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育华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由“尚同”到“无为”
——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史育华
(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遵循由“尚同”到“无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为了能够以感性的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植根于大学生头脑。本文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定位、原则、关键等角度系统论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必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由“尚同”到“无为”的“明确目的、从实际出发、合理组织、绩效评价、多元开创”五项原则。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方式;绩效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各高校开展以来,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其教学模式大多依然是“尚同”,即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搞短期的参观调查、下乡支农、慰问帮扶等活动,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传播与实践引导并没有实现统一。为了真正达到教学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推崇“无为”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只起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把操作权、监督权和协调权分离,并分别交与学生和学校的职能部门来操作。现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为例,来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由“尚同”向“无为”转变的探索研究。
从20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模式正在由空洞的、泛泛的说教转向现实的、社会的实践。这种教学方式的转换是教学主客体的统一,其本质是人同客体的统一。这种统一表明“任何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1]。所以,成功的教育始终是把贴近生活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教育行为的重要突破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然而,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是重课堂理论、轻社会实践,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把大学生当作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载体。这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实践性、主体性和实际感受,这必然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这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大挑战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元认识误区。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观念;一些教师认为上面不重视,下面也就没必要“劳民、伤财、费神”地去干了,一旦出了问题,自己承担不起,或觉得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太麻烦、太困难,于是望而却步;一些家长认为“那些形式上的东西”除了花钱之外,实在是没必要,给学生留点时间多学些与就业有关的实际技能比这强多了;一些学生认为,考试不涉及实践,考前背背理论就行了。所以,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元错误认识成为了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展开的主观原因,也就是说,多元的、真正的“无为”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观障碍。
其次,经费严重不足,学生数量大,教师配备不足。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至2009年的10年间,学生数量增加了3倍多,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增长率不足两倍。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师数量不足,有的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个学期担负着上千名学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担负其他课程,这样的现实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抽出时间规划与课程有关的实践方案。一些辅导员带班数量覆盖4个年级的几十个班。这样超强度的工作致使辅导员难以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践技能,进而不可能将实践方案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加之一些高校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而不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将大批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硬件投入,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划拨专项经费的时候,其经费已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该项经费。至于教师,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负责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职人员。经费不到位、教师数量短缺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的授课中,有必要带学生到延安、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区调查、参观,可是由于经费不足,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将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忽略掉。资金和教师的匮乏,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客观障碍。
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必须从观念上明确社会实践教学的本质,这是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锲入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区别于一般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是通过课堂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把基本原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在这样的认识之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定位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深层次认识及该认识主导下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当代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这些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感都很强,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讲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一定要联系不同时期的实际,让学生走出校园针对本地区党建表现、监督机制、信访机制、腐败案例等社会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在这个教学版块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社区党组织、村委会和企业党组织党务工作的必要性。此外,还要重点认识下马官员丧失党性的腐败历程。然后,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后,回归理论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它把具体的亲身现时感受与先前的课堂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具体的场景来刺激理论在人的意识中的深化。这种深化是理论的主体化过程,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就是以其先进的理论来影响实践中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中,要建立有利于教学展开的长期性的实践基地。例如,在设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时,可以选择2~4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对其科学管理机制、先进设备更迭、效益增长状况等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形成连贯性对比,其统计数据以专业年级为单位进行传接,不至于使社会实践教学杂而无效。
实践教学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促进了课堂和社会的沟通,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两个课堂的对接、交融和互动的机制。“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学生走出校园后,他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将会发生转型,进而会影响到他们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有所“认识”,但认识总是肤浅的,这就需要该课程借助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实施直观教学,以增强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例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授课中,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监狱,倾听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商税务部门了解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护作用;组织学生到公检法部门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执行情况;组织学生到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法律的宣传情况等。然后,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指导下,让学生总结实践结果,并将该结果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考查论文。可以说,社会实践教学为学生走向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筑就了一条通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既要依据社会实践教学的性质、着眼其特点与任务,又要充分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和微观运作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几项原则是必须遵循的:一是明确目的原则;二是自身特点原则;三是合理组织原则;四是绩效评价原则;五是多元开创原则。这五项原则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完全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始终。
