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菜”为何刺激公众的神经

2011-12-24 20:33彭兴庭
检察风云 2011年20期
关键词:特权餐桌百姓

“特供菜”为何刺激公众的神经

近日,一则浙江省某些权力部门通过对当地一些绿色农产品基地进行变相“补偿”,从而得到低价优质农产品长期供应的消息,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彭兴庭 财经评论员,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

“特供菜”累积民怨

可以说,在食品安全频发,农药残留、生态污染日益加重的今天,浙江的这个“特供菜”再一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特供,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刺目的字眼。当年苏联解体,特供体制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固疾。在前苏联,商品的供应存在双轨制,一是专供领导干部的特供商店,商品丰富,价格低廉;二是给老百姓开的普通商店,价格高昂,且长期短缺。二战后,尽管苏联生产效率一直在提高,但是国民的生活水平却停

滞不前,根本的原因,就是特供体系霸占了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成果。198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曾提出,“要取消对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但“特供”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除了特供菜,在假酒盛行的今天,还有特供茅台酒、特供五粮液,面对假奶粉,也应运而生特供奶粉等等。事实上,关于“特供菜”,不仅仅是浙江,许多中央、省市机关都在这么干。北京市政府的网站上就有一篇报道叫《副区长王忠海就特供农产品情况进行调研》,其中就提到,“特别是设施草莓、波龙堡葡萄酒、平汤渫、白灵菇、卓辰排酸牛羊肉、宏利肉鸭、长阳葡萄等一批农产品被钓鱼台、中南海选为特供产品。”为了方便特供农产品的管理,北京市农委甚至还增设了特需农产品服务中心,级别相当于正处级。这个中心的职责,就是“保安全、保质量、保及时、保秘密”。在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掌故”,有一个叫厄普顿·辛克莱的人写了一本叫《屠场》的书,其中提到: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读到这里的时候正在

吃早点,于是条件反射,大叫一声,“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之后,罗斯福的反应不是成立特供中心,而是面见了作者辛克莱,然后责令美国农业部调查肉联厂。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食品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特供制度的存在,不仅挤占大量公共资源,也令那些官员高高在上,失去了与民“同甘共苦”的切身体会,没有了彻底解决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文卫等问题的决心。“特供制”这项罪恶的制度一日不除,老百姓的餐桌就永无安全可言,也不可能享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教育服务。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思想人物西耶斯在他的名著《论特权》的开篇即提到,对于获得特权的人来说,特权是优免,而对其他人来说则是丧气。“特供菜”导致的后果,除了某些人的优越感,就是众多的民怨。

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就认为,这种财富分配和生活方式上的一国两制,最大的社会危害,一是使统治者脱离人民群众,二是使官民离心离德。对官员进行特供,却任由老百姓忍受劣质食品的煎熬,这种被剥夺的感觉就像发酵的沼气池,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

白峰 知名时评人

“特供菜”实际上是特权菜

“特供菜”上了谁的餐桌?上了权贵餐桌,上了领导机关干部的餐桌,这是官僚主义,更是衙门作风,吃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如今物价不断上涨,主要是商品供应紧张,于是温家宝总理提出说,政府有条件保持价格的合理水平,更列出了要采取的措施。可事实上,我们一些地方和干部,是有条件保持自己的粮菜供应“特供”,而无条件给百姓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发展绿色食品,建立农村原生态农产品,本应该是惠及民生,是一项“富民工程”,推动发展的大事,既让农户受益,也让百姓受益,是一项双赢的事。可就这份双赢事,却办成了“特权”的事,政府机关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让生态农产品满足自己的胃,让绿色食品成为自己的“特供”。

“特供”就是特权,对于那些有权之人,他们可以天高皇帝远,更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享受特权,呵护和满足自己的胃口,让自己的胃有别于百姓的胃,可以吃上生态绿色环保菜,而对百姓餐桌的不安全无动于衷,似乎百姓的胃里有“三聚氰胺”,有“瘦肉精”的问题可慢慢解决,干部的胃里则万万不能有任何有害物质。

