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玲,时伟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皖北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阜阳市的调查分析
王艳玲,时伟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皖北地区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区域文化形象欠佳,文化发展渠道不畅,文化素养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政府需要完善投入机制,拓展文化教育机构,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提升皖北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皖北;文化教育;现状;对策
一个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决定着这一地区发展的水平,要推动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需要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状况。本文立足皖西北中心城市,选取阜阳作为调查区域,探索区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研究对象
本调查在安徽省阜阳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餐饮、娱乐服务业不同职业的人员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0%。
其中事业单位26人(占26.3%),政府机关16人(占16.2%),娱乐行业29人(占29.3%),餐饮行业人员28人(占28.3%),各单位人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数分别为:25岁以下44人 (占44.4%),26~39岁 46人(占 46.5%),40以上 9人(占 9.1%),各年龄段人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调查对象各单位人数比例相当,大多数年龄在40岁以下。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实施采用自编问卷。问卷题目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年龄”;第二部分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文化产业发展、地区整体素养与外在形象、个体文化素养及发展途径”四大方面。这一部分根据具体问题,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类型;第三个部分为“开放题目”,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机构的分布与服务情况、整体和个体素养的具体特点、提升文化形象的主要窗口”等,是对第二部分核心内容的补充。
问卷初设后,经小范围试调查并经专家修订予以实施。问卷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社会文化教育特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其实施对象面向域内所有公民,包括社会上一切愿意学习的学员,以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用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1]它的实施机构有很多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表2),市民认为校外文化教育机构主要应包括图书馆(73.1%)、科技馆(49.5%)、少年宫(47.3%)、企业培训中心(47.3%)、继续教育工作站(39.8%)、老年大学(37.6%)等,其中应以图书馆(34.4%)、继续教育工作站(32.3%)、企业培训中心(26.9%)、少年宫(24.7%)为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企业培训中心(42.4%)和继续教育工作站(34.8%)。在社会教育机构提升本地竞争力的认识上,82.9%的市民认为“很重要”和“重要”,14.1%的市民认为“一般”,还有3%的市民认为“不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认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7.089),不同职业的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x2=17.690*),这与不同职业的市民文化素养、对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有关。在开放题目中,市民表示自己不知道本地具体有哪些文化教育机构,多数文化教育机构的位置也不太清楚,多数市民还表示自己很少去相关文化教育机构学习。这说明本地的文化教育机构数量较少,分布范围不够合理,服务效益不高。
表2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表3),本地文化产业中,广播影视、文化休闲、娱乐行业发展较快,影响较广泛,分别有40.8%和38.8%的市民对这些文化产业较为熟悉,但也有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如艺术商务、文化产品销售等,分别仅有8.2%和15.3%的市民对这些文化产业有所了解。而在本地应该主要发展的文化产业中,市民认为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重要性相当。从中可以看出,市民对文化教育产品的需求是多样的,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的引导与开发。表4显示,多数市民(83.9%)认识到旅游产业中文化设施的重要性,不同职业的看法具有显著性差异(x2=21.179*);对于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则只有近半数市民(55.5%)认为重要,不同职业的看法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x2=32.522**);对于本地娱乐业的重要性,市民看法不一,但不同职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x2=15.224)。这主要与不同职业的文化素养、日常工作性质、接触的社会层面不同有关,同时还与皖北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表3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表4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3.文化素养与外在形象
区域形象是指一个区域对内和对外的整体形象,包括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也包括在区域范围内居民的行为表现。[2]区域形象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本地区投资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表5显示,多数市民(79.6%)认为文化环境对本地投资的影响程度“很高”和“较高”。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 (x2=17.226,x2=11.917),这说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都普遍认识到文化环境对区域投资发展的重要性。
从整体素养来看(见表5),本地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都不高,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您认为本地人的文化素质状况”题项上,21.2%的市民选择“很高”和“较高”,53.5%的市民选择“一般”,还有25.3%的市民认为“不高”和“极差”;在“您认为本地人的文明程度”题项上,只有20.2%的市民选择“很高”和“较高”,47.4%的市民选择“一般”,还有高达32.4%的市民选择“不高”和“极差”。 在两个问题上,不同职业的看法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70.261**,x2=75.436**), 这与不同职业的市民本身素养不同、所接触的社会人群不同有关。在开放题目中,市民认为本地人的文化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文化层次低、文化常识欠缺方面;而文明素养差的表现主要在不遵守公共秩序、语言行为不文明、环境卫生意识差等方面。
表5文化环境和整体素养(%)
