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话题
【背景】
近日,先后有两个洋品牌陷入质疑风波:一是沃尔玛在渝企业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以虚假的商品说明欺诈消费者;一是深圳GUCCI旗舰店的员工控诉GUCCI公司虐待员工,违反劳动法规。
事后,重庆工商部门依法对涉案门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计269万元,全部实施停业整顿15天,赢得赞赏。GUCCI方面的事件调查则正在进行。
一向拥有良好公众形象的洋品牌暴露出这样的问题,引发热议。
洋品牌没有天然的道德优势
《京华时报》10月11日社论,原题:沃尔玛被处罚,GUCCI也不能开溜
如果不套上缰绳,资本的眼睛将只盯住利润。洋品牌在国外可能循规蹈矩,在中国却表现出野蛮的一面。这恐怕不单纯是洋品牌的问题,也有国内劳动保护法规不健全的缘故。
因此,对待GUCCI事件,既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其洋品牌身份,更不能因此网开一面。大家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完善相关法规、加强质量监督以及提高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
洋品牌并没有天然的道德优势,人们也不必期待洋品牌有更高的道德觉悟。给洋品牌政策优惠,也不意味着对其违法行为可以另眼相待。事实上,不管什么企业发生类似这种压榨员工、侵害劳动权益的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沃尔玛重庆门店这次因侵犯消费者权益被处罚了,GUCCI也不能开溜,除非它能拿出充分的证据自证清白。
用好的制度和法制环境规范洋品牌
《中国青年报》10月11日评论,原题:如何才能教洋品牌少“出洋相”
这不是重庆沃尔玛第一次受罚了。从沃尔玛2006年入渝以来,它就因销售过期、不合格食品和虚假宣传等问题,被工商部门处罚了21次。单是今年,针对其经营中的问题,当地工商部门先后发出94次行政指导意见,下达责令改正通知7次,结果非但没能引起其管理层的足够重视,反而发生了一系列用过期板鸭加工食品销售案、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销售案等更加严重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以此类推,此番处罚能否收到一劳永逸的成效还很难说,原因有三:
其一,包括沃尔玛在内的众多“洋品牌”在中国所处的经商环境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其二,市场的监管机制、制度设计还不完善,这为企业逃脱社会责任提供了诸多便利;其三,执法不力、惩处不严的执法环境纵容“洋品牌”违规经营。
如果当初重庆沃尔玛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就罚款269万元、逮捕责任人并将其绳之以法,它还会屡罚不改吗?在处理违法外企这点上,一定要执行最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商家的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
重罚之下,当地还须整治完善全社会的经商环境、监管机制和执法措施,以确保用好的制度和法治环境让“洋品牌”在中国不再“出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