试问,难道干部的胃是胃,而百姓的胃就不是胃,百姓的胃莫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记得解放战争年代,或者是解放初期,干部经常是享乐在后,先要看百姓的胃饱不饱,看百姓饥饿不饥饿,百姓饱,干部才能饱,百姓不饱,干部就无法饱,没有特权,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如今却是为干部服务,为特权服务,有条件也是给自己有条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给自己。

“特供菜”是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它滋养了“优质”的干部的胃。如果“特供”长期存在,那么,它不仅影响了党风,败坏了政风,更造成了矛盾,对社会不利,对国家发展不利,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干部脱离群众,群众远离干部,如此特权,只能是隔离了干部和群众,而不是密切了干部群众的关系。

特权不除,干部强权还在,干部优势地位仍在,“特供菜”更会存在。或许今天是“特供菜”,明天是“特供肉”,后天是“特供车”,那么“特供房”,“特供地”,也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有了危险。

“特供菜”让“富民工程”变了味,更让干部变了质,如何让富民工程,真正富民惠民,更让生态农产品让人民群众享受,还需要清除特权,清理干部队伍的特权思想。

张梦 广州时评人

谁对食品安全失信心

近年来,国内先后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豆芽”、“合成假牛肉”等众多恶性食品安全事故,老百姓发出中国还有什么东西能放心吃的感叹?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却曝有政府机关自建蔬菜基地。这些蔬菜基地为了杜绝化学污染,几乎只使用有机肥,即使打农药也是生物农药,且格外注重采摘安全期。

看到质量把关如此严格的蔬菜种植基地,不免让人眼前一亮。遗憾的是,这些蔬菜与寻常百姓无缘,而是特供机关单位的。

“特供”的存在,固然有其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渊源,也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之下,有一定存在的必要性。但对此冠之以“特供”之名,却使其从一种关爱下属、职工的行为,演变成了运用手中权力、地位,以权谋私、大搞特殊化的不当行径。而这特殊化不在于其他领域,恰恰在于百姓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

估计这样的新闻出来,很快就会有人出面澄清报道:说法不实,不存在食品特供的现象。不过这样的澄清并不能妨碍公众的判断。因为公众对广告中“人民大会堂专供××”、“人民大会堂国宴××”等宣传语无处不在,各厂家以成为政府特供用品厂家为荣,随着有关部门禁止,类似广告才逐渐淡出市场,不过淡出的也只是宣传,特供制度并没有淡出。

饮用水源地养的鱼,生态保护区内的畜禽是各部门食堂餐桌的家常菜,纯绿色无污染的食品,领导们吃起来放心,无需考虑农药残留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大背景下的确可以高枕无忧。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特供的重现和蔓延无疑向公众传达了一些政府官员对市场食品安全不信任的信号。官员也是消费者,站在健康角度选择消费放心的食品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官员的选择正在告诉公众:食品有问题,不能放心食用。特供正是源于对普通食品的不信任,政府官员都对于加强监管、改善食品现状缺乏信心,全社会的不信任也就不奇怪。

更为严重的是特供制度使监督者缺乏危机意识和监管的动力。无论市场上假冒伪劣食品多么泛滥,危害不到监督者的健康,损害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丧失了切肤之痛,到底还能有多少主动监管的决心,着实让人怀疑。面对问题,不是充耳不闻就是推诿搪塞,原本应该认真监督、营造一个安全食品环境为己任的服务精神被抛到九霄云外,问题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

监管难不是监管缺位的借口,随着法律的完善也不能总拿制度说事,现在最缺少的是监督者的服务精神和主动监管的态度,更深层次是监管动力的缺乏。

想来是的。因为特供的本质是特权,而特权丛生所给予人们的不平等感受,是注定无法用宣示性的口号、替罪羊式的问责所能消弭的。历史的教训已昭示人们,特权与腐败所危及的,一定是这个国家最本源的根基。

可以说,特供制度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安全领域乱象的万恶之源。只有让所有的监管者和决策者跟老百姓吃一样的食品,他们才会悚然而惊,他们才会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真正重视起食品安全来。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特权餐桌百姓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试论现阶段特权问题及其治理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
“订单培养”不能成为“特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