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萍,尹晶晶
(西安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西安710108)
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的批判与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价值评估
薛萍,尹晶晶
(西安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西安710108)
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人对环境的道德关怀。但是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缺乏对消费主体的深度反思,实践中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批判地继承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的合理内核,构建科学生态消费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消费理念;传统;科学;消费人格;人文精神
消费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以及对商品价值的取向,是消费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评价与价值判断。基于对现代性消费的认识,传统生态消费理念提出消费活动应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现代性消费的无度扩张,却没有找到现代性消费无度扩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态消费主义企图用生态理念来约束现代性消费行为的盲目和无序,阻挡现代性消费对自然的破坏,但是却无法根治现代性消费主体内在的痼疾。消费实践遭遇的困境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扬弃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确立一种更加科学的生态消费理念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谓传统生态消费理念是指20世纪末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消费思想,其历史性的标志是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世纪议程》,文中虽未使用生态消费概念,但体现了生态消费的精神实质,认为人类消费需求的满足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随之理论界围绕这一思想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我们将这一思想称之为传统生态消费理念。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消费实践的发展也暴露出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自身的不足,需要重新对其内涵进行剖析,澄清我们的认识。
1.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对现代性消费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一方面现代性消费将人类带入到一个难以为继的生存困境。人类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而造成的后果日益显露出来,漠视地球生态圈的承受限度,不加控制的攫取和掠夺性资源开发,生态失衡、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疾病和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接踵而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庞大的消费需求变得几近枯竭,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迫在眉睫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性消费导致人类生活质量的目的性维度丧失。消费本应该是人们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但是消费主义的盛行使消费成了目的本身,人类在对物品的无度索取和占有中迷失了自我,人对日常性生存的自我需要、实践方式,以及文化价值的构造,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在消费活动上。正如凡勃伦所指出的,消费本身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目标,失去了它本来的应有意义,实质上成为一种符号意义的消费。这种消费行为对我国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表现为建房热、高档消费品热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城镇普通家庭进行过装修的占50%,青年家庭装修率高达90%。[1]一掷千金的高档消费、奢侈消费成为国人效仿的典范,勤俭节约、节以养德被弃之一旁。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人,不如说更像市场的奴隶。”[2]
超越现代性消费,倡导生态消费,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同时使产品或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3]在学者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同时,人们又展开了很多轰轰烈烈的生态消费运动。如,在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分别有77%、82%、94%、67%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生态环境因素。[4]在我国生态消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绿色食品”、“生态商品”,生态消费模式也在一点一滴的建立。尽管如此,社会民众的生态消费行为依然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自身的不足。
2.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对现代性消费主体批判的缺失。传统生态消费理念面临的困境在于对现代性消费主体批判的缺失,对现代性消费的批判仅仅站在保护自然的角度,没有对现代性消费主体无休止、无节制扩张商品需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换而言之,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将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现代性消费的无度扩张,却没有找到现代性消费无度扩张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而是消费精神的缺失。即使我们高举生态消费的大旗,阻挡了现代性消费对自然的侵略,但是也阻挡不了它对人、对社会关系的破坏,必须深入现代性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决策等内部,破解造成现代性消费无度扩张的原因。
3.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缺乏重塑生态消费的内在动力。经济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理念的驱动下,主动选择生态消费的内动力不足。尽管城市居民对生态消费的认同度比较高,也远远不足以支撑其生态消费行为。“一般地,人们认为自己会购买对生态环境危害小的产品,但具体购买时,他们实际上没有践行这一信条。”[5]甚至有些人认为生态消费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以瓷砖为例,中央电视台经济栏目的市场调查显示,几乎超过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在购买瓷砖时都没有考虑商品是否有放射物质氡达到A类标准的标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消费主体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消费者出于自身健康的原因可能会有选择绿色商品的动机,但是,由于受较低收入水平的制约,生态消费行为被迫中止;另一方面,消费者实施生态消费行为的成本是内在的,结果却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即利他性。生态消费者的行为后果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绿色消费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节能空调比非节能空调的价格要高很多;同时实践生态消费行为的成果也是间接的,在短时期内看不到,这种成果又可能被其他人所享受。这就使得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行为的动力不足。除非生态消费的成本由政府来承担,否则,消费主体的自利性根本无法成为实现生态消费行为的内在动力。
