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旭 潘 澍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中俄能源合作探析※
——以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能源合作为例分析
宋延旭 潘 澍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大国,我国在石油能源方面是一个贫油国家,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问题已经上升到战略问题,为确保石油安全,我国必须走石油进口多元化道路。
辽宁;俄罗斯;金融危机;能源;合作
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大国,石油开采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达4.91亿吨,同比增长2.1%。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俄罗斯石油开采量为4.881亿吨,同比减少337.6万吨;石油出口为2.378亿吨,同比减少1693.5万吨;天然气开采量为6649.99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08.63亿立方米;天然气出口为1871.8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3.12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天然气开采量为5505.87亿立方米,同比增加了4.44亿立方米。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到了一定冲击,但给我们提供了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能源方面合作的良机。
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每桶由147美元跌至35美元,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银行、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一些外资企业撤走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俄罗斯能源开发项目投资严重短缺。俄罗斯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对能源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俄罗斯政府提出,加大步伐拓展亚太市场,进一步整合中亚市场。为了吸引更多资金,俄罗斯只好放宽了外资准入的门槛,如俄罗斯政府同意外国公司在俄罗斯可以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金矿、铜矿和油气田,并提出,在未来一个时期,如果俄罗斯经济没有好转,外资进入俄罗斯能源领域的条件将进一步放宽。
中俄两国政府签署协议,从2010年起俄罗斯每年向中国通过满洲里铁路运输的石油增至1500万吨,我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2011-2030年,俄罗斯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将通过管道向中国供应3亿吨石油。目前,中俄石油管道已经进入正式试运营阶段。
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世界的资源宝库,在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持续紧缺的情况下,利用俄罗斯资源,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次历史性机遇。
1.辽宁是全国石化工业重要基地,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石化产值占全省GDP的30%-40%,“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 13个炼油基地和乙烯基地,其中在辽宁投资建设7个。然而,石化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原油资源短缺,辽宁有高达6000万吨的炼油能力,但石油储量不足,辽河油田也面临限产状况,据专家预测只能维持25年左右。为保持辽宁石化工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增加原油进口量,广开原油进口渠道,提高承接原油进口能力。
2.辽宁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之一。“一五”到“十五”期间,辽宁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资源,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油气、非金属、黄金、化工等行业。其中,辽宁煤炭型矿业城市占1/3,由于矿产资源经过长期开采,煤炭资源不但不能自给自足,而且还出现从外省购买的状况。全国最大的阜新露天矿资源枯竭,造成大量的技术、设备及人员闲置。因此,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以到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承包煤矿,以投资形式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开发煤炭资源,解决失业和煤炭短缺等问题。
3.辽宁与俄罗斯在电力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辽宁与我国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河南相比电力还算充足,但在负荷高峰时仍然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一些企业不得不停工、停产。主要原因是煤炭资源紧张,动力煤供应不足,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俄罗斯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企业及居民由于苏联解体后迁移到俄罗斯的欧州范围,电力出现大量过剩。这为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比利亚地区在能源方面合作提供了良机。
俄联邦工商会投资政策委员会主席丹尼利扬谈到关于俄罗斯吸引外资问题时说,每次同外国实业界人士会晤时,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都会邀请许多投资者参加,期待引进大量资金投向俄罗斯,然而每次都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
1.关于投资的法律还不健全。俄罗斯地方官僚主义严重,投资手续繁琐,往往使投资者办理手续时,不知所措。办理一个文件,需要大量各式各样的许可、证书,这给引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投资环境需要改善。目前,俄罗斯政府对投资商的协议规定了国家要提供优惠和扶持,但是,从联邦政府到地方自治体,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做不到。众所周知,“祖父条款”保证法律修订只能向有利于投资商的方向转变,在项目实施结束前绝不允许投资条件出现任何恶化。现在,“祖父条款”只对经济特区业户有效。实际上,这一条款已被统一社会税改革法推翻。与社会性缴费密切相关的总税负有所加重,到2014年,总税负将达到34个百分点,将对经济特区业户已批准并正在实施的投资计划产生消极影响,政策执行缺乏连贯性、稳定性,影响了国家信誉。
