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与“沉”基层

2011-12-25 04:47罗成友
中国记者 2011年3期
关键词:红火猪油敬老院

◇/ 罗成友

(作者是《重庆日报》高级记者)

“记者新春走基层”,但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需要真正“沉”到百姓中去,真切地了解百姓所需,品味百姓的感受。

“沉”到基层才知百姓情感

2011年大年初一,我一早就来到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敬老院,想看看农村敬老院的老人们这年过得如何。

“今年这个年,是我过得最红火、最舒心的一个年!”敬老院里双目失明的五保老人杨永全穿着一件蓝色新棉衣,脸上挂满笑对我说,“我虽然看不到红灯茏、彩灯和大红春联,但我从震天响的鞭炮声中,感受得到这是一个红火的年。”

老人们的春节红火温暖,有发自真情的感受。那么,众多农民在这个春节中有哪些感受呢?于是,我又“沉”到农民家中,品味农民过年的感受。

在沙坪坝区凤凰镇五福村陈令兰家大门上,贴着一副“好日子富贵荣华 过新年热闹祥和”的大红春联,大门上方挂着两只大红灯笼,阳台上闪烁着“满天星”彩灯,房前院坝上鞭炮碎纸、烟花筒等散满一坝。

正在招呼客人的陈令兰说:“今年托党的农村好政策,这日子越过越红火,所以花了1000多元,把这过年的氛围,搞得红红火火的。”这是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对越过越红火的日子的真情流露。

在大年初一这天,我“沉”到不少农民家中,品味他们过年的年味,最大感受是:好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于是,我写了一篇《红火的乡村红火的年》。

“沉”到基层才有生活基础

过年这些天百姓的日子,是一个社会发展历程的集中展现。不管是百姓生活的变化,还是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都会较为集中地在这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因而,记者新春“沉”进基层,就能够亲身体会到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

从10年前开始,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会“沉”到农村,感受农民家的年味。在春节期间,我也会在农村体验、观察农民生活的变化。

1994年,我在贫困县潼南县一个村里采访,看到一户贫困农民住的是破旧草房,家里只有一张破床,灶上只有一口坏了半边的锅,心里放不下他们。因而,在1995年春节前,我买上年货,专程到这户农民家看望。随后,连续5年春节前夕,我都前去采访聊天。

那时虽然还没有“新春走基层”活动,但我却从这户农民靠好心乡邻送的一块半斤猪肉、半碗猪油和一小袋米过年,到修上新房、养上羊过年,实现脱贫的历程中,感受到农村扶贫攻坚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农村脱贫需要走从输血到造血路子的必要性,从而在重庆市扶贫攻坚报道中,写出了一些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

这种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最真切感受,正是记者能写出有思想深度文章的生活基础。记者也只有“沉”到基层,才能够夯实这一基础。

身心均需“沉”到基层

记者走基层,不是到了基层,或者说到百姓家中同吃同住几天就算“沉”到基层。从思想、感情、感受上“沉”进百姓中,才应是“新春走基层”的真正目的。记者如何才能做到思想、感情、作风“沉”进基层?

首先是从细节上注重感情的融入,这是让百姓愿意与你交朋友、说真话的前提。3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到一山区农家采访乡干部到农户家开夜会了解民情。百姓用当地招待客人最真诚的方法:用陈年猪油加花生米,煮了一碗油糟水给我喝。猪油已经变味,闻着就想吐。村民们见我端着碗愣了一下,马上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从村民目光中,我知道如果喝下去,他们就会认为和我之间没有距离,就会信任我……于是,我望着他们微笑了一下,一口气喝了下去。村民们的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讲出了很多真心话。

这虽是一个“沉”进基层的细节,但这个细节是体现记者能否从感情上融入基层百姓的作风,是能否得到百姓信任的感情交流。

记者“沉”到基层,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上要能够与基层干部和百姓融合到一起,要能够讲出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的话,也要听得懂他们的话。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多学习政策,并且放下架子,虚心向基层学习,多用政策知识和老百姓的话同他们交流,让你说的话他们也听得懂,你做的事他们觉得不见外。

猜你喜欢
红火猪油敬老院
LARDER THAN LIFE
红火的日子美滋过
红枣猪油蜂蜜膏,治疗乳头皲裂效果好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红火的日子美滋过
彩妆蒸蒸日上,卸妆市场更红火
爱心送到敬老院
《蔡澜谈食材》之猪油
火场救人
网红火出天际十元诗苑、Doris、SASSYGAL 教你怎么“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