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学生结婚,喜筵上宾客交头接耳,说那对新人的故事。
原来他们初中就在一起了,形影不离地四五年,男生早一年毕业,申请到外地的大学,临走那天突然对女生说“我们在一起太久了,太没自由了,我们分开吧! ”女生当场怔住了,男生走后哭得死去活来,大学再也没交别的男朋友。
日子过得快,四年后男生回来了,又去找那女生,要复合。女生的老爸挡在门口,骂那没良心的畜生,欺负他女儿,一次不够,还有脸回来吗?门儿都没有!正骂呢!女儿出来了,把老爸往旁边一推,挽着男生走了。老爸还是不罢休,把男生找来说:“我女儿已经申请了研究所,她功课好,八成能进。将来毕业十几万美金起薪,你怎么样?你能拿多少?我了解我女儿,你如果比她差,就算她现在选择你,将来也会把你甩掉。 ”
岂知那男生立刻去申请了同一个研究所,也进了。两个人像中学一样,又天天腻在一起。现在毕业,理所当然地走进礼堂。只是交头接耳的宾客,心想那对新人,以后工作的地方不同、遭遇不同、条件改变了,还会不会出问题?
其实在美国中学生,分分合合的事情真是太多了。西方社会的规矩,男女如果亲密交往,会对外表示“我们在约会”,意思是请别人闪开。相对的,有一天没感觉,要分手,也会公开:“我们拆了! ”
现在更妙,他们会在自己的Face book上作记号,告诉大家自己是有主还是没主。那记号也就变来变去,让人好像看股票被“死锁”还是“打开”。
提到条件,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有位大老板的儿子,交了个“小麻雀”的女朋友。大老板说儿子是研究所毕业,女生却连大学都没念完,条件差太多,不行!叫那女生去读书,拿个学位回来再说。
女生家里穷,大老板很干脆:“成!我出钱送她出国念书。”女生出去了。居然没多久,就主动跟“小开男友”分手,据说她交了新男朋友,而且家里更有钱。
大老板倒也没冒火,只是笑笑:“我早知道会这样。那女生以前是没见过世面,而今见了世面,条件好了,眼光改了,我儿子也就不算棵葱了。 ”
眼前浮起两个画面──一个是旧式夫妻。太太靠丈夫吃饭,好比两人一起旅行,所有财富都在丈夫的背包里,男人虽辛苦,却也神气。女人就算受了委屈,不再想跟着走下去,也没办法。因为离开了丈夫,就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另一幅画面是现代的“双薪夫妻”。两人各背自己的包,说不定还一起牵着孩子。孩子渐渐大了,有了自己的伴侣,要父母打开背包,分了点东西,飞了。剩下两口子,继续走,其中一人实在累了,叫另一半停停,坐在路边休息。只见后面有更多“人生的旅客”跟上来,有人正找伴。坐着的丈夫或太太可能说“我背不动包袱了。”那人就说“我帮你背!你还挺结实的,还能走上一大段路,何不多看看远处的风景呢!”坐着的一人心动了,转头看她(或他)。另一半却挥挥手说:“我真走不动了,就坐在这儿看看风景吧!你不必操心我,说不定也有别的走不动的人,愿意停下来陪我。 ”再指指那人说:“她(或他)年轻,能帮你,你就跟他走吧!别让我拖累了你的步子,你遗憾!我亏欠!”于是二人打开背包,分分行囊里的东西,拥抱、祝福、分手……。
怪不得德国菲尔特的女市长,二○○七年九月曾对记者说:“我建议婚姻期限为七年,意思是人们将来只需在固定的时间内作承诺。七年到了,如果想继续,必须再说一次‘是的!我愿意! ’。 ”
想起我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在师大国语中心留学的荷兰人“交换语言”,每周碰面,由他教我法文,我教他中文。
几个月之后,他突然对我说:“下一次我不直接来你家,我们约在国语中心门口碰面。到时候如果你不希望继续,或我不希望继续,就不露面。 ”
我怔了一下,觉得方法好怪,但是同意了。到那一天,我犹豫又犹豫,没去,也就不知道他有没有去。
于是,我的眼前又浮起一个新的画面──一对夫妻,走过那德国市长说的婚姻期限。
时间到了!两个人说好:我们在初认识的地方再一次约会,你可以来或不来,我也可以做我自己的选择。我们都有自由、都没压力……。那一天,那一刻,像是约会的情侣,一个人先到了,眼睛东张西望、心脏怦怦狂跳,脑里想的是过去那段日子,我对他够不够好?他会不会早想与我分手,只是不好意思说?
模模糊糊的光影、尘土飞扬的道路、川流不息的人群,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离别、有人重逢。所有积下的情与怨、爱与恨都将揭晓。
那远远走来……摇摇摆摆……熟悉的……已经苍老……却让我一眼就认出的……不是他吗?他,居然还是选择了我。我这么怨他、恨他、想一走了之,居然也还是选择了他。怎想到几十年之后,我们明明都可以走,但还是回来了。怎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再一次约会、再一次悸动、再一次惊喜、再一次惊艳!
聂勇摘自《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