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芳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直接反映作者的语文水平,因此,它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现在很多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什么呀?怎么写呀?” 为了应付任务,他们在作文中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内容单调、缺少真情实感,这些都是一直困扰作文教学的问题。教师忍受着批改作文的乏味与沉闷,学生也忍受着应付作文的苦恼与迷惘。那么,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给他们鲜活的生活、鲜活的思维,做创造型的人,作创造性的文。
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不像其他学科吹糠可见米,拉锯就有沫,所以,语文教师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在指导课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滔滔不绝地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或是弊病百出、百孔千疮,理不出个头绪来。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以致教师疲惫,学生乏味。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反而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这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素质?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习作,不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作文应张弛有致,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致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开合自如,张弛有致,才能见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跌宕起伏,高低错落,才能抓住读者的心。优秀的文章,总会是波澜起伏、张弛有致,时如铁骑突出般急促,时如莺语花底般平缓,时如泉流冰下般凝重,时如行云流水般欢快。开开合合,起起落落,于辗转迂回中引人“升堂入室”,在一张一弛中让人领会文章中心。在写作中,只有物物相因、环环相扣,节外生枝,枝外有节,于事情发展变化中见出起伏,才能变换多姿、扣人心弦。
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教师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指导过细,危害也大。前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作文指导应该目的明确,留有余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作文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真正想写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作文应该是真实的反映,生活的写照
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少, 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现在,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思想内容写作文也就是很自然的,从而抑制了个性化作文的诞生。所以,教师要做到:1.引进生活之活水,提供创造之源泉。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因而忽略了生活这部无字书。生活才是文章的源头活水,要把学生从“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进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活水,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有所思、有所感,不断积累生活素材。2.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小学生虽然是儿童,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尊重学生的个性,蹲下来,走进学生的心里,激活某种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
总之,我认为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我们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也会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责编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