科学生态消费理念,是基于人类消费行为异化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要求从重塑消费人格的角度审视消费行为,引导人们认识消费的工具理性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达到人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应实现对消费主体人格的重塑。消费人格,是指消费主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消费品格、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在消费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实现了依附性消费人格向主体性消费人格的转变。所谓依附性消费人格,泛指消费活动中一切不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性格和行为的人格,具有典型的依赖性、服从性和被动性特征。这种依附性突出体现在消费社会中人对物的依附和顺从,消费主义的盛行使消费成了目的本身,人类在对物品的无限度索取和占有中迷失了自我,进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使得消费者无休止、无节制、无顾忌地占有商品,人变成物的奴隶。这种物化的人格吹响了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号角,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只是这种依附性消费人格的外在表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物的依附性消费人格,即使在短时期内缓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传统生态消费理念重点是重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但是缺乏对消费主体精神世界的深度关切,没有对消费主体无休止消费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没有解决消费主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这也是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在实践中不被接受、接受了不执行、执行了不持续,遇到种种障碍的原因所在。换而言之,传统生态消费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人对物的依附性人格,只要消费主体对物的依附性人格一天没有转变,人对物的无限度占有就不会停止,由消费引起的环境恶化就不会改变,反过来也制约了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程度。因此,加快消费者依附性人格向主体性人格转变,重塑消费者主体性人格具有迫切性。所谓主体性消费人格,是消费行为的道德规定性在消费主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也就是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选择恰当的消费方式,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表现为自主、进取、责任、道德等等。主体性消费人格,体现了消费主体对人的生活方式、人生价值、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确定性的态度和立场。重塑主体性消费人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传统生态消费理念自我完善的动力,也是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重要内容。
生态消费理念内涵拓展与丰富的动力来自于消费人格重塑的需要,即消费主体自我价值认识的觉醒。消费主体成为自身的主人,不仅能够支配外界,也能够支配自身,能够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审视消费的工具理性,认识到消费不只是人们达到幸福的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有意义、富于人性的体验。健全的消费人格体现了人对生存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关切,在个人自我实现上,不再追求物质至上,人不再是金钱物欲的奴隶而信仰明确,因此,生态消费能够强劲发展的精神动力来源于消费者的道德自律。
2.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应在伦理范围上坚持道德主体的稳定性。传统生态消费理念扩大了伦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把权利平等原则从人与社会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提出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认为“把自然存在物排除在人类的道德对象之外是非常狭隘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德关怀对象的扩大正是伦理思想演进,道德进步的表现,人类没有理由严格划定道德对象的范围,而拒绝给其它物种和整个自然以应有的道德关怀。”[6]科学生态消费理念认为传统生态伦理将伦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扩大到自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指出这种范围扩大,不是道德主体的扩大,而是道德对象的扩大,“生命和自然界不是道德主体”,[7]生命和自然界的道德权利是人赋予的。批判了传统生态消费理念的权利平等原则,认为伦理关系不仅存在于平等的权利主体之间,即使是非平等的权利主体间也存在着伦理关系,不仅强调了伦理的范围,而且指出了伦理实现的条件。
3.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应在消费实践上促进消费主体的自觉。科学生态消费理念既超越了现代性消费倒置生存目的与发展手段的辩证定位,又肯定了传统生态消费倡导的环境保护思想。但是质疑仅仅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倡导绿色消费并不能实现消费的真实目的,即获得物质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能从根本上约束消费主体的物质欲望和冲动。现代性消费冲击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等,这也是传统生态消费难以克服的问题。科学生态消费理念认为一切不合理消费的根源在于消费者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对消费主体物化人格重塑的忽视,立足于消费个体的自觉与内省,自主性、创造性地塑造人格,克服消费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重塑消费者的人文精神,才是指导消费活动的根本。
就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而言,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逻辑构成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与实践价值。
1.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在哲学基础上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消费理念的多样化导致了消费行为的混乱乃至失控现象,究其根源是本体论范畴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建立在生态中心主义之上,在本体论范畴上自然是第一性,人也是自然的存在物。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生态消费开始盛行,在生态伦理价值观上表现为尊重生命和自然,在生态自然观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互为对象性关系,在生态价值观上表现为承认自然价值的客观性,自然的价值是不依赖人而存在的,自然界的价值是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8]的统一。尽管生态中心主义在价值观和实践基础上立足于保护自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导致了认识论领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混乱,生态伦理观将自然存在论等同于价值论,犯了从自然物的客观事实存在直接推导出人对自然的道德关怀的自然主义错误。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谈论自然超越人的先在性,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必会消失,在实践层面陷入了消费困境,人变得无所适从。
