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高娜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吉林省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水平低等。本文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吉林省;县域经济;制约因素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从古到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并承载着最基本的行政功能。县域是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连接点,是城乡关系联动的关节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最基本链条。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吉林省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划分为8市1州共9个地级行政单位,辖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县。本文所研究的县域经济范围是指除了市辖区以外的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大约72.5%,其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绝大部分。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是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不仅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能够逆势上扬,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还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速度、效益、水平、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实现突破性进展,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井喷式”发展,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增长极作用逐步显现。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0年,全省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GDP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0亿元,同比增长18%,是“十五”期末的2.79倍。连续5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均GDP达到124亿元;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92.1亿元,增长26.8%,是2005年的2.89倍;全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50亿元,增长41%,是2005年的7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7.77元,比2009年增加了971.54元,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首次突破6000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10连增,连续3年稳定在全国第10位的收入水平上。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近61%,其中有1个县(市)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有9个县(市)同比增速超过30%。最高的前郭县GDP实现340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GDP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在2010年第十届东北三十强县(市)中占11席之多。从这些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对参加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2001个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的统计,吉林省在全国百强县(市)仅占一个席位,而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每个省都上榜20多个县,吉林省与之相比差距巨大;从经济规模来看,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而从吉林省来看,2010年吉林省县均GDP不到124亿元,即使最高的前郭县也只为340亿元,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000元。
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必然会制约县域经济对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能像大区域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
⒉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突出。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粮食的丰收,2009年吉林省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但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呈现扩大的态势。
县(市、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从2009年吉林省发展报告中的调查数据看,2009年农民收入水平排在县(市)第1位的是延吉市,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21元,而排在县(市、区)末位的是通榆县,其收入为2717元,高低相差4504元,比2008年高低收入县之间3790元的差距提高了714元。
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我们把农民人均纯收入按高、中上、中、中下、低分成五等,从中分析高低收入户的差异程度,可以看出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也显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结果。从全省平均计算看,2009年吉林省农民20%最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为12747元,而20%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437元,两者相差11310元,比2008年提高了401元。
另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吉林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
⒊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产业结构之间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整体层次较低,支柱产业过于单一等方面。县域工业水平低是制约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实力薄弱,结构单一,粗放型发展,集聚度差,高污染、高耗能等方面。服务业则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伴随老工业基地而形成新型服务业体系。近几年来,尽管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从产业发展比例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比较大,与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产业上。由于吉林省现代化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仍然以农业为主,林牧渔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总量的一半,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无法有效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24.3%,第二产业为40.8%,第三产业为34.9%,而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2:51.5:36.3。县域经济与全省相比较,一产比重高12.1%,二产比重低10.7%,可以看出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一直占有较高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进程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⒋财力不足,自主性增长能力弱。吉林省地方财力不足一直困扰着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的统计数据看,全省县域地方级县财政收入为176.8亿元,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2.1亿元,按县域地方级财政收入来看,仅占全省GDP总额的2%,按一般全口径财政收入来看,也只占全省的3.4%,这个数值也仅仅与2007年的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相接近。但地方财政支出却连年上升,很多县市财政入不敷出。这种金融支持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的快速发展。另外,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多是一些传统产业,名优特产品较少,精加工产品较少,一些大众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在市场上鲜有竞争力,县域经济市场活力明显不足。县域居民消费疲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县域消费水平与城区比较有很大差距,县域消费还存在很大空间。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投资增长拉动,特别是重点项目和大项目,但资金相对匮乏,还难以有效支撑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且投资主体也相对单一,缺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注入,县域范围的内生性增长还比较乏力,经济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弱。
⒌人才和技术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多年来,我国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吉林省是科技文教大省,高等院校众多,知识人才众多,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人才多集中于长吉等核心城市,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⒍思想观念保守。由于县域范围的区位大多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受限,因此至今仍然保持比较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文化根植于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其特点一方面是勤劳、淳朴,另一方面是远见不足、观念落后。“文化传统、观念保守”经常会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找到痕迹,小富即安已成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形的“绊脚石”。
⒈制定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县域经济要获得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其特点就是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阶段性和针对性。因此,各个县域制定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体现和贯彻全国以及本省总的发展战略要求,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又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性。
吉林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环境中,因此,目前采取的战略应以发展为主,赶超为辅。要充分挖掘各县市的发展优势,找出制约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要找出本县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综合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符合本县域以及全省范围的发展战略。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关键要找准县域自身定位,找到差异,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总之,制定县域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大范围内经济发展战略又要考虑本县的战略要求,既要考虑当前情况,又要考虑未来发展。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⒉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⒊切实优化经济结构,走内涵式增长之路。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吉林省县域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抓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县域消费。另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除了不断优化一、二、三产的比重之外,还应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突破。除了推动产业全面开花并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
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⒌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对于吉林省县域经济来说,改变第三产业薄弱的现状,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加强财税支持,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要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再次,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1]赵影玉,刘玉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
[2]王昱.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02).
[3]刘国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6,(02).
(责任编辑:高 静)
On the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li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Gao Na
In recent years,Jilin Province,the county economy as the provi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apid development,and gradually embarked on a rapid development.But it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such as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etc.In this paper,these constrai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Jilin;county economy;constraints
F127
A
1007-8207(2011)10-0042-03
2011-08-20
高娜 (197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