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学困生”脱“困”致“富”

2011-12-26 02:11何昌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学困生美的习惯

何昌岳

现在的数学课堂出现小手林立,争相发言的情况是经常见到的。但当我们透过林立的小手,便可以看到许多“安静”地端坐在位子上的“忠实听众”,这些甘于当听众的多数是“学困生”。这部分学生大都没有自主探索的习惯,没有大胆发言的勇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转变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脱“困”乐学,既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学困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伴随学生群体存在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本文研究的“小学数学学困生”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智力与感官正常,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效果低下,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暂时不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数学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或同年级水平的学生。

在教学中,有部分数学“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而缺乏上进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怕数学、烦数学,上数学课时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有部分“学困生”想学但方法不会,表现在看书不懂、审题困难、答题不会、记忆力差,在学习过程中,依赖心很强,一遇到难题就扔在一边,不愿意主动探索思考,等待老师的分析和详尽讲解,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还有部分“学困生”抗干扰能力差,意志力低,易受外界因素(家庭、社会等)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可以从“数学学科的性质”、“学生主观因素”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来分析。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不及其他学科形象、有趣,加之生硬古板的教学方式、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常常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偏科、厌学现象。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差。此外,他们学习基础不牢,随着年级逐渐增高、知识内容的增多,导致无法跟上学习进度而“掉队”。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低下的主观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如:游戏厅、网吧、不良书刊等诱导学生放纵享受、不求上进。另外,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负面影响,也会让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

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如: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母不良品行、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等,给学生心灵造成创伤,使他们性格孤僻、冷漠,对生活和学习丧失信心。

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学校教育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重视还不够,有些地方片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迫使教师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加之教师对待“学困生”的态度和方法欠妥:或心存厌恶而冷漠视之,或急于求成而简单粗暴。结果造成“学优也困,学困更困”的局面,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悖的。

在这些因素中,影响“学困”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为“学困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这是“解困”的主要途径。

(1)树立信心。亲近“学困生”,从生活和学习上给他们关爱,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策略,使之“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困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中,老师的一句夸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都会给他们添信心、鼓勇气,并成为下一次前进的动力。

(2)激发兴趣。“学困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说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的学科,这是一种片面理解。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要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彰显无穷魅力,让沉闷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这就要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注重数学课的“实、活、新、趣、美”,就要靠我们去挖掘数学“美的因素”,设计“美的环节”,调动“美的情绪”。数学美的因素可以从她的“有序性、简明性、对称性、统一性”等特性中挖掘,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得以体现。

(3)指导方法。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小结等,都是“学困生”不知道的,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辅导。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直观学具入手,加强操作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思维。

作业指导中也需要分层次练习。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可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布置作业时要做到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让中等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改变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4)培养习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发展,我们在关注“学困生”发展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必要。如:课前预习习惯、课上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习惯、学会倾听的习惯、审好题再做的习惯、先估再算的习惯、独立作业、先完成作业再玩的习惯、课后复习反思总结的习惯、坚持写数学日记的习惯等等。只有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形成了一些好的定势,我们的转化工作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期待和希望中找到自信,在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中找到兴趣,在方法提炼中不断修正自己,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完善自己,早日脱“困”致“富”!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学困生美的习惯
好美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