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菊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化解之道
蔡小菊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地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时代化,才能化解这个危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文章结合主流价值观的多维视角,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克服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化解之道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特别策划了题为“未来10年10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经过对8128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被列为中国未来10年的10大严峻挑战之一。[1]按照调查策划者的设计,这里说的"主流价值观",是指由党和国家倡导与执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全球化趋势明朗的今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可能抵挡不住西方价值观或其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失去其主流地位的担忧。从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具先进性和科学性,从意识形态的认同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捍卫自己正当利益的锐利武器和追求美好社会的价值取向,但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为什么反而处于弱势和边缘位置呢?我们应该深思“危机”背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缘由。
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人民主体性缺失是“危机”之源。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实质上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回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90年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6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其代表中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实践需要的价值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以旗帜鲜明的宗旨立身,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实践中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从一支原本‘边缘化’的、弱小的政治队伍,发展为一个强大的、主导国家命运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因此而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成了今天中国的‘主流价值观’。”[1]而在今天,一个发展到近7800万党员的执政党执政时却出现了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大注意它在价值的‘实践空间’中的切实意义,即它与人们现实利益、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实际联系。”[1]
其次,社会结构急剧分化导致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上意识形态舞台,争夺话语权。当今时代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经济体制转轨促使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急速改变,出现了众多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掌握和占有大部分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资本资源,逐渐上升为社会的新贵和强势群体。他们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理想不断催生出新的意识形态,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经济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在这些思潮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新贵阶层和强势社会群体可能凭借其强大的物质力量来左右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失去了厚实阶级支撑的马克思主义,又遭遇了新贵阶层意识形态的强大冲击,其失势和被边缘化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2]
再次,“理念崇拜”的历史心态容易接受西方意识形态。近代以来,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的后发国家,一直在努力探寻恰当和有效的现代化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与西方隔绝的封闭环境中突然被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震醒时,在“国富民强”的强烈愿望下,自然而然地会把目光集中于西方制度及其制度下所产生的效果,乐观地认为只要我们引用西方制度,就能快速实现工业化。有学者把国人的这种政治心态称作“理念崇拜”。[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理念崇拜”情结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反映在对待西方意识形态的全盘接受,以为只要按照某些西方学者所鼓吹的信条,主动放弃民族的和国家的各种利益需求和本土特色,就能带来本国的现代化。如果人们盲目地迷信西方意识形态,势必会使西方各种思想在国内大肆侵入,极大危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最终误导中国的改革。
当前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危机。主流价值观在现实问题面前失效或“失语”,“主流价值”体系本身在弱化和自我“边缘化”,关键在于,主流价值观本身的理论和实践要充分到位。主流价值观的“主流”本身就有“流变”的含义,即价值观要随着不同的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指导新的实践,其本身要有鲜活的生命力,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代紧密结合,实现时代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所在。
第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自觉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自觉的实践性。与一切旧哲学不同的地方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性,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实践中产生,而且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生机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觉的实践性,而自觉的实践性是和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的与时俱进正是实践性的具体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来自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在自身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是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经过实践检验,并以指导实践作为归宿。
第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决定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无产阶级的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丰富、发展和检验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总结和概括,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开辟认识发展的新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与时俱进的根本保证。
第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格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科学阐发无产阶级使命、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应然性。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实现其时代化,以解决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困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这是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正确方向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我们必须在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中获得新认识,必须在不断解答时代提出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群众根基。
第一,准确分析时代与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重大课题。认识时代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代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又要分析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线和脉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渐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诠释现实、审视现实,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成就拓宽马克思主义视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使之在连续不断地解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时代问题“化”入理论之中,将理论“化”入时代问题之中。
第二,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放到其创始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去分析,结合那个时代的特点来说明。同时,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正确的解读,揭示其契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要从时代吸收新的元素、补充新的养分,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要根据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中国国情,并对这些经验和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三,科学对待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当前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两种类型: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可以批判吸收其合理元素以完善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而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决不允许其任意滋长。如今大量的社会思潮纷纷登上意识形态舞台,当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思潮,又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思潮。各种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乃至无害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力量能够在相互冲突、交锋、碰挂中得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被加工、改造、提炼、上升,以符合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要求,乃至于能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特别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得到滋长,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6]
第四,始终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中对其他社会价值观念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或主流价值观在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对象化或具体展开,因此‘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必然意味着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的根源在于人民主体性的缺失,“人民主体性弱化和价值主体错位是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主要根源。”[8]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就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为目的。把人民的利益意识、利益意志、民主意识、自由愿望等方面实现好,把人民群众的意志体现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表达出来,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还要不断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和建构权,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民众而牢固立于主流地位。
第五,拓宽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支撑。意识形态要巩固其地位,需要有其相应的阶级力量作支撑。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地位,必须壮大和培育其阶级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所维护或者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力量,即主要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力量。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才会赢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新涌现的新兴社会阶层,要针对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把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政治表达,通过筛选、加工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代表性、群众影响力和政治亲和力,让更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支持者和拥护者。
[1]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J].人民论坛,2010-03-01.
[2]王国敏.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3]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6]梅荣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7]陈新汉.论核心价值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0).
[8]邱仁富.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对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思考[C].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大学,2010:66.
D61
A
1002-7408(2011)06-0055-03
蔡小菊(1983-),女,广西贵港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