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患不均”
古谚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是在今天,似乎演变成了“都怕入错行”。
12月1日,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份最新报告,更加印证了“怕入错行”的道理。
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5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759元。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超过排名第二的巴西,跃居世界之首。
行业收入的差距,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早在今年4月,就有不少媒体转引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数据,称我国初次分配(即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中,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那是绝对的全球第一”。不过,没过几天,人保部又解释说,实际差距应为4倍左右。无论是15倍还是4倍,“数字游戏”的背后,掩盖不了的是行业收入鸿沟不断加“大”并加“深”的现实。
通过对近10年来我国行业收入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差距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是垄断性或带有较明显垄断性质行业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如电力、燃气供应部门,金融业,航空运输业,房地产行业等;二是高收入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等;三是基础性产业的平均工资偏低,如农林牧渔业与大部分制造业、采掘业等;四是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平均工资较低,如纺织业、零售业、餐饮业等。
其中,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成为制造行业收入鸿沟的“祸首”。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垄断行业,其职工数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讲,一定范围的行业间收入差距是客观的,且是需要的。对那些专业性较强、技能要求较高、人才较稀缺的岗位获得高收入,如飞机驾驶、同声传译等,不仅没有任何不妥,而且还有利于市场竞争下的行业发展和人才流动。即使如此,差距也不会差得离谱。
但是,目前的行业收入差距并非充分市场竞争下的自然差别。垄断行业占有他人享受不到的资源,凭借其垄断地位和特权,通过高额收费获取巨额利润,进而获取“性价比”颇高的收入。而所有资源归根结底,都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岂能“近水楼台多得月”?这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情理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在人保部发布研究报告的同一天,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发言时这样直言。
合理的行业收入分配比例,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在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水平为3倍左右是合理的,超过这一水平,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了。
垄断行业收入高得不合理,容易引起民众对收入分配的不满,必然带来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当前,在各种垄断不能立即破除的情况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论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未来几年内,如何解决行业收入分配“不均”,我们在期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