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而如何在品德教育活动中依据新课标“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的要求,落实好对学生适时、恰当的评价,是保证品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品德教育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也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尽可能激发学生上进心、让他们拥有自信及既能正确认识自己又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体系。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实践,特别是提倡“激励性评价”以后,品德教育中的学生评价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只是在实施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的学生对教师的鼓励表现出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回馈态度;有的学生受表扬的瞬间会觉得兴奋,但过了一阵又变得麻木了。如果教师评价手段单一且过多地表扬,那么难免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太容易获得”的心理,产生自满情绪,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付了事。有的教师认为凡是批评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导致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敢批评学生,而是一味地追求那种“苦口婆心”的教学模式,期望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这对于那些需要“当头棒喝”的学生就显得力度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有效,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继续付出不懈的努力。下面,我谈谈对评价工作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及时掌握评价时机
品德教育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因此,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到适时的评价时机就成为评价能否奏效的关键。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的思想状况、努力程度等有价值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自己付出努力的认可,从而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可见,激励并不等同于表扬,有时批评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措施。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注意评价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评价不宜全部量化,应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品德教学的课堂要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世界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而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不能笼统地概括,应具有针对性,做到具体、就事论事,即重视质性评价。如我在组织“和风一起玩”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使评价更符合学生实际,在对学生制作风车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时,我先和各组小组长一起,把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一一罗列出来,并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为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找出合适的评语。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品德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公开表扬、课后鼓励、私下交谈、成果展示、作品分析、小组议论、自我剖析等。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都有着自己能接受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一定要先了解学生个性类型的不同特点,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种方式综合运用,特别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评价。只有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态度、行为,选择好评价的内容及方式方法,才能使评价的效果更明显。
四、争取多方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这个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尽己所能,争取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大力支持,让家长、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都能主动参与其中,通力合作。如在开展“种植小实验”的活动中,有的教师事先和备课组、班主任、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在家里也认真地指导学生动手种植。教师把学生的种植成果展览出来,并评出“种植小能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其实,要真正搞好评价工作,确实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把评价看做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会做人。
以上是我对现阶段品德教育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的粗浅思考,我将带着这些思考虚心学习,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找到更有效的评价方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