从影响本地外在形象的原因来看(表6),市民认为主要原因中第一位的就是经济水平(44.4%),其次是人口素质和官员腐败 (37.4%)、文化底蕴(28.3%)等因素,可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塑造高效廉洁的行政文化,提高人口整体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已成为皖北地区提升本地形象的迫切任务。在开放题目中,多数市民认为提升本地文化形象的主要窗口有服务业和政府窗口机构的服务质量、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与安全秩序、媒体的宣传与教育等方面。
表6影响本地外在形象的主要原因?
4.个体文化素养及发展途径
个体文化素养的高低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您认为文化素质影响创业的程度”题项上,86.8%的市民选择 “很重要”和“重要”,9.1%的选择“一般”,只有 4.1%的选择“不重要”和“无所谓”,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x2=16.410,x2=11.883)。在“您想进一步提升文化水平的愿望”题项上,82.8%的市民选择的是“很强烈”和“强烈”,12.2%的选择“一般”,只有5.0%的选择“不重要”和“无所谓”,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x2=13.068,x2=7.857)。这说明市民普遍认识到了文化素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文化发展愿望。
从表7可知,不同职业的居民所了解到的皖北知名文化人士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不同职业所接触的社会层面不同、主要文化娱乐方式不同;最想提高的文化素养主要集中在文学素养、科学知识、交往礼仪、生活常识方面,具有多样性特点,从不同职业的选择百分比也可以看出,个体最想提高的文化素养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个体想提升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则是网络自学,其次是单位培训、其他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等方式,形式多样,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及个体多样化的需求。在开放题目中,被调查者所提到的本地文化名人多为历史名人,对皖北文化古迹的了解也多集中于本地区,主要是通过旅游、媒体宣传等方式了解。这一方面说明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媒体宣传对文化素养提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网络发展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媒体宣传不能松懈。
表7 个体文化素养与提升渠道(%)
通过文献分析和个人体察,结合本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可以就皖北文化教育的一般现状进行总体描述,透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个体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开始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个体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公民文化素养与个体发展及社会互动之间关系愈加密切,个体的文化需求逐渐上升。随着个体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对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活动、出版物的阅读、广播影视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使本地的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与迫切性特点。
2.文化教育供给不足
与个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皖北地区的文化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教育机构匮乏、服务效益不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了一些少年宫、老年大学、培训中心等,但文化教育机构的种类和数量仍相对较少,分布范围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还有一些文化教育机构形同虚设,管理制度僵化、开放时间短,服务人群少,服务效益不高。其次,文化教育投入仍显不足。由于皖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府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仍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求,一些文化教育机构设施老化,缺乏相关服务人才,图书馆藏书少且大多过时,结构不合理,致使一些文化教育机构功能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够。
3.居民文化素养不高
居民文化素养的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品位,影响一个地区的外在形象。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皖北地区的文化素养与文明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文化素养不高,城市文化形象欠佳,体现在整体方面,皖北地区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体现在个体方面,个体文化知识狭窄,公共文化素养不高,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知识、文学知识与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素质。
4.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广播影视、文化休闲娱乐方面,而网络文化、文化产品销售、艺术商务方面发展较为缓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方面也显不足。调查中,市民对于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旅游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而缺乏相关的书籍资料、民俗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同时市民对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少,如阜南嗨子戏、界首彩陶等并不为其他区域人所知晓。
作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安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薄弱地区,皖北地区需要结合安徽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新形势,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从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科学谋划公共文化教育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文化教育投入
文化教育服务体系承担着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的重担,体现的是对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投入,免费向公民提供无偿的文化消费,并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如澳大利亚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与公共参与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多元资源。在文化立法保障的法律环境的配套下,努力建立对公共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补偿,推动公共文化赞助制度的确立,促进融资渠道的多元化。[3]皖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全部包办文化教育事业,因此政府必须运用政策手段鼓励和吸引多种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同时借此来更好地展示文化教育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2.拓展文化教育机构,加强服务网点建设
