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逻辑分析

2011-12-25 13:07马武刚
理论导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马武刚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

科学发展观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逻辑分析

马武刚

(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

我国选择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其间,必须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下,轨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倾向,既注重发展效率又关注社会公平,既考虑当代利益又兼顾长远发展,从而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轨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承载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而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最大的实际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的伟大转折。30多年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两极悬殊和生态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下,轨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倾向,既注重发展效率又关注社会公平,既考虑当代利益又兼顾长远发展,从而体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轨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承载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任务。

一、中国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实践逻辑

中国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是从反思“左”倾指导思想下造成的失误开始的。1956年,毛泽东在反思与总结照抄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问道:“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强调“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23但此后他的思想中“左”的东西逐渐抬头并日渐占据上风。特别是1960年代的中苏大论战使毛泽东注意力向经典理论方面集中。他在引经据典批判苏联的所谓“修正主义”时,无意中把教条式地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当做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结果造成“左”倾思想实践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根源之一,就是没有跳出传统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否定或限制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主义看来,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制度框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是资本主义的同路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由私有制导致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将不可避免地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商品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机制迫使资产者在发展经济获取利益的同时,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置后代利益于不顾。传统社会主义为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弊端,提出了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的设想,实践上首先在苏联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指令性计划体制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一方而,由于生产领域中主体层次增多,可变性增强,而消费领域中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化和个性化,单凭政府计划已很难准确体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另一方面,相关经济信息越来越复杂,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机构相应增加,不但使社会承受沉重的行政费用负担,而且产生了官僚主义。这表明,“指令性计划虽能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端,却滋生出‘生产惟政府’的弊端。”“指令性计划虽能避免产品过剩的弊端,却滋生出‘管理过剩’的弊端。”[2]101传统计划体制的路越走越窄,难以为继了。当时一味通过强调人的政治觉悟,采取精神鼓励的方法,以挽救传统计划体制的颓势。但实践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压抑了企业、单位和大多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邓小平在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的作用,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市场经济,从而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采用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3]203同时,针对只提倡精神激励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片面性,他强调要注意运用物质激励的办法,切实体现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146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73市场经济作为极具效率的发展生产力的手段,通过利益的鞭策和竞争的压力,不断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者自身能力,这“使它成为人类迄今所见最有效的激励劳动的经济形式”,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具效率因而也是最愿接受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2]133选择市场经济使中国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但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特别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在社会财富加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以及中产塌陷的M型社会倾向。于是,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的现实、有关剥削问题的争论及其劳资矛盾突出等难题,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两种尖锐对立的选择:如果恪守传统社会主义的原创理论,就需要遏制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弱化按要素分配比重,其实质是限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坚持改革实践,就需要承认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合理性,从政治层面认同新的社会阶层,把其中的优秀分子纳入执政党队伍,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前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新的社会阶层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允许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各个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认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地位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从而破解了这个难题,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受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轨制,它在客观上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阶段、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轨制阶段和完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经过科学发展观轨制,才能缩短走向成熟的时间,发展完善自己。

首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其标志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如前文所述,它包括了邓小平和江泽民两个时期的实践。邓小平肯定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市场手段,并逐步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江泽民肯定民营企业家的先进分子可以入党,进一步坚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改革选择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嫁接过来,它难免带有或滋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势所难免。

其次,科学发展观对市场经济轨制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进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启动了我国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来改造、轨制市场经济的进程。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大大加快了中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开创了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新篇章。”[5]150但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开始从全局战略高度来思考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33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34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即它是与党中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相联系的,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再次,完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形成与确立的阶段。我们必须明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市场体制、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但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那一套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的目标,并逐步建构体现该目标的一系列完整的制度模式。只有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才意味着中国改革的成功,才标明完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形成与确立——即第三阶段的到来。

三、科学发展观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逻辑分析

首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社会主义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相一致,它要求限制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两极分化的趋势,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运行结果呈现二重性特征:优胜劣汰和促劣变优。一方面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劳动能力强的人在竞争中将逐渐胜出,而劳动能力差的人则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最终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但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同时具有促劣变优作用。市场经济只承认劳动者的实际能力,对劳动者能力的衡量,从理论上说,是由众多劳动者合力形成的客观尺度来决定的。市场经济通过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利益或压力来最大限度地激励、鞭策或迫使劳动者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无论利益的鞭策还是竞争的压力都将会产生劳动者能力趋同或接近的趋势。

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的确也从优胜劣汰开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共同富裕,把促劣变优视为重要的途径,因此,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自觉控制贫富差距,加大促劣变优的力度。“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374而科学发展观则明显表达一种倾向,即有意矫正市场经济体制的负效应,从而走实现“全体人”利益的“共富”道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胡锦涛多次指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等。这些共富、共享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的巨大合力推动全社会持续发展,加大防止两极悬殊力度,轨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凸现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互配合的“两手抓”,为社会主义能够运用市场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目标提供了可能性。经济发展机制存在两只手——看不见的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政府调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抛弃计划手段和政府调控,任由市场机制肆意扩张,而是要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有机结合,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互动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市场机制受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焕发巨大活力。但是,单靠市场的力量,任其盲目扩张,必然造成各种关系失衡,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大起大落的波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大了计划安排的分量,强化了政治权力的责任,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互配合的“两手抓”,在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同时,自觉运用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弥补、矫正市场缺陷,协调各种比例关系,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从而实现统筹兼顾,减少市场经济运行的盲目性,推动市场经济朝着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方向发展。2007年开始逐渐蔓延开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是一场巨大灾难,而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虽然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没有对国家金融体系产生大的冲击。这从实践层面上也表现出社会主义运用市场经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可行性。

最后,科学发展观将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出对人类生态价值目标的追求。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中的一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并且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的发展就会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机之中。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协调结合起来,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科学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相反,资本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条件率先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做出努力,但是,它们却始终没有率先主动去做好这个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者可以重新思考市场体制发挥作用的性质与范围:市场不过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工具,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命存在状态的方式。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虽不是仅仅针对人与自然界关系,但却必须体现这种关系,即必须通过生态文明予以实现。中国需要运用国家调控方式干预市场资源配置,调适市场的自发性,使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此控制资源占有总量,避免过度消费对资源环境造成的损害。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轨制,所表现的具体环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主体方面说,指全体社会成员利益得到完整的、分层次的、分阶段的体现,其中包括不同能力、不同区域、当代及后代的劳动者利益均被兼顾,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完整体现,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从客体方面说,强调要把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相结合,做到“五个统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照顾到后代人的需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体现人类生态价值目标。这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开始了轨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轨制市场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性质和追求。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平台,既借鉴了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又同它们划清根本的界限,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深化和拓展了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许经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针: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6]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F123.9

A

1002-7408(2011)11-0021-03

马武刚(1968-),男,河南汝州人,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市场经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