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寒颤”
提起温州人,让人立马想起两个字:有钱。但是最近频发的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等事件却告诉我们,温州人也“缺钱”。
这座位于浙江瓯江下游南岸的城市,很长时间以来,总是贴着“服装”“打火机”“中餐馆”“炒房团”甚至“东方犹太人”这些特定的标签。发达的民营经济和遍及世界的侨商让温州扬名四海,也正是因为如此,每隔一段时间,温州就会成为经济领域的焦点话题。
前些年,是关于温州模式的讨论,这一次,则是疯狂的民间借贷带来的忧虑。
缺钱了,就得借钱,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事实上,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不是新问题了。近年来,尽管各地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频频出台,但大都停留在纸上。实际操作中,因为各种各样的门槛,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政府紧缩货币政策的当下,许多缺钱的中小企业就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寻求支持。仅在温州,目前合法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就有48家,在保余额突破100亿元,今年1至6月份新增担保总额就达64亿元。
中小企业缺钱,民间资本逐利,两者一拍即合,这恐怕是民间借贷大行其道的现实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民间借贷风潮中,“温州,并不是一座城在战斗”。“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利贷、房地产行业红红火火;名车云集,一夜暴富的江苏贫困县泗洪,“全民高利贷”掀起的热潮几近疯狂。但是,当喧嚣过去,留给鄂尔多斯的是一座乏人问津“鬼城”,留给泗洪的则是从全民放贷到全民追债的巨大落差。
从企业运作的常识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其实根本无力承受“温州式高利贷”畸高的利率,如果非要据此利率贷款进行生产,那几乎注定要破产;从货币供应量来看,我国货币供应的缺口,恐怕还远没达到动辄就把民间借贷月息抬到30%甚至更高的地步。因此,在这一轮民间借贷风潮中,真正缺钱的并不是实体经济,而是货币市场的需求方出现了难耐的“饥渴”。
这样看来,这轮民间借贷风潮的兴起,便有了普遍性、盲目性和投机性的特点,这无疑进一步吹大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中国经济在历经了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目前正面临转型调整。由于人力、能源、原材料等成本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相较之前下降不少。有了钱的企业和个人,也越来越秉持“以钱生钱”的观念,对实体经济的兴趣日渐薄弱,更多转战回报更快、更高的资本市场,尽管更高的回报往往伴随更高的风险。
以温州为例,近年来,很多“有了钱”的温州人不再继续专注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而是更多依靠“以钱生钱”的方式赚钱,甚至兴起了一股“炒钱”之风,从股市到楼市,从能源到古董,从金融衍生品到民间高利贷,都不难找到温州资本的身影。
巧合的是,正当温州身陷民间借贷风潮时,既定的第12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暨2011年担保行业发展高峰论坛10月13日在温州如期举行,会议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人与会,“早上8点,会议还没开始,会场已经挤得满满当当”。
《图经》记载,“温州其地......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然而,气候温润的温州,今天正在经历金融市场的寒流。
如果说疯狂的民间借贷只是经济波动下紧缩政策带来的副作用,那么温州老板们的“寒颤”将是短暂的。只要适时调整政策,即可驱寒回暖。倘若民间借贷的兴盛是由于经济虚拟化与投机化的进一步体现,那么不仅仅是温州,更多的城市,或许都将迎来持久的“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