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华 浙江省台州市政府办公室
谨防“打拐”滑落为“打贫”
江德华 浙江省台州市政府办公室
日前,由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多位参与者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出台了将于全国两会期间拟交提案草案,从修改立法、完善救助等层面提出建议,以实现“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目标。据了解,该行动在各地愈演愈烈,不少反对声也随之而起,认为“全面禁止儿童乞讨”在另一个层面是剥夺了部分儿童的“乞讨权”、“生存权”。
近段时间,在民间打拐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渐成热点,民间与官方都显示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积极响应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行动深入,作为一种“釜底抽薪”之计,“全面禁止儿童乞讨”也呼声渐高,似乎是顺理成章。但问题在于,正如一些反对者所提出的,“全面禁止儿童乞讨”恐伤及无辜,确实叫人难以取舍。透过争议,如何不让“打拐”滑落为“打贫”,似已成为一道新的公共难题。
追溯缘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的初衷是“打拐”,营救那些被拐卖进而被迫行乞的儿童。很显然,这个行动成立的基础首先在于,确实存在一批这样的乞讨儿童。然而,经过近段时间各地志愿者和警方的联手行动,截至目前的结果却惊人一致地表明,大多数乞讨儿童并非被拐卖儿童。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已证明,乞讨儿童的主体,仍是那些跟随父母乞讨的儿童。如此一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成立的基础,已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是被推翻了。既然如此,进一步“全面禁止儿童乞讨”,也就更有必要慎思慎行了。
事实上,大量乞讨儿童的存在由来已久,其根源仍在于贫困问题本身。同时,各种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等制度建设,也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然而,“全面禁止儿童乞讨”对于消除贫困本身却没有任何帮助,最多只能是掩盖一部分问题。相反,一旦“全面禁止儿童乞讨”付诸实施,反将沉重打击那些真正因贫乞讨的儿童及其家庭,使之失去最后一种获得社会帮助的手段。这样一来,“打拐”必将滑落为“打贫”。应当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推出任何一项新的政策或措施,都有可能导致复杂的连锁反应。因而,我们必须通过艰苦而深入的研究,先认清社会运行的真实机制和现实状态,再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而不能完全凭一腔热情而盲目行事,以免良好的初衷反而导致不幸的结果。比如,就“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的设想而言,至少应当先搞清乞讨儿童的规模、构成等真实数据,并且对于其后果进行最为充分的估计,才能提出一个真正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假如按照现在所见,非但无助“打拐”,反而成了“打贫”,那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