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12-24 10:31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方 宁

论中国共产党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方 宁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开端。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初步萌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思想,走上了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之路,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时期的革命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应忽视他们的探索和努力。

中国共产党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开端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步展开的各项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初步思想在早期共产党人群体中萌发,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论成果;初步走上了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之路,并据此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取得了实际成绩。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开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运用和发展,走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政治报告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郑重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

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问题,因为各自的认识角度不同,目前理论界仍存在一些分歧。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就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中共成立说”、“中共二大说”、“八七会议说”、“井冈山道路说”、“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说”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不断探索、反复探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2]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中国共产党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脉相承的。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前进的,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辉煌的实践成就,但其中也有曲折、有反复、甚至偏差,但不论是贡献还是失误,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早期先进分子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完成的。中共创建本身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的实践主体开始逐步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为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传播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步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开始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中逐步树立起来,成为革命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但此时的中国大地上仍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为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培养革命人才、发动劳动群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三次著名的论战:一次是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论战;一次是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一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觉醒,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经过反复的探求、比较、选择,中国早期先进分子终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将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不动摇。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中国社会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的出现,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议事日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920年2月,李大钊护送陈独秀从北京到天津途中,二人就商讨了组织建立共产党的问题。[3]他们相约在上海和北京分别进行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史家所称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相约建党后,李大钊在北京立即着手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思想,并为建党做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到达上海的陈独秀,也开始积极吸收同志、准备创建共产党的各项工作。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学习、探讨、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的改造。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5人,在环龙路老渔阳里陈独秀寓所里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等人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了党纲,确定要用下列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一)劳工专政;(二)生产合作,初步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建设工作,发函至全国各地,请各地共产主义者成立党的组织。紧接着,北京、长沙、武汉、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者相继成立了早期组织。1920年11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要组建共产党,依靠工农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宣言》提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共产党将要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向资本家争斗,并要从资本家手里获得政权……并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正如一九一七年俄国共产党所做的一样。”[4]该宣言虽然没有公开发表,仅作为内部学习和吸收党员的标准,但已经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根本性质和基本纲领,第一次较为系统和明确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纲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等[5]。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此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和行动,并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确立了指导思想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际的革命活动中仍不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中国具体国情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以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为依据,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任务的完成。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萌发

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地位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观察中国社会,并萌发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初步思想。

李大钊在1919年发表名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就提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的生存的社会”[6]。这种思想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能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成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7]在建党初期,陈独秀也常常“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蓝本,恰当地适应中国的实际环境。”[8]后来他还进一步提出:“我们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永远不是教条,无论如何正确的理论,倘不能正确的用当其时其地,都会变成不完全正确,甚至于完全不正确。”[9]不仅李大钊、陈独秀“从中国‘实境’出发来进行社会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在大部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基本达成了理论上的共识。”[10]李达、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等建党群英,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初步的思想。早在1920年恽代英就提出:“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11]1926年蔡和森在给中共旅莫支部作关于中共党史的报告时也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12]瞿秋白也较早提出:“理论是各国工人运动经验的综合。当然革命的理论必须和革命的实践相密切联结起来,否则理论便为空谈。”[13]

虽然创建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理论和明确提法,但在早期共产党人群体中这种相结合的思想已经初步具备,并且在最初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理论成果,这首先体现在对中国特殊国情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识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上。

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纲领,但现阶段具体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方针政策还没有制定,这反映出当时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国情的认识都还不够。在投入实际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越发注意到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形势的重要性,只“富于反抗的和创造的精神”而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还是无用的”,应“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14]。共产党人于是开始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科学探索,形成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国情观。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回顾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近代的奋斗历史,分析了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出了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的基本判断。不久后召开的中共二大则更进一步在充分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等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清楚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在这八十年侵略中国时期之内,中国已是事实上变成他们共同的殖民地了”[15],中国“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16]。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其基本内容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表达,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实际认识更加全面和成熟。在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基础上,中共二大一方面重申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革命实际,指出党在民主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17]等,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通过这番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主张在中国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强调应该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实际的革命问题。

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展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命题,仅有想法,而没有实际行动和具体的革命实践还称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纯粹的学理来研究、探讨,而是将其作为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和武器加以接受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积极投身于实际的革命斗争活动之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实践层面上展开。

创建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革命活动就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中共早期组织的筹建过程中,为了解社会现实和工农群众的真实生活,早在1920年1月,李大钊就号召和组织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到人力车工人的居住地调查,获得很大收获,对现实工人的悲惨生活有了直观的了解。邓中夏等人还经常到北京郊区的长辛店,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联系工作。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也经常鼓励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中去,办夜校、办识字班,用各种方式同工人群众建立密切联系。1920年4月2日,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召开成立大会,陈独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指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18],号召广大劳动者赶快觉悟起来,推动劳动运动的发展。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陈独秀、俞秀松等人联合上海工业会等七家团体筹备召开纪念大会,屡遭军警干涉,最后在老靶子路的荒地上举行。俞秀松后来回忆说:“五一节那天,我和其他同志想组织一次游行,没有能成功。但我们还是聚集起了二、三十个人,开了一个短会,这对上海无产阶级来说是第一次。”[19]各地党的早期组织还相继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海早期组织的李启汉等在沪西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学校——工人半日学校,北京早期组织的邓中夏等在长辛店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1920年11月,党的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此后,北京长辛店、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也相继成立了工会。为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不久就创办了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在工人群众中影响颇大。

1921年,中共一大“因为党员少,组织农民和军队的问题成了悬案,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20]。规定党的任务就是集中全力宣传、领导和开展工人运动。1921年8月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指挥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作为党公开从事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成立后,立即投入了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举办工人补习学校,组建工人俱乐部,成立产业工会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创办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揭露中国工人的悲惨生活、报告各地工人活动和罢工斗争消息,宣传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争取解放。

创建之初,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重要性,初步尝试与农民建立革命同盟。《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如果贫苦农民要除去穷困和痛苦的环境,那就非起来革命不可。而且那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21]中共二大后不久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中也专门提到“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在东方诸经济落后国的运动,若不得贫农群众的协助,很难成就革命的工作”,农民“自然是工人阶级最有力的友军,为中国共产党所不应忽视的。中国共产党若离开了农民,便很难成功一个大的群众党。”其中还进一步提出开展农民运动的几项政策,如:限田运动、组织农民消费协社、限制租额运动、开垦荒地、改良水利等。[22]为中国共产党到农村开展工作提出了初步的要求和任务。除了工人、农民以外,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还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青年运动、妇女运动以及组织民主联合战线活动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时期的初步探索,虽不全面、也不系统,更说不上成熟,但毕竟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应忽视他们的探索和努力。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石仲泉,郑德荣.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人民日报.2006-6-28.

[3]民国日报.1927-5-24.

[4][5][15][16][17][21][2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48-549.3.102.109.115.113.124-125.

[6][7]李大钊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69.34-35.

[8]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东方出版社,2004.90.

[9]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31.

[10]王素莉.从中国“实境”出发的理论共识与探索[N].学习时报.2006-5-1.

[11]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58.

[12]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

[1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9.

[14]“一大”前后(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0.

[18]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19]俞秀松纪念文集[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230.

[20]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

D231

A

1009-928X(2011)12-0013-04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特约编辑:鲁月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