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养育是年少骄狂的根源

2011-12-24 20:33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20期
关键词:生命孩子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扭曲的养育是年少骄狂的根源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我爸是某某!”这样讲话的人从心底里认为,家世和出身让自己拥有了任意犯规的特权。他们讲话时全然不顾听者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敏感与义愤。这是一种曾长期受到鼓励与纵容的嚣张底气。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9月6日,在北京西山华府小区门口,15岁的李天一和18岁的苏楠,因为停车纠纷而谩骂、殴打他人,并损毁他人驾驶的车辆。他们因分别驾驶改装宝马车和奥迪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嚣张,特别引起舆论和媒体的关注。苏楠在派出所自称是某省公安厅高官之子,虽已经辟谣澄清“是为逃避处罚而编造”,但其张口即拼爹的傲慢心态却颇堪玩味。李天一是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此前曾为年纪最轻的申奥形象大使。苏楠的奥迪车被认定为套牌车,李天一没有驾驶资格,且有多次交通违章记录。目前苏楠已因构成寻衅滋事犯罪而被批准逮捕。李天一尚未成年,被收容教养一年,并已送交执行。两个孩子的父母都在积极与伤者沟通,李双江对伤者说:“我没有教育好儿子,我宁愿你们拿棍子把我打一顿。”这是一种苦涩而复杂的情绪。但不知父母们是否能以此为契机,好好反思与调整他们的家庭教育?

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简单的政治学意义的训诫吗?不是。古圣先贤的经典讲的是生命原理。“民”和“上”是一对普遍关系的基本原型。比如,在家庭里,未成年的孩子就是“民”,而父母作为监护人就是“上”。在“民”和“上”之间,具体说,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孩子的状态是由父母的状态决定的。所谓“难治”,就是不服管束;所谓“轻死”,就是无所顾忌。孩子之所以弄成这样,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有为”,也就是妄加干预,过于造作;“求生之厚”,也就是贪婪奢侈,欲望横生。这在亲子教育的实践当中,可以叫做管也不行,不管也不行;或者说管得深了不行,管得浅了也不行。你偏要孩子这样那样,因为不合于他的先天禀赋和生命旨趣,他就会逆反,这就是“难治”;你放任孩子任随其便,可是他是在模仿你的生活方式,你放纵寻欢,“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必然照猫画虎,有样学样,这就是“轻死”。这不是在具体谈论李天一和苏楠这两个孩子的父母,而是在谈这个时代里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今天的人类由于掌握了更发达的科技,更便捷的工具,更丰足的财富,对自然和对他人的态度都更狂妄独断,对待自己的物质欲望也更少节制,更多放纵。掌控更多权势与财富的阶层犹然。“有为”和“求生之厚”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事物有因果,这是难以摆脱的客观规律。体现在亲子关系方面,孩子作为这对生命关系当中弱势的一端,自然就传承甚至放大了父母们肆意妄为的恶性基因。

父母的愿望,无非想让孩子幸福。可是却不知道,孩子是在为上一代人承受,扭曲的生命状态是有根源的,这是自然残酷的平衡。父母要孩子成功,要孩子舒适和自由。李双江曾这样谈他的教育观:“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作为父母希望孩子上进,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办法。”话里话外,孩子有让他们感到“没有办法”的举动,但他们也只能是束手无策。他还曾对媒体自曝孩子开车的事,并称“音乐与开车也有联系,车开起来有一种旋律,比如从启动状态到行驶状态,从高速行驶到突然刹车,这些状态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孩子的一切作为,似乎在父母眼中都成了完美的艺术。哪怕是一个未成年人铤而走险的无证驾驶行为。这种对生命欲望的放纵,贪求物质享受,珍爱个人利益,就是老子所说的“贵生”。这就是“民”和“上”、孩子与父母之间那种扭曲的关系模式的精神根源。而所谓“无以生为”,就是不在物质层面去追求那些生命欲望的满足,而是去求道,去过追求真理的单纯生活。这才是治愈扭曲的生命模式的终极方法。父母溺爱孩子,想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却忘记了在精神层面帮助孩子找到成长的方向。

