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盈
2011年春节期间,全国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奔赴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将目光投向普通群众,用镜头展示城乡新貌,以真心描绘动人篇章,既锻炼了队伍,也集中推出了一批充满生活气息的优秀报道。2月22日,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召开。本刊本期选取部分会上发言,先前约请的一些地方媒体记者以及关注基层报道专家学者的文章,与读者分享其所感所思。下期,将继续刊发相关文章。
走基层,走“近”和走“进”是有区别的——
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拿我这次做的《K1245次列车上的春运故事》来说,如果只关心片子,完全可以这一站上车,下一站就下,只要画面、采访拍够就行,没必要耗两天两夜40多小时跟农民工一起挤车。但是我们坚持要到终点,因为只有用身体去体验,才能体会他们的心。
走基层,重在走。走“近”和走“进”,是有区别的。走基层的核心是什么?一个是向下,沉下去,走得下去;一个是向内,要走到表层的背后,探寻本质。走近并不难,但要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就需付出真心。
我的另一位同事杨松涛让观众看到了玉树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其实重返灾区没什么新意,但他的想法特别朴素,就是替全国观众去看看玉树百姓现在怎么样,去看看那一个个经历过巨痛的家庭,看看那里的孩子们。
他的报道完成之后发生的故事,那些并没有播出的故事更让我敬佩。有一天,我在小杨的微博上看到他正通过微博为那些看过他的报道要给灾区捐钱捐物的人牵线搭桥。他专门在灾区各个村子走了两天,没有采访任务,就是去看孩子们还缺什么,然后发在微博上。他说孩子特别缺课外读物,已经募集了1万多本书,这件事还在持续地做。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通过这次走基层每个记者学会了把采访对象当成亲人,同时在过程中享受作为记者的职业满足感。我们收获作为一个普通人因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得到的快乐,洗涤了心灵。
反映当下百姓真实的生存和生活境遇,去认识中国、启迪中国、感动中国,主流媒体责无旁贷。这次走基层,不管是我们最先自创的“回家的礼物”,还是“问暖”“在岗位上”,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即使去拍“在岗位上”,也是去嘘寒问暖。问,体现的是对亲人的关心,他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什么样的境遇。暖,体现的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过得好吗?困境是什么?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