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士恩,张兰君,刘文艳
(1.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省财政厅 涉外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河北经济学院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现阶段矿产资源短缺因素分析
肖士恩1,张兰君2,刘文艳3
(1.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省财政厅 涉外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河北经济学院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是矿产资源短缺问题,而造成短缺的关键在于资源消费增长过快。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平稳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矿产资源予以保护与合理开采,完善法规,加强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扭转或缓解资源短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矿产资源;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融入到矿产资源市场的国际竞争之中,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以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开放的姿态活跃着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所带来的资源需求,成为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一需求因素不仅影响着世界资源市场的供求格局,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保障程度将对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中国经济对矿产资源强劲需求的深层次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在进入21世纪后的几年内,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10%以上的成就,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最为迫切、最为严峻的制约因素是矿产资源供给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深层次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矛盾。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第一大有色金属消费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在石油方面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1 000万吨左右。2004年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比上年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7年共进口石油1.85亿吨,比2006年增加进口1 648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总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32.8%增长到2007年的50.5%,石油对外依存度早就超过了3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旺盛。2007年铁矿石进口量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4.47倍。与进口量相对应的是矿石的对外依赖问题,2000年中国铁矿石自给率为66%,到2004年降到47%,目前中国的国产矿自给率基本保持在48%左右,仍有52%的铁矿石要依赖进口。中国自2004年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从2005—2008年,世界铁矿石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71.5%、19%、9.5%、65%。由于进口价格与进口量双双增长,中国铁矿石进口额出现连续的高速增长,2004年进口额增幅达到了161.77%,2001—2007年7年间平均增幅达到了62.5%。上述数据分析显示,中国铁矿石无论是从净进口量、进口额还是从对外依存度角度分析,国内铁矿石产能供给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呈现出严重短缺的态势。
在有色金属方面,中国每年要大量进口铜、铅、锌等矿产资源,表1显示了2005—2008年中国精炼铜、精炼铅、精锌的各年缺口情况,三种有色金属中除锌缺口逐年减少外,其他两种有色金属缺口都在逐年扩大,2008年精炼铜缺口达到144.1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28%。而同年的精铜矿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21%,位居世界第二,精炼铅的缺口达到203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64%。
表1 2005-2008年精炼铜、精炼铅、精锌的各年短缺分析(万吨)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判断:中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国内供需缺口逐年加大,进口量和进口额不断上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呈现出短缺态势,巨大的资源需求与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
矿产资源问题应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分析,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中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本文采用国际上衡量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类通用指标来分析,即:钱纳里的人均GDP标准、产业结构标准和就业人口比例标准。按照钱纳里人均GDP标准,中国自1997年人均GDP达到562美元(1970年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起点是人均GDP标准为560美元)。依据产业结构标准,中国农业产值比重在1993年降到19.7%,依据该标准,中国于此时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标准为农业比重由20%降到10%)。依据就业结构标准,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三次产业比例标准为43.6∶23.4∶33;与此标准最接近的是中国2007年的三次产业就业比例,该比例为40.8∶26.8∶32.4,考虑到中国二元化社会结构和农业人口比例基数偏大的因素,中国工业化依据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标准分析,中国工业化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完成,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正在进行之中。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现在仍旧处于“工业化中期”。
回顾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不难发现,占全球人口不到15%的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这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消耗了全球已探明能源的70%和其他矿产资源的60%。总结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经济高增长以矿产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以日本为例,利用人均GDP指标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工业化进程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矿产资源需求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规律,需要借助经济学上的弹性的概念。在此,引入矿产资源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必须的矿产资源消费增加的百分比。下面分别测算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有色金属需求弹性和铁矿石需求弹性。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外生变量,以能源需求量为内生变量,建立能源弹性系数模型,E=C1Gℓ1或者lnE=lnC1+e1lnG。E表示能源需求量(万吨标准煤),C1表示常数,G表示国内生产总值,el表示需求增长弹性。从《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自1990—2007年的能源需求与GDP数据,对GDP数据利用价格指数调整为不变价值,然后取对数代入模型,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lnE=6.577+0.536lnG。该模型的R2=0.926,说明可以通过模型整体检验,参数t值为17.41,系数t值为14.12,说明参数均可通过检验。模型显示,1990—2007年17年间,中国平均能源需求弹性为0.536,即经济增长10%需要能源消费增加5.36%。
