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留学生“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探索
崔艳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通过总结留学生环境评价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笔者认为在了解留学生专业背景及语言背景的基础上,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选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注意引导和培养留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留学生;环境评价;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近三十年来,我国来华留学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间,留学生的规模以10倍的速度在发展,从1977年的404人发展到1987年的4593人;到1997年则超过了4万人;2008年留学生的规模已突破20万人;2009年达到23.82 万人[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国家重点高校,并且作为地学类特色优势学科院校,国际交流十分活跃,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地位。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校就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受院校,开展了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目前,已有来自世界各地包括9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留学生在我校地学、环境、工程类等学院学习专业课程。这些留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但基本上不具备汉语沟通和交流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留学生的课程要求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而“环境评价”作为我校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且作为环境领域内重要的研究部分,无疑是留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
针对特殊群体的留学生教育,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必须开拓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因此如何能更好地完成留学生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就成为我们急需研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承担了“环境评价”课程40学时的全英文教学任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2届留学生的环境评价教学任务,现把2年来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加以总结和探讨,为更好地促进留学生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水平提供经验。
我校留学生来自多个国家,目前为止,在环境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亚洲和非洲,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缅甸、坦桑尼亚等,也有来自伊拉克等国家的学生。这些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留学生所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环境专业的学习背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环境专业词汇及专业知识是留学生没有学习和掌握的,如果按照国内全日制研究生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大纲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鉴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一种制度,其执行程序与评价方法与各个国家发展水平及政策有关。因此,不同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具体流程和技术方法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让留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同时能了解本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区别和差距。笔者在制订教学大纲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在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流程及评价方法后,再重点介绍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历史及制度特点,使留学生能对自己国家及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对比,加深对环境评价的学习。
笔者在“环境评价”教学大纲中设置2个环境评价案例的学习,在环评案例的选取中,首先介绍中国的环评案例,使留学生了解如何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项目评价中。另一个案例会选取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环评项目对留学生进行解析,同时与中国的环评案例进行对比,使留学生对环评项目的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流程以及与本国政策制度的相关性有横向和纵向的全面学习。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背景,制订的留学生全英文“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表1 留学生“环境评价”教学大纲(40学时)
从表1可以看出,对留学生的“环境评价”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流程的讲授,这样可以弥补留学生没有环境学科背景的不足;确保在案例学习部分能了解实际项目分析过程并同时回顾理论学习流程,以加深学生学习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教材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此,在教材选取方面我们参考了多本英文原版教材。在对原版教材进行调研时发现,大部分教材需要有扎实的环境专业基础知识,不能满足我院留学生的需求。同时,环境评价作为一种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不同国家出版的环境评价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且与本国的具体政策和制度有关。在对大多数留学生及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进行反复交流讨论之后,我们最终主要参考了由Glasson John主编,Taylor & Francis 2005年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这本教材。该教材偏重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适于我院留学生的教育背景。考虑到环境评价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各个国家制度政策相关,我们在推荐相关教材的同时,还推荐给留学生多个国家的环境评价网站及国家环保部门网站,建议留学生对相关网站多加关注,以不同教材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学生对不同国家环境评价体系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学习内容有很强的好奇心,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避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必须开展互动式教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经常被留学生的提问打断,然后就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不能像传统教学过程一样,按照准备好的PPT课件,顺序讲下去。教师应当转化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善于提问。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围绕讲授内容进行。笔者在讲完一些重要内容和章节之后,会在下节课开始的时候,先鼓励留学生上讲台把主要的流程、概念等用关键的几个词和框图表述出来。在回忆中重新学习,寻找重点,便于记忆。
考虑到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仅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政策性和时事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案例。例如在2010年初,中国西南五省遭遇大旱,引起3月份以后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逐渐出现旱情,从而使流经这5个国家的湄公河水位跌至20年来最低水平,由此引发了湄公河下游国舆论批评中国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坝加剧旱情的国际纠纷。针对这个时事性案例,笔者组织学生对跨国家流域修建水坝如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展开讨论;由于各个国家评价体系和制度不同,学生对如何完善和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有的留学生对该现象深有体会,他的家乡就是由于上游修建多个水坝引起下游河流缺水,从而对当地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在提出这个问题后,该留学生就主动到讲台上讲述了自己家乡的情况,并论述了自己对类似案例的环境评价程序理解。这样的教学就引起了留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价值。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此方法传授知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教学内容,给学生以鲜明的视觉冲击。面对国内学生,使用以PPT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多年。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点是信息量大、视觉效果好,但节奏太快,让学生吸收和思考的余地少[2-5]。尤其是针对留学生,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英语都不是我们的母语,极易引起学生的课堂疲劳、精神涣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自己可能使用到的词汇,尤其是重要的专业词汇,不仅仅要在PPT中凸显,要经常在黑板上板书。有些重点内容和框图,更要在黑板上重复。这样可以加深留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避免发音的问题对学生产生误导。我们学院的很多留学生来自非洲,法语是他们的母语,因此,英语发音有浓厚的地域性。笔者在第一次给留学生上课时,由于语速过快,在上课中途就遇到大部分学生说“too quickly”的尴尬场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意自己语速的控制,讲课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碰到有疑惑或者重点需要强调时,就在黑板上板书,确保所有学生都看懂、听懂、理解,再继续后面的内容。因此,给留学生讲课时,不能全部依赖PPT,要有选择的板书,将板书和多媒体结合。
正是由于留学生英语有浓厚的口音,教师与留学生的交流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在上课前以及课堂结束后,我们也要多与留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课程学习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在第一次课程开始时,首先就要重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有哪些学生具有环境学科专业背景;在本课程开始前,在我校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课程;在学习这些课程中接触了哪些和环境及环境评价有关的概念;同时也要询问学生都来自哪个国家。在这些交流中,让笔者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情况以及英语发音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对老师的发音和语速有了适应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培养留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主要内容和案例分析给学生讲授完毕时,会给留学生布置几个讨论题目,例如:就自己国家的某个环境评价案例进行讲解;讲述本国的环境评价发展及存在问题等等。让留学生组成小组,进行PPT演示。演示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演示结束后老师对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自学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这样的过程,使留学生对所学知识又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对理论性的概念和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留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展示非常重视,小组准备和讨论都很认真。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就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实践安排非常受留学生的欢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留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能更好地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确保留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达到形成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研究课题。通过笔者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留学生教学中,首先应了解所授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其背景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引起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立平.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85-87.
[2]李白滔,王秀军.留学生无机化学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高教探索,2007,(S1):158-159.
[3]樊雅平,黄生学.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32-133.
[4]张金岭,浅谈多媒体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9,(30): 189-190.
[5]邓锦波,于东明,文曙光.留学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全英文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69-71.
Discussion in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I Yan-p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eaching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at the following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First, the teaching progra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jor and language. Then the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 should be selected. Further more, the teach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se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reinforce self-study 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eaching
G642
A
1006-9372 (2011)04-0100-03
2011-09-05;
2011-10-07。
崔艳萍,女,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