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徐强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依据1978-2009年间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样本数据,根据西方消费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运用协整研究方法,对农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民短期消费易受冲击,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农民的长、短期消费的乘数都较小,从而客观上形成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现实;关键是农民收入增长偏低。对此提出了让农民们也能体面地生活的政策建议。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协整研究;误差修正模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9年中国农村人口仍占到总人口比重的53.4%,农村居民消费与居民消费、进而与最终消费需求又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消费是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一般又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消费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据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最终消费支出比重偏低、贡献率不高、拉动作用不强和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等诸多问题将长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见研究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目前研究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文献基本上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全国城乡居民对比的视角,主要有孙慧钧(2004)、杨冬梅(2006)、潘文轩(2010)等;二是全国农村居民的独立视角,主要有马树才,刘兆博(2006)、易行健,王俊海(2007)、隋艳颖,夏晓平(2009)等;三是分省及其以下的视角,主要有谢树曼,张岳恒(2008)、胡鹏,陈绍刚(2009)等。以上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样本数据较少,造成结论的可信度值得商讨;二是计量研究缺乏一定的统计分析基础。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系统地描绘了农民的消费行为,并从理论上说明了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事实。
样本数据取自1978—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和《中国统计摘要》[2]。分别以农村人均纯收入rhi和人均生活费支出rhc反映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消费水平,并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①《中国统计年鉴》仅公布1985年以来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984年的指数是笔者估算的。例如计算1984年的消费价格指数,公式为:198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他年份以此计算;取1978年=100为基期,对1978-2009年间价格指数进行了定基处理。(1978年=100)对rhi与rhc数据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变动对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1.理论依据
居民的消费行为通常用消费函数来描述,不同的消费函数均是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来展开探索的。西方经济学家们基于各种不同的消费理论假设,创建了多种消费函数[3],如凯恩斯(J.M.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得曼(M.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等等。以上的理论假说最后都归结到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探讨收入与消费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成了研究的关键问题。
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构建描述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线性模型。估计出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参数值,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第二,进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格兰杰定理[4]认为如果变量间是协整的,则它们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它们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够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表述。第三,提出有关结论和政策选择的建议。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就农村居民纯收入来说,名义量从133.57元逐年递增至5153.17元,32年间涨了38.58倍,增加了5019.6元,年均增长率为117.44%;扣除价格水平上涨后,居民纯收入实际量从133.57元逐年递增至1066.48元,32年间增涨了7.98倍,增加了932.91元,年均增长率为21.82%。就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来说,名义量从116.06元逐年递增至3993.45元,32年间涨了34.41倍,增加了3877.39元,年均增长率为104.4%;扣除价格水平上涨后,居民消费支出实际量从116.06元逐年递增至826.47元,32年间增涨了7.12倍,增加了710.41元,年均增长率为19.12%。又据笔者计算,同期人均GDP的变化情况是:名义量从381.23元逐年递增至25188.37元,32年间涨了66.07倍,增加了24807.14元,年均增长率为203.34%;扣除价格水平上涨后,人均GDP实际量从381.23元逐年递增至4853.25元,32年间增涨了12.73倍,增加了4472.02元,年均增长率为36.66%。因此,无论是从增长的幅度、增加的程度,还是发展的速度来说,纯收入与人均GDP都无法相提并论。
图1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
1.单位根检验
采用 ADF[5]方法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6],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采用SIC准则自动确定,结果如表1。
表1 1978-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收入等数据的ADF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rhc,rhi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和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1%、5%和10%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两个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即消费、收入序列都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而是二阶单整序列,可记为:rhct~I(2)和 rhit~I(2)。
2.协整分析
(1)模型构建
其中:β0、 为常数项,β1、β2、β3、β4和 β5分别为rhit、rhct-1、rhct-2、rhit-1和 rhit-2的系数;d1 为虚拟变量 (1998 年前 d1=0,1998 年后 d1=1);rhc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rhi为人均纯收入;ε为随机误差项。运用协整回归法可分别估计出如下方程:
注:***表示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5%水品显著性检验;*表示通过10%水平显著性检验,下同
看priest的一篇小说,其中有个冉姓人物,惊才绝艳,文武双全。一次交战中,他陷于绝境,身下是万丈悬崖。
从回归结果(2)式可以看出,除了常数项和前两期消费以外,式中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042,说明所选择的解释变量都很显著;F值也表明模型较显著,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达到0.99以上;经偏相关系数和lm检验,不存在自相关;又经arch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因此说明建立的消费—收入关系的线性模型能通过计量经济检验,模型的解释能力非常强。