采用同样的思路,分析有色金属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引入金属需求弹性的概念,即经济增长1%所需的有色金属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可以得到能够通过检验的模型:lnK=-6.867+1.347lnG。说明中国1990—2007年17年间有色金属的平均需求弹性为1.347,即经济增长10%需要有色金属消费增加13.47%。
对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如表2所示,铁矿石需求弹性自2001年起逐年上升,上升到2005年的峰值1.92后迅速下降,到2008年,铁矿石的需求弹性降为0.25,计算8年间铁矿石需求弹性的平均值为1.14,即经济增长10%,需要铁矿石消费增加11.4%。说明中国经济在此阶段对铁矿石的依赖程度由极强逐渐变弱,但是总体依赖程度较高。
表2 铁矿石需求弹性计算表(2001—2008年)
综上所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这一经济规律曾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同时,中国经济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规律的存在,进而揭示出当前矿产资源短缺的深层次原因。
根据研究的需要,需要从产业结构角度界定高消耗产业,顾名思义,高消耗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矿产资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行业,可以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宏观层面上,以2007年能耗为例,工业能耗为190 167万吨标准煤,占全年总能耗的71.6%,界定为高耗能产业无可非议。由于建筑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占GDP的比重在5.5%左右),故把建筑业放到中观层面进行分析。中观层面上,石化行业能耗占2007年总能耗的16.6%,黑色金属行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8.48%。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占全年总能耗的7.1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能耗占全年能耗的7.77%,建筑行业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等矿产资源,上述行业可以从中观角度划归为高消耗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措施。对经济结构进行系统调整,放慢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加快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基本也呈下降态势,但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自1990—2007年,工业贡献率基本维持在45%到6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上升趋势。从工业贡献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关系中(见图1)可以发现,工业贡献率曲线与经济增长率曲线走势几乎完全一致,当工业贡献率比较大时,经济增长迅速;当工业贡献率比较小时,经济增长缓慢;工业贡献率呈现较大波动时,经济增长也呈现较大波动。通过计算,工业贡献率和经济增长率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两者整体上具有正相关关系,工业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变化趋势一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对经济增长起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尽管工业消耗矿产资源巨大,但我们想要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保持工业增长的稳定性。
图1 工业贡献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关系
从中观层面考虑,高消耗产业包括石化行业、黑色金属采矿与冶炼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建筑业和交通仓储邮政业。为了分析这些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情况,从《中国统计年鉴》上搜集2007年数据。石化行业、黑色金属采矿与冶炼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全行业增加值数据不易得到,行业数据使用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数据。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数据为全行业2007年增加值,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57 305.6亿元。利用上述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后显示(见表3)这些行业增加值在当年GDP中所占份额平均在5%左右,合计份额为25.4%。说明高消耗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力在1/4以上;同时,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其他行业和人民生活直接、间接影响力强。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判断:我国经济对高消耗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
表3 高消耗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建国初期,中国确立了“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战略对当时构建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要的工业产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所需要的物资非常必要。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中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轻、重工业比例出现了严重失衡。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重达到43.1%和56.9%。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进行了调整,到1995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47.3∶52.7。但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开始由消费品加工主导型结构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到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28.9%和71.1%。因此,在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更是中国资源高消耗增长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很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由国家控制,通过国家定价和垄断经营,矿产品价格被压低,造成上下游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降低了下游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一过程造成了矿产资源价格的长期扭曲。这是一种不完全的资源价格体系,既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也没有把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资源价格低廉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对矿产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使得本来已经短缺的矿产资源供给日益紧张。
地方政府在以GDP为核心的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下,极力谋求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不需要站在国家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审视投资决策;也不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使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企业化,单纯追求短期局部利益,而且可以控制辖区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使之更加有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最大化或地方政府任期内“政绩”的最大化。对于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命脉的省(区)而言,很多地、市、县、乡甚至省一级政府,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的情况。
