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1-12-24 10:03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瑶族人类学壮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提升和深化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水平,是时代赋予我国民族学界的使命,也是本刊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刊设置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专栏,本着“探讨·交流”的原则,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促进和丰富了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问题的研究。本期刊发左宏愿《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理论探析: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一文,认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是民族政治学研究中重要课题。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是指通过国家政治体系和民族地方政治体系的共同作用,与民族地区社会系统实现良性互动,避免和消除该地区潜在的改变现行政治体系的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实现该地区发展的有序性和连续性。黄仲盈《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认为,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倡导的各民族“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在尊重、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主张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彼此互相借鉴,求同存异,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一直是本刊的重要栏目之一。本期刊发瞿明安《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一文,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作了预见性展望,即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趋势,人类学分支学科和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人类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日显突出。马伟华《模式与互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构建中我们应当建立与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有关的模式,处理好在继承的同时,提升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价值体系。

2011年4月9日~11日,广西壮学学会在田阳县组织召开布洛陀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并提交100多篇论文,从多学科和多视角对布洛陀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一步丰富、深化和提升了布洛陀文化的研究。我们将选择其中的系列论文分期发表。本期刊发的覃彩銮《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从壮族民间古来有之的布洛陀信仰习俗、布洛陀经诗和布洛陀祭祀活动,以壮学专家丰富的调查与研究成果,驳正网络上关于“壮学学者编造始祖布洛陀信仰”的谬说,认为壮学学者对民间传承的布洛陀信仰,分散于民间的布洛陀神话及其经诗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诠释其内涵、性质、价值、功能、定位与演变,阐明其“创造,和谐,有序”的核心价值和现代意义,是对壮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潘其旭《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认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书,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的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堪称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谢少万、刘小春瑶族史诗《“密洛陀”的民族哲学观》认为,《密洛陀》是瑶族一部古老而又宏大的创世史诗,蕴含着丰富厚实的瑶族历史、文化积淀,反映了布努瑶的原始哲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意识,折射出瑶族及其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陈光良《岭南疍民的经济文化类型探析》,从民族学的视角,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岭南疍民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水文化特质进行了研究与揭示。

猜你喜欢
瑶族人类学壮族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瑶族织锦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Cat’s book》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壮族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