又由(2)式可知,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不仅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前一、二期消费和收入水平的共同影响。具体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本期增加100元,会使本期消费增加约75.58元,这点与统计分析得出的76.15元非常接近。农民消费还存在“棘轮效应”,表现为上期消费水平对本期消费支出有强烈的消费示范性,即前一期消费水平提高100元,会提升本期消费76.12元。也就是说农民消费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习惯,即使当期收入水平下降了,但轻易不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而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这或许也反映了现在广大农村居民迫切想提高消费水平,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前两期消费增加100元,会使本期消费减少33.35元,反映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理性回归。前一期收入水平与当期消费显著地负相关,即当农民前期收入提高100元时,反而会对农民现期消费起约62.88元的制约作用。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解释:一是受几千年来的古训“积谷防饥,养子防老”的影响,农民形成的节俭美德的反映;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写照,农民缺乏收入保障机制,农业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收入预期不稳定,有钱也要省着花。前二期收入水平与当期消费显著地正相关,即当农民前二期收入提高100元时,促进农民现期消费提高约35.74元,这或许是农民因为富裕了,而享受美好生活的表现。由于在90年代末期,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间的关系发生了结构变化,所以设立了虚拟变量来反映这种结构变化。这样分段的农民消费函数为:
虽然-0.1917元符合自发消费的经济含义,其t统计值却很小,理论上表现为不显著。不过对于回归结果中常数项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问题,拉玛纳山[7]是这样解释的:常量项没有自然解释并且俘获了因变量的均值和省略变量的平均影响,所以一般规则是忽略常量项的显著性或干脆舍弃,除非有特别充足的统计理由,否则不能去掉常量项,因为这样做会让回归线强行通过原点,从而导致严重的模型设定错误。
(2)协整检验
运用EG检验法[7]检验消费与收入、消费对数与收入对数变量之间的协整性,从(2)式得到残差序列εt的线性组合方程,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εt的ADF值都均小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于是可以判定εt是平稳序列,即:εt~I(0)。 结合前文得出的结论:rhct~I(2)、rhit~I(2),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协整性,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rhit,rhct~CI(2,2)。 最终构建出的消费—收入模型都通过了各项检验,反映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与纯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
3.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以稳定的时间序列εt作为误差修正项,可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9]:
各项检验均通过。在两模型中,各差分项反映了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这样,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部分是长期均衡。
在(3)式中,依据模型的参数估计量,农民人均纯收入短期变化100元,将引起居民消费的相同方向的88.26元变化;如果前期人均纯收入变化100元,引起居民消费相反方向变化55.33元;而上一期农民消费的100元变化,也引起居民消费的相同方向的89.65元变化,上二期农民消费的100元变化,亦引起居民消费的相反方向的39.68元变化,反映出农民消费具有攀比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消费平滑能力,消费心理不成熟;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9395看,调整力度是“巨大”的:若t-1时刻农民消费大于其长期均衡解,ecm为正,则使得Δrhct减少;否则,会发生相反的调节,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rhct的控制。前面分析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大幅波动得到了很好的佐证,好像不符合“常识”,但或许是农民消费情况的真实缩影。又由(2)和(3)式可知,农民消费的长期乘数 kL为 0.8464;短期乘数 kS为 0.6582,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原因,符合统计资料反映的现实。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有:一是农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当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偏离长期稳定均衡值时,消费会自动地向均衡方向调整;二是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前期收入与前期消费的共同影响;三是农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短期的波动关系,反映出农民短期消费容易受到消费心理、政策、自然灾害和个人疾病等外部冲击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四是农民的长、短期消费的乘数都较小,从而客观上形成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的现实。
为此,要想有效地刺激我国的消费需求,提升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必须构建政策选择的战略思路:
第一,突出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投入,大力推进农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是关键;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战略和小城镇战略为突破口,解决“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等问题是根本;第三,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理顺收人分配机制,保证平等权利,千方百计地促进增收是基础;第四,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增强农民消费信心是保障;第五,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是条件;第六,加强对农民的各种科技文化普及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重要手段。
总之,要千方百计地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农民们也能体面地生活,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8-458
[4]R.F.Engle&C.W.J.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s, 1987,(55):251-276
[5]D.A.Dickey and W.A.Fuller, “Distribution of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9,74:427-431
[6]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71-303
[7][美]拉姆·玛纳山.应用计量经济学[M].薛菁睿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09-211
[8][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经济计量学精要(第三版)[M].张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65-366
[9]李子奈,潘文清.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1-366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ural consumer behavior in China
XU Qiang
According to the western consump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income sample data from 1978 to 2009, established econometric model, used cointegration analysis method, this article 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rmers’ consumer behavior.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rmers’ consumption and income, and the short-term consumption of farmers is susceptible to be impacted and the farmers’short-term consumption shows a little irrational.It is found that the farmers' long-term consumption multiplier and short-term consumption multiplier is still small, thus in words of the farmer’s consumption effect, there is objectively a low contribution on the economic growth..AS far as the amplitude, the growth of degree, and the increase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concerned,the net income of farmers cannot be comparable with the per capita GDP.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the farmers can also live honorably.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functi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 error correction model
C8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1)05-0047-04
2011-07-15
徐强(1971-),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