心理学大师萨提亚认为,我们感受自我的方式是以家庭赋予我们的蓝图为依据的,这个蓝图展示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表现。李天一的“原生蓝图”中显然有许多“功能不良的因素”(萨提亚语),让他在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看待人际关系的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据报道,他和苏楠在打人的时候,边打边喊“谁敢打110”,他的无照宝马车是注册在他母亲梦鸽的名下的,投入30万元进行改装,前挡风玻璃上放置着一张“人民大会堂”的临时停车证,而车后座下还藏着一把仿真的“冲锋枪”。父母给他取名“天一”,隐隐蕴含着一种傲视群生的霸气,他的炫耀权势和财富的行为也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暴力感。有评论说:“这个孩子从小过着非同一般的生活。”父母的过度给予在这里已经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了,特权意识已经成了这个孩子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下意识。李双江说:“我们现在不逼他。这代人是我们的希望,这是中国人的希望。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可是,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不去引领孩子学习明辨是非,希望何在?32次无证驾驶的违章记录,表明孩子受到父辈的庇护,没有基本是非感的不只是孩子。学者解玺璋先生说:“我们的早期教育,身不立而心不正,只讲出人头地,只讲功成名就,只讲实现自我,只讲社会竞争。一句话,只讲狼性,不讲人性;只讲做事,不讲做人;只讲眼前,不讲长远;看上去是在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实际上,是引导他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教育并不是真爱的体现,它是自私的,是充满控制欲的,只是在满足和补偿自己早年物质需要的匮乏,无视对方的精神成长和责任感的树立,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养育。老子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摒除内在的放纵、铺张和骄狂。说白了,那些自我骄纵的表现,无非是精神空虚的填补,使命感和价值感的缺失,是在透过挥霍生命走向自我毁灭。孩子不懂自己生命意义何在,父母呢?这样追问下去是可怕的。

尚未成年的李天一,他下一步该怎么办?收容教养措施只是一种教育与惩治相结合的权宜之计,并不是完善与完美的方案。这一年之后他也才刚刚16岁。他的父母能够给予他恰当而有效的指引吗?到18岁,他的家庭教育阶段将会很快进入尾声,他必须学习进入自我教育阶段。在萨提亚看来,如果我们想摆脱自己生命的“原生蓝图”中那些“功能不良的因素”,而变得自由,那么就必须转化这些已经內化的早期经验。在自我教育阶段,李天一们如何慢慢尝试转化他们久已内化的早期经验,培育自我内在的爱、真诚、节制与责任感?也许他们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咨询辅导,也许他们必须在阅读、劳作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思考和体会。但无论怎样,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都愿意为他们的精神成长给予祝福。重大的挫折经验对他们来说倒可能是件好事:明白自己性格的缺陷,谨守自己生命的边界,可以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打下良性的基础。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只有知道缺陷何在,并积极去因应,去处置,才会不被缺陷所累。人生的意义不仅是消费青春、挥霍财富那么低级,要去创造美的东西,去丰富和回报这个世界,这可能不像“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呐喊那么简单,需要沉潜,需要安静,需要回归内心深处。但是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心理咨询

问: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我应该怎么办?心里总是想着他,但又不能向他表白。这种感觉很煎熬。

答:爱是什么呢?是一种需要,一个人让你感觉非常欣赏,同时还让你觉得可以给予你情感上的满足,以及一种可信赖感,这应该就是爱的感受的全部。因此当我们接触上一个人,只要他或她带给你这样的感觉,你自然就会生出对他或她的爱慕之心。可是,这个世界并不完全是围绕着情感转动的,因为社会需要秩序上的稳定性,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程度。因此,法律和社会伦常对家庭的良性关系和持续状态的支持,远胜于对打乱家庭关系的“爱情”的理解。正因为有这样的伦理秩序,才会出现人们所说的“爱上不该爱的人”。你说的“煎熬”,我想就是因为你正处在一个爱情与伦理的两难选择之中吧。可是煎熬终归是一种不快的心理,不快的心理即是一种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总要解决,为了不再煎

WWW.JCFYZZ.COM熬,无论多难,你都必须对“爱”与“伦理”,二者择一。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名著《理智与情感》,或许可以成为处理你的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借鉴与范本。

简·奥斯汀继承传统,提倡用理智来约束情感,这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除了爱以外,人与人之间还可以有很多良性的而且深远的感情关系。比如亲情、比如恩情。如果为了爱情,而需要破坏一个家庭中存在的亲情、恩情,终归不能说成是正确的事。如果你失去了家庭,赢得了爱情,你就真的会没有情感上的痛苦了吗?很可能你将会面临另一场更持久的心理的“煎熬”。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对别人的爱,其实是源于自己需要依靠,还不够强大圆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对他人的需要往往是自己情感需要的一种投射,当走近时,你很可能会发现,TA其实并不是你曾经迷恋的那个人。所以,与其牵挂一个虚幻的爱人,不如安下心来,修为自己。

猜你喜欢
生命孩子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