来的是敷伤的药,而黛玉所有的只是“哭成桃儿一样的眼睛”。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
(四)封建制度制约命运
我们可以通过长期被禁锢在佛殿青灯的生活之中的妙玉来看,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一个贞洁的修女,生活环境使她养成孤傲、怪癖与矫情的性格,这个被宗教教义毒害摧残后的曲扭和异化的人性却与林黛玉有许多类同:她们都鄙弃世俗,自持高洁,在金陵十二钗中仅有的两位“外地”老乡,又都是苏州人,最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便是妙玉的出场,总是有林黛玉在场,是不是作者无意安排的?显然不是,她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黛玉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而妙玉是封建宗教制度的信奉者,她很早就“解脱”了,很小就跳出了“名利无双地”。表面上看起来,她应该逃脱封建制度的悲剧命运,然而“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的命运同样是悲剧下场。这是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属于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证明:妙玉虽然表面上寻求“解脱”,但是她的命运仍然被封建制度与社会环境所制约,仍然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妙玉尚如此,那作为经常在现实环境与矛盾斗争的旋涡之中的人物,她们的命运无可置辩与封建制度诸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气质性格决定命运
林黛玉的性格是在种种映衬烘托之中得到立体凸现的,是一个“圆形人物”,是一个集种种美质又集种种不幸于一身的绝代佳人的悲剧典型。就气质来看,她多愁善感,终日以泪洗面,就现代气质类型来看,她属于抑郁质。从她的身体状态,精神特点,以及她所住的庭院景象,所用的丫鬟命名等,无一不是她幻灭的归宿的集中写照。试看竹林丛密曲径阴森的潇湘馆,正恰好适合于黛玉幽僻多愁的个性。她除了平时与宝玉相处外,精神伴侣也只有案上的诗书,架上的鹦鹉而已。她有超群的口才却总是伤人又伤己,担负了讽刺人世的任务。她没有使自己战斗成功的能力,于是她只有归结到悲惨的死亡。
黛玉等诸多人物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他们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他们虽然从书中死去,却在广大读者的心里永生。他们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时代的冷酷和摧残,承担了《红楼梦》悲剧主题体现的典型形象。
参考文献:
[1]. 胡邦炜.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思考[M].华夏出版社,1986。
[2]. 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3].胡适.胡适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