3.俄罗斯国家担保机制应完善。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近期只有大约300家所谓战略名单上的公司被划进国家担保的范围。俄罗斯国家担保机制应该得到更广泛应用,并且是采用自动管理机制。对于投资商实施投资项目,特别是和开发机构一起实施项目时,哪怕只能对投资额的一部分给予国家担保也是好的,特别应对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给予担保。
4.海关系统要健全。现在要把设备进口到俄罗斯境内,首先需要得到海关机构的许可,只有这样才能将其纳入法定资本(注册资金)中,免交进口增值税。而投资办理许可证需要3个月至3年时间,为此投资者感到烦恼。
5.在投资项目的信贷上俄罗斯与竞争国存在很大不同。为降低利率,俄罗斯的银行需要长期的廉价资金,而这种资金只能在国外找到。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居民在俄罗斯银行中的存款。如果减少居民存款量,势必将导致高通胀的社会压力。政府处于两难之中,投资商开始采取观望态度。
6.创新领域缺少投资。迄今为止,俄罗斯法律中仍未确立投资商熟悉的概念,例如国家投资系统,以及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经营活动等。俄《税法典》针对投资过程特点的土地税、财产税等方面,在俄罗斯的地方法律差别很大,因此,俄罗斯政府应对承担创新领域投资风险的个人投资商给予优惠政策,特别是数量众多的税收优惠。
为加大力度推进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能源合作开发,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要站在建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储备的高度,从实现我国石化产业升级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的重要意义,把推动该地区的合作视为我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之一,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行动,合作推进,具体地说就是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科研提供智力保障。
2.建立区域性燃料能源合作开发会晤机制。与俄罗斯有关部门充分协商之后,制定《辽宁省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总体规划》,省政府有关部门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局应建立紧密关系,建立定期会晤机制,保持经常性业务对话,共同协商区域燃料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制定联合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具体项目。
3.建立能源合作发展基金。筹建中俄地区能源合作发展基金,吸纳两国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能源领域合作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能源方面合作之外,矿产资源开采合作前景可观。有关专家认为,到21世纪中叶,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除煤炭以外)将全面短缺,而俄罗斯金属矿藏丰富,拥有大量的金、银、锌、铅和锡等矿产,中俄之间形成了矿产品的供需市场格局,双方的矿业合作潜力巨大。
4.建立中俄科技、贸易信息中心。目前我省对俄科技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无人整理,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对俄罗斯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整理、收集和管理,建立一个对俄科技信息资源网站,通过计算机的信息网络,大量汇集俄罗斯高科技信息,掌握中俄合作的信息动态,形成强大的动态信息流和信息库,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中俄科技信息交流,为我省大中小企业创作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5.建立中俄人才交流中心。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实际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要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吃苦、富有创造性的既懂俄语又懂专业的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目前,中俄两国政府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名额每年扩大500人,这标志着中俄两国政府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最佳时期。因此,应抓住这一历史的机遇,利用俄罗斯资源优势,与俄罗斯专家、学者广范进行联系,鼓励我省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俄方建立科研和学术方面稳定的关系,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研发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培养俄语(汉语)+技术的复合式人才。
6.建立辽宁沈阳与俄罗斯伊尔库斯科市两地银行人民币与卢布结算业务。打造“强势卢布”是普京执政以来实施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总统梅德韦杰夫称,到2020年要把莫斯科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卢布成为独联体区域货币。2005年1月1日中俄边境贸易正式启用了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办法,我们应当借此机会,在我省某银行开展这一项目,为我省的企业对俄贸易以及合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7.随着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应快速培养一批高级管理人员。预计俄罗斯2012年即将入世,因此,我们除了在科技、能源领域应培养复合人才之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当选派一批跨世纪的高级管理人员到俄罗斯留学(例如:前几年经过选拔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学习俄罗斯法律、管理、以及“入世”后的一些规则,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培养一批跨世纪高级管理人才。
我们相信,经过双方各级政府、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省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能源方面积极开展互动合作,实现共同振兴与开发的繁荣目标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 宫秀芬
F74
A
1672-2426(2011)08-0048-02
宋延旭(1960-),男,辽宁沈阳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经济和文化方面研究。
潘 澍(1978-),女,辽宁开原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研究。
※本文系2010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合作对策与建议”(L10DZY04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