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企业、民间组织和社区等力量参与到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建设上来,鼓励多主体参与,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系统,不同的文化教育机构工作重心不同,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政府主导教育机构,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博物馆与图书馆等公益机构,主要宣传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借助政策解读及典型案例,引领主导价值观,形成主流文化价值取向;学校主导教育机构,借助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研究区域文化教育内容,梳理优秀区域文化,开展师生进社区活动,宣传区域主流文化信息,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企业主导的教育机构,除了社会公德的宣传与教育之外,应加大企业文化教育力度,提升职工的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中介主导教育机构,如文化产业单位突出公共文化教育内容,通过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及百家讲坛等形式,促进公民的公共文化消费;自治组织教育机构,地方文化协会与文艺组织,则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开发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使高雅文化进社区,通过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升公民的文化品味。
同时还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网点分布,以社区为单位建设各种文化教育机构,并简化服务程序。如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遍及每个社区,并且办理图书馆借阅卡非常简便。[4]同时政府应通过编制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指南、建设文化教育服务网站等多种方式,让居民只要一册在手或者通过网络点击,就能掌握文化教育机构的情况,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文化教育服务。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皖北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的行业,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用文化事业的成果打造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的效益反哺文化事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应重视地域文化,加强皖北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力度,系统梳理地方文化底蕴,形成皖北文化品牌。这就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地方文化的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韩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将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独特的包装和策划,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和项目,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意大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深入到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及地方饮食等领域,形成独特的“意大利模式”。[5]皖北地区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有欧阳修、曹操等历史文化名人,有管鲍祠、曹操地下运兵道等文物古迹、遗址,有大黄庙会、萧县伏羊节等民俗民风,有各类传统戏剧、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应该将皖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文化产品制作、影视创作等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具有皖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4.创新文化教育方式,提供多样化服务
社会文化教育内容广泛,涉及到价值取向、文化知识、行为规范以及信息技术,既有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有观念行为的转变。要想实现不同文化教育内容的有效学习,必须创新文化教育方式。不仅需要学校、图书馆、培训中心等正式场景下的学习,也需要将文化教育和地方文化传承搬到田间地头,挪到工厂企业,走进小区群体,让生活于其中的农民、工人、学生更多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如近年来文化下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出活动等,不断扩展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让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提升文化水平,自觉学习与传播地方文化。还应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教育,各类文化教育机构开发网络服务系统,让居民的文化发展渠道更为多样。
[1]赵思勰.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J].图书馆学刊,2004,(6):7-8
[2]马志强.论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8-42
[3]从澳大利亚经验看市场环境中——文化事业如何有效实现公益性[N].北京日报,2007-08-14
[4]高稳潮.美国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运行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39
[5]王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文化学刊,2008,(6):27-35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Fuyang
WANG Yan-ling,SHI Wei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education determines a regional development level.To further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a reg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culture education.With the growing cultural needs,a lot of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The government must raise the level of culture education by perfecting an investment mechanism,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and innov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mode.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cult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G526.5
A
1009-9530(2011)05-0080-04
2011-07-0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2011sk264zd)
王艳玲(1974-),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评价研究。时伟(1970-),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