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gXpNoxKJYtVPauPd4qoZTx.webp)
我们在鲁迅的照片里,没见过拖着大辫子的鲁迅。照片上,年轻时的鲁迅已是寸发新式青年了。中年后照片上的鲁迅,一副浓眉,“隶”字形胡须,横眉冷对,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着大辫子的鲁迅。
但生在大清朝的子民,一生下来就必须拖着一条辫子成长,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拖着辫子进了三味书屋,拖着辫子进了水兵学堂,拖着辫子走出路矿学堂,又拖着大辫子到东洋日本留学。
在日本,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述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滑稽幽默,看来很多留学生还是舍不得剪掉辫子。
但鲁迅的辫子在日本剪掉了,一半送给一位使女做了假发,一半送给了理发匠。这个大清子民的印记从此去掉了。鲁迅1903年摄于东京的那张照片,就是一个寸发现代青年。
鲁迅对辫子的印象特别深。他说:“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已忘了血史。”
辫子给鲁迅还有一个极深的印象是:“(官府)捉人的时候可以拉着,省得绳索,要是被捉的人多呢,只要捏住辫梢头,一个人就可以牵一大串。”
可是,剪掉辫子的鲁迅回国后,大清子民的印记还得要找回来。当时上海有专门做假辫子的专家,这做假辫子的专家在留学生中是出名的,装一条假辫子要四元大洋,一口价。
鲁迅也要花四元大洋装一条假辫子。因为老担心这假辫子会在人群堆里被挤歪挤掉,又担心掉下来或被人拉下来,后来索性扯下了。
不装假辫子的后果怎样?一上街便受到一种特别的“待遇”,被人呆看、被人嘲笑、被人恶骂。当时有这样一个社会风俗,捉了奸夫,先剪掉他的辫子,以示羞辱,所以没辫子的男人就会被人视为偷女人一般。更严重的是,没有辫子被人视为“里通外国”的汉奸。
鲁迅回国后第一年在杭州做教员,第二年回到故乡绍兴中学做学监,绍兴知府每到学校视察,总喜欢关注鲁迅的短头发,鲁迅“所受的无辫之灾,以在故乡为第一”。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割掉一个辫子便如此难!
要知道,这回的辫子已不是政治辫子,不是当初清朝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治辫子。到了宣统时,辫子不再是政治辫子,而是风俗辫子,要剪掉这个风俗辫子同样很难,政治的辫子剪掉了要“杀头”,风俗的辫子剪掉会“杀心”。
鲁迅自己说:“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双十,后来绍兴也挂起白旗来,算是革命了,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听到什么嘲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