自1986年,中国颁布《矿产资源法》后,相继出台了《矿产资源税暂行条例》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1993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订)、《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1998年)、《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1998年)、《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2年)。由此逐步形成中国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解决了矿产资源管理有法可依的问题。
当前,中国在矿产资源立法和执法特别是在矿业权市场、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矿产资源能源管理实践中,矿业投资者的利益、矿山企业的利益与国家代表的公众利益的界限往往并不清楚。另外,《矿产资源法》第六条却明确规定“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这一带有传统计划经济色彩的规定将矿业权的二级市场划入禁区,限制了市场机制在探矿权和采矿权流转过程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再有,矿产资源能源税费制度存有缺陷。现行资源税被界定为既体现资源有偿使用,又调节资源级差的税收,要发挥税收与收益分配两种功能。这不仅与税收的基本原理相悖,而且混淆了税收与资源资产收益的界限,容易造成资源税费制度的混乱与重复,影响税费各自功能的发挥。从计税依据方面看,资源税以销售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种计税方式使得资源税应税额的征收与矿产资源销售价格脱钩、征收税额多少与矿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也没有关系,直接造成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采富弃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资源短缺是相对需求而言的,造成矿产资源供需不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速度过快。诚如前文分析,矿产资源需求增长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因素有——阶段性成因、结构性成因和制度性成因。要从根本上缓解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也要重点从需求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矿产资源的关注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矿产资源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又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中东石油问题引发的战争硝烟至今未息,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国家储备制度日臻完善,资源能源类跨国公司全球扩张,都显示出发达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控制与争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具有刚性需求,未来必然会在矿产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进行艰苦博弈,因此,对矿产资源的认知与关注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第二,要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摒弃“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但是,本文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对高消耗产业的依赖程度不但没有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高消耗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在增强,甚至消耗很高的电解铝、炼钢和水泥等产业的投资还在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要理顺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扭转矿产品价格过低的局面。尽管矿产品实行低价格可以降低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但价格过低会引起对矿产品的过度需求,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把握时机,对矿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配矿产资源,并在价格中体现出资源使用的社会成本。
第四,大力倡导节能和节约。2005年亚行在马尼拉召开能源效率磋商会议,会议认为1973年石油危机使得能源效率问题真正引起广泛关注。另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未能从那时开始采取节能措施,那么最近二三十年的能源消耗将比实际高出近50%。这说明节能和节约比任何其他资源来源的贡献都大。
第五,进一步完善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矿产资源法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优先围绕矿业权市场、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做好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同时,通过制度设计,积极探索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使矿业投资者的利益、矿山企业的利益与国家代表的公众利益界限清晰明确,真正实现“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法理与具有实践的协调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能源司,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张克俊.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4]安尼尔·特维.中国的能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J].世界环境,2006,(4):71-77.
[5]MeasuringWorth [DB/OL].[2009-11-20].http://www.measuringworth.com/index.html.
[6]bp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full report-2009[EB/OL].http://www.bp.com/productlanding.do?categoryId=9025442&contentId=704711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urrent Shortag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
Xiao Shi'en,Zhang Lanjun,Liu Wenyan
The key factor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ight now and in the future is and will be the shortage of mineral resources.The first reason for such shortage is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To ensure the healthy,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and rationally exploit the mineral resources by revis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strengthening management,and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in order to relieve or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resources deficiency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ineral resources;resources shor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124.5
A
1007-2101(2011)02-0069-05
2010-12-3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Y029)
肖士恩(1974-),男,河北辛集人,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矿产经济学;张兰君(196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省财政厅涉外处主任科员,研究方向为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
秦学诗
责任校对:孙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