一方面,学校、社会和个人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的;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和个人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目的。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各个有关教学的实体要依据教学要求做到责任到位、到人,并且要切实地担负相关责任。在学校、社会和个人当中,学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行为实施的主体,所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居首位的是资金的合理保障和专职人员的监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目标明确,应当明晰实践教学的意义和时效,掌握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和层次,清楚实践教学的定位、特点和原则,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创新。也就是说,任课教师能够以多样的形式创设实践教学课题,辅导员能够以多元方式构建实践教学方案。
在这一原则中,学校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为应付要求而搞社会实践教学,更不能利用社会实践教学来稿形象工程、宣传工程。学校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教育、着眼于学生,从本学校办学目的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并能切实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这个长期的探索中,学校不能回避问题和掩盖矛盾,特别是校团委、学生处和教务处要成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与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实践教学链条,在实施运作和监督的同时,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实践教学档案,并将这些档案确定为一种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一旦作为一种具体的价值形态是显示,必然对人类本身发生作用,使人类在新的、更高的价值形态上实现自己”[3]。所以,从长远看,实践教学值体系必将促进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各高校要依据本校办学理念、具体规模、学生特点、地理位置、财政能力、人力配置等情况,建立符合本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项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其额度视学校财政能力而定。在经费的使用上,学校要有明确的规定,此项经费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并严格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和审批程序来运行,以确保学校经费的投入能够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上。例如,在设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时,河北省的高校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西柏坡、冀东烈士陵园等处所,亲身感受和学习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过程的同时,体悟马列主义的真理性和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
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要以学校名义不断加强与企业、部队、纪念馆、博物馆和红色文化区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校馆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在社会实践基地层次选择方面,学校应当选择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如在建立农村社会调查基地时,既要选择经济发达、农民生活比较富裕的乡村,又要选择经济不发达、农民生活相对贫困的乡村。任课教师要着眼教学内容、依据区域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对思想证实理论课实践教学集思广益、合理规划。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学校要合理分配人、财、物。学校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并将该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将这些模式提供给学校的职能部门,然后由学校的专职人员对社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各级组织分工等要做出明确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只提供实践课题,真正实现“无为”,辅导员和学校职能部门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实践地点与场所确定实践环节,并监督实施过程,辅导员再把组织细节具体到每一个人,以有效的保障体系确保组织的顺利展开。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医疗问题、保险问题、奖励问题等一定要列入组织事项范畴,由校职能部门的专职人员统一负责组织与协调。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建立专任领导负责制。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工作中心之一,协同安排,优化运作,决不能互相推诿、相互扯皮,并将学校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领导、组织、监督等作为年终的量化内容之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作路线图表示如图1: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作路线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4]。这就决定了对人的评价必须以对人类活动的评价为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建立社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即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多部门协同制定多元化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梯级考评标准。例如,对涉农大学生而言,其对农村的考察既要涉及到气候、区域、农作物、农民整体素质,又要涉及到乡土人情、文化地貌、潜在资源等,并将这些内容形成全面的考察报告后一式多份交给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参加实践考察的同学进行梯级考评。也就是说,考评的内容要全面,考评方法要民主,可以把教师考评、辅导员考评、学生自评与班组同学考评相结合,考评结果评定的等级应记入学生档案,以作该生毕业时的量化参考。
在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做好两部分信息反馈工作,一部分是收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信息,为下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经验性资料;另一部分是向学校有关部门汇报实践教学活动情况,以促进全校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信息交流。例如,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教学结果,任课教师要从党的会议,特别是十五大报告出发,和专职辅导员一起把学生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调查汇总并分别记录,依据这些具体情况,可以给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评分量化。在学分计算过程中,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与专职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同一个行为不同的量化标准。当然,这个标准的适用要和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特别需要表明的是,在实践中要提前考虑学生的文理科差别、认识问题的阶段、性别的搭配比例等。
通过实践探索,河北农业大学总结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大致有4种形式: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拍摄正反面镜头;二是开展社会专题调查、走访工厂、农村、学校所在地区的革命圣地和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方式,比如专题网站的建立、精品课平台、专家进课堂等进一步延伸和扩充实践教学范围,形成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立体化结构。四是引进资源,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在这一板块中,重点是人大代表、企业管理者、自由职业者结合社会实践对《概论》中个别理论的理解的讲解。无论哪一种形式,其核心原则都是任课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辅导员与学生寻找实践方式并组织实践活动,学校职能部门监督并评价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放置于社会实践当中,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杜绝“尚同”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
通过由“尚同”到“无为”的实践教学,大学生可以深入到社会现实,亲身感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了解科学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能够感悟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体悟是教师在“无为”教学方式支配下所达到的“无不为”的教学目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在科学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实现其开设的目的。
[1] 余源培.简明哲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1.
[3]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8.
Fromuniform ity to“non-interference”——The reaserch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 ing
SHIYu-hua
(Humanity Social Sciences Academy,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 it i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s f romuniformity to“non-interference”,to fulfil its underlying goals.The essay ha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such as the status quo,positioning,princip les and key point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and highlighted the micro-operating route f romuniformit”to“non-interference”in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Uniformity demands all the teachers to exactly abide by certain rules;means trying to bring all the talentsof teachers into full play in teaching process.
political theo ry course;practical teaching;practical mode;m icro-operation
G 642
A
1008-6927(2011)01-0071-05
2009-11-29
史育华(1978-),男,河北滦南人,助教,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伦理学教学与研究。
(编辑:潘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