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士\\硕士\\博士和教授

2011-12-24 00:00:00刘安
文史月刊 2011年6期


  “学士、硕士、博士、教授”这些称谓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具体含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迥异。
  
  一、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
  
  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
  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可以说一经授予翰林学士之位,即有当宰相的希望。到了明朝,甚至凡将相者,必须是翰林学士出身。至清代,大学士地位更加显赫,为文职官吏之首,官阶为一品,常常后至宰相。
  
  二、硕士在古代指的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硕士在古代指的是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如宋代散文家曾巩《与杜相公书》:“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士,杰立相望。”然而硕士在古代史籍上记载不多。就已有的资料记载,称硕士最早应在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论》记载:“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前后左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