作为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哲学基础的是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作为世界中心的认识,也纠正了生态中心主义将自然作为中心的认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与自然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人对自然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自然对人又具有约束性;看到了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共同进化的合理性,但批判了人的进化是以自然的进化为前提的观点,主张和谐发展是以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继承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的人对自然改造、开发和利用的观点,但批判了对人的能动性的极端化,概而言之,作为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哲学基础的伦理学思想是人始终对自然具有能动性,但人的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科学生态消费理念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视界,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从无限度的物质追求到以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取向的转变,阻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守住人类道德的底线,弥补科技和智慧的不足;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视野,关注自然界,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2.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实现了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回归。科学生态消费理念认为,长期以来,现代性消费的无度扩张和生态危机的加剧是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这种分离使得自然价值被物质化,在消费者主权的指引下,人类为了得到木材就毁林,为了得到珍贵的药材和皮毛,就滥捕滥捞等等,自然沦为人类的原料仓库;同时,使得人类对科学技术产生了绝对的依赖和膜拜,人类相信科学技术是万能的,是无止境的物质财富之源,是开创人间幸福的不竭动力,人类开始盲目地征服自然、榨取自然。科学生态消费理念要求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要以人文关怀为指导,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则要融入科学,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要保持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必要张力,努力改善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减少或避免科学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危害,重视科学应用的价值导向问题。要充分弘扬科学的人文价值,依靠科学促进物质文明的繁荣,为人文精神的弘扬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挥科学精神本身的人文功能,并通过弘扬科学精神来直接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9]
3.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价值评估。评价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价值是其(“他”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功能与“我”主体价值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思维遵循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即贯穿的主体价值目标尺度。依据消费活动的属性,具有伦理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伦理价值。人类一切消费活动无论其具有何种具体存在形式,都只是作为人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获得意义。科学生态消费理念关注消费者自我信念的提高,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注重追求人的尺度与自然尺度和谐一致,认为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及人类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应成为消费理念的核心,提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精神追求的新时尚。从伦理学的视角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进化过程中发展的。“通过这些有意识的人类‘自我教化’,可以避免过度沉湎于物质享受而不能自拔,以此丰富和充实孤寂的内心世界。减少人对自然的掠夺和榨取。”[8]
政治价值。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充分发展,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市民社会形成并成为现代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系统。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与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破坏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运用政治力量,引导市民社会科学生态消费理念的形成,合理引导市民社会自制,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社会价值。消费生活与当代人的生存意义之间有不少的差距,生存意义的价值贬值在消费社会中往往意味着物质欲望的无限上涨。用消费主义理念支撑的社会运转机制在当代需要重新审视。消费价值认同的形成,具有相当复杂的机制,物质的丰富与自然权力的匮乏使得这种认同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工业化带来的物质过剩,另一方面是自然权力的匮乏。可以认为,极度生产以及资源耗费,受无节制消费主义的刺激,人类的消费欲望日益成为当代人生存的“癌症”,使简朴的精神生活状态成为当代物质过剩中的精神贫乏常态。面对这种生存状态,应该反思消费社会的合理性问题,历史的机遇使得科学生态消费理念成为联系的桥梁,将物质丰富与心理贫困联系起来,将过度的物质消费与人的精神生态问题联系起来,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中盲目的物质主义倾向,重构现代人的生态消费生活。
[1]洪大用.关于适度消费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9,(6).
[2]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302.
[3]杨松茂.生态消费:人类消费行为发展的新定位[J].江苏商论,2006,(3).
[4]杨松茂.当前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参考,2006,(3).
[5]王建明,李颖灏.城市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实证分析[J]. 2006,(23).
[6]杨立皎.从分歧走向共识——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比较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3).
[7]钱俊生.生态哲学[M].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4.
[8]徐婕.新型价值观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9]李晓光.当代中国人生存境遇的哲学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F014.5
A
1002-7408(2011)05-0049-03
薛萍(1980-),女,陕西凤翔人,西安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尹晶晶(1976-),女,山东即墨人,西安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