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启发和成长

2011-12-25 04:47史竞男
中国记者 2011年3期
关键词:红歌同胞新春

◇/ 史竞男

(作者是新华社记者)

对于刚入行不久的我而言,这次“新春走基层”采访任务光荣又艰巨。我的目的地贵州,既是民族地区,也有革命老区,今年还是雨雪冰冻灾区。老百姓能不能过个安心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能不能顺利返乡?老区人民好吗?少数民族同胞正过着怎样的生活?带着这些疑问,我前往贵州。

1月26日晚,在贵阳龙洞堡机场,飞机因跑道除冰推迟降落。那一刻,我就做好迎接困难、不怕吃苦的心理准备。

次日一早,在飘落的雪花中,我和分社两位年轻记者一同踏上采访之路。三个“80后”,历时一周,“转战”贵阳、遵义、黔东南三地,采访近百人,发稿十余篇。每一篇稿件都不长,却是用脚走出来、用心写出来的。

在贵阳,我们去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菜贩一起卖菜,细细记录每一样蔬菜的价格浮动情况。又跑到最大客运站,追踪农民工返乡之路。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提着菜篮子的老百姓放心了;雨雪没有阻挡归途,终于和家人团聚的农民工开心了……稿件中每一处细节,都是我们所闻所见。走进基层、融入群众,自然不怕抓不到新闻“活鱼”。

在遵义红军街上,由数十位退休老人自发组成的红歌合唱团“一呼百应”,他们不畏严寒高唱红歌,引得游客连连称赞,也让老区的春节显得格外温暖。还记得那首他们自己谱写的歌曲:“红军街上唱红歌,歌声飞出心窝窝。红军精神激励我,弘扬长征去开拓。”我深刻认识到,来自实际生活中动人的场面,来自人民群众真实的心声是写作的最佳素材。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苗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苗寨里,和苗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敞开心扉交朋友,和苗族姑娘聊刺绣的故事,跟着小银匠学制作银饰,踏雪爬到位于山顶的“苗王”家里,听他讲新年祈盼……苗族同胞的喜乐哀愁,苗寨的发展变化,成为我们了解国情、见证时代的一扇窗口。

春节是团聚时刻,离开亲人和熟悉的城市,一路奔波投身基层,面临天气差、行路难、思乡切等难题。但基层的火热生活燃烧起我的热情,少数民族同胞和其他基层群众的淳朴、善良、真诚,带给我寒冬里最大的温暖。

新春走基层,让我收获颇丰。满满的收获可简单概括为感动、启发和成长。

收获一:感动

其实采访中并没有发现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没有发生感天动地的故事,这次基层行,所见所闻均朴实无华。但普通百姓带给我最深的感动。

忘不了返乡农民工与亲人相聚时的笑脸,忘不了顶风冒雪的小菜贩那冻得通红的双手,忘不了身着盛装的苗家女如水的目光,忘不了敲打银锭的80后银匠哥自信的神情,忘不了行走在白雪皑皑大山深处的护电工,也忘不了那些比年轻人还要精神的高唱红歌的老人……

普通百姓拥有简单的幸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培育着心中小小的梦想,用汗水浇灌,发芽、成长、开花……

收获二:启发

“走基层”不是作秀,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沉下去”“接地气”,是真正去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深入中领悟真谛。

因此,走基层时,对于群众我们注意“贴近”却不搅扰,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扰乱当地干部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不给受访对象增添负担等等。真正的“贴近”,不能仅仅是靠近,更要走进群众的实际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世界,同群众打成一片。

收获三:成长

这次“新春走基层”,我怀着学习态度走进基层和群众。“把群众当作老师,把基层当作课堂”,到广阔天地中汲取营养。通过实践,得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高业务能力。

除业务历练,我也得到精神升华。基层群众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吃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给予我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在基层,和群众同呼吸、共体会、心连心,使浮躁的心沉淀下来,得到净化,进而能够真切感受社会变化、冷静体悟生活真谛。

“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新的一年,我满载着来自基层的收获,立志在新闻实践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猜你喜欢
红歌同胞新春
两岸同胞一家亲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独占新春第一芳
新春路上不轻松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
MARCHING TO A RED DRUM BEAT 听红歌,说歌词
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