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艳刚
毕业时,我们谈什么
□ 易艳刚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的时节,与毕业有关的新闻渐渐多了起来。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的毕业典礼“很有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惨淡的数据,反映的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大学行政化积弊已深的大背景下,多数人其实早已对大学毕业典礼不再抱有期待。
从诸多大学日常的做派可以推断出,毕业典礼基本就是学校各级领导的一个秀场,他们依官阶排序就坐,按职务高低顺序发言,而台下的学生们往往对这些程式化的说教毫无兴致。
值得称道的是,近几年的大学毕业典礼,似乎慢慢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温情”变为一种渐成风气的潮流。继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那篇网味十足的演讲走红之后,今年有不少学校领导在致辞时都借用了大量网络上流行的妙语新词,大有一改往日假大空话风的趋势。
另一个值得期待的趋势是,一些大学开始将“反思”作为毕业典礼的主题。7月2日,在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杨玉良院士在20分钟的讲话中深刻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并多次向学生们鞠躬道歉,皆因校方未能妥善处理宿舍安装空调、某女生因故未能在毕业照中露脸等“小事”。与此类似,前不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毕业典礼上邀请一名普通的宿管阿姨发表演讲,以庄重的方式向普通劳动者表达尊重和敬意,也提醒所有学生不要忽略身边那些平凡的人。
正如杨玉良校长所说,“没有经过反省和检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同样,不懂得在反省和检查中前进的大学也没有未来。对于学校来说,毕业典礼是最能直观反映大学品格的文化盛筵,公众期待着能从这场盛会中看到一所学校的希望和前进方向,进而找到可以照亮教育改革进程的火种。
作为毕业季的另一主角,广大毕业生们在这些天的表现,更像是一场青春无忌的狂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开始模仿欧美学生拍摄另类毕业照。有人将身体挂在大树上装死,有人在宿舍窗前挂床单拉“横幅”,甚至还有人在校园“坦诚”裸奔,仿佛不搞怪就对不起自己的大学时光。
6月29日,这种狂欢风潮,酿成了一起校园悲剧。浙江大学一名已拿到美国某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小辛(化名),为拍摄一组疯狂的毕业照,竟然召集同学一起“跳西湖”。他在当天下午发布了最后一条消息,“学士服照看看没啥意思,就不传了,各位等我跳西湖的照片吧”。可是,大家没能等到他跳西湖的另类毕业照,却等到了他溺水身亡的噩耗。
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极小概率事件。但是,联想到近几年每年都有毕业生酗酒身亡的消息,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毕业文化是否已经异化和扭曲。年轻人崇尚激情澎湃的生活方式固然没有错,但是否值得将毕业演绎成媚俗和低俗的狂欢,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毕业是一种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站在从校园跨向社会的关键节点,所有毕业生不妨重温一下胡适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给毕业生开出的“三种防身的药方”——“总得试试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你总得有一点信心”。这三个药方,对于今天的毕业生来说显然同样适用。
当我们谈毕业时谈什么?我们希望大家的谈资不是低俗、肤浅的乌烟瘴气,而是一种理性、健康、积极的毕业文化,因为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还是对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它都至关重要。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