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弹

2011-12-24 00:00:00张光芒
文史月刊 2011年6期


  李鸿章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压,有的是亲信背叛,有的是政敌陷害,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证据确凿。
  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
  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
  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李鸿章似乎拥有一种对时局和人心的预判能力,无论对手设下多么阴险的陷阱,他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
  李鸿章不是满人,他在满人统治的社会里,步步高升,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李鸿章有很深的洞察力,并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1874年,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作为主要谈判人,李鸿章难逃其咎。不过,在大败之后签订“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诸如割地赔款事关重大,最后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朝廷手中。
  他老谋深算,能争取就争取,不能争取的就退一步。比如说慈禧让他去辅佐皇上去,他知道慈禧跟皇上有矛盾,他不干了,他撤了,愿意出国,这出国也是一个借口,但是他也出去了。
  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梁启超称李鸿章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李鸿章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能将它装饰一新,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也实属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