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对广西龙脊地区的调查

2011-12-24 07:51徐赣丽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龙脊瑶族村寨

徐赣丽

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对广西龙脊地区的调查

徐赣丽

本文以广西龙脊地区实地调查的材料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主要从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和通婚状况等方面,论述境内民族关系解放前后的变化,描述了当代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现状。龙脊的个案说明,在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指导下,各民族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上了融合共生的道路。

民族关系;和谐共生

Abstract:Papers on the basis of guangxi dragon ridge area field survey of first-hand data,relevant document reference,mainly from among nationalities in daily life contacts and intermarry condition,etc.,expounds territory before liberation ethnic relations,describes the changes betwee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ethnic status,praising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y brings good influence on.

Key words:National relations;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Guangxi dragon ridge area

从宏观上说,我国的民族关系历史上经历过对抗、封闭及开放三个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解放前国民党时期,曾受到主流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之间关系紧张,互不来往,更不会有通婚的关系。在解放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的民族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各地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更注重增加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实施各民族平等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关系进一步改善,从坚持政治平等发展到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民族关系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共同利益的密切相连的基础上。①总的来说,各地的民族关系普遍经历了从矛盾冲突到和谐共生的过程。

龙脊地区位于广西龙胜县和平乡境内。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今和平乡所在地“和平圩”,原名“官衙”,1953年改称“和平圩”,取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之意。龙脊传统指“龙脊十三寨”,解放后,成立过龙脊乡、后来龙脊又改为大队建制,再后又改为村建制,一直延续至今。今天,龙脊地区是指旧时龙脊附近多个自然村寨的总称,包括金坑在内。主要为壮族和瑶族聚居区,汉族位于边缘地带,这样就形成了以壮瑶民族关系为主的格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中央访问团到广西进行访问,在龙胜县龙脊乡进行了壮族社会调查,对当地做了比较深入的典型研究。②随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民委组织派人到各民族地区进行调查,龙胜县龙脊乡又被纳入调查范围。这些调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和比照的宝贵资料。本文依据前人的文献资料和作者的田野资料,以比较的眼光,对当地的民族关系及其变迁做初步地论述。由于民族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婚、以及自我认同和对他方的评价中,民族和谐则表现为节庆活动相互来往、社会活动共同参与、文化共享、进而缔结婚姻关系或社会关系等方面。本文从这些方面着眼,希望通过龙脊的个案揭示整个龙胜县和广西区的民族关系。

一、历史上的冲突和矛盾

龙胜县龙脊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冲突与对立。与全国许多少数民族类似,在解放前,龙胜的少数民族外出都不穿自己的民族服饰,不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很多场合他们确实受到歧视,有一些侮辱性的称呼和看法,汉族官文民书在族字偏旁写带有侮辱性的“犬”字,如“猺、“獞”等;老人们也回忆道: “以前语言不通,外面大地方人骂我们山区人为‘山牯佬’、‘瑶牯佬’。”而瑶、壮等民族之间交往时,如遇事不遂,也常出言不雅,互相讥为“瑶腰”、“壮客”。③在龙脊,由于壮族人口多,瑶族在壮族的包围圈中觉得低人一等,说:“壮人乖 (聪明、乖巧),壮人吃饭叫‘哽嗳’;瑶人傻,瑶人吃饭叫‘囔啊’。”可见他们也缺乏对我族的自信,显示出不同族群间微妙的心理隔阂。

历史上,瑶族与壮族的关系曾一度比较紧张。从龙脊地区的红瑶民族迁徙历史歌或前人的调查可以窥知。流传在黄洛瑶寨的《迁徙歌》唱道:“客 (指汉、壮族)人多,瑶人少,难得安生住处,抛土离地,逃土离乡”,该歌主要唱述当地红瑶先人为了寻找富足和安全的家园,历经艰难,不断迁居,经过与周围壮族的靠近、冲突和磨合,最后在黄洛寨扎下根来。在金坑的红瑶也流传类似内容的迁徙歌。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献记载,从其口述资料看,历史上瑶壮民族之间关系比较紧张,曾经经历过不和、争斗,后来才和平相处。

前辈学者张一民等人早年在龙脊地区的调查发现,解放前瑶壮关系不好。据当地群众 (包括壮、瑶)说,龙脊村的平安寨大约二百年前是红瑶先民住的,后来壮族从南丹庆远府迁来才把红瑶赶走,所以就把这个村称为“赶瑶寨”。红瑶被赶到距龙脊村三十多华里的大寨村中六屯。从此瑶壮关系很紧张,直到解放前,中六屯四周还砌有一米多高的石墙,并专门派人看守,若有外面生疏的人上去,他们就从上面滚石头下来。④但是我在平安寨的调查,没有发现“赶瑶寨”的确切资料,壮族廖姓家族迁来的时候,是买潘姓瑶人的茶山荒地开垦梯田,建设家园的,此事有平安壮族廖姓人家当年的买山契约为证。不过此说反映了壮瑶之间的冲突关系,这点可以肯定。在另一位学者郭立新的新近调查中,也提到驱瑶寨,不过地点不是平安,而换成了今龙脊村侯家寨,他说龙脊壮族的主要族姓之一侯家,是依靠强力将原来居住在今侯家寨的瑶人驱赶走后,才在龙脊定居下来的,所以至今壮语还把侯家寨称为“击瑶”(即驱赶的意思),被驱赶的瑶族迁徙到今临桂县的宛田瑶族自治乡。⑤“赶瑶寨”这个寨名具体所指,我们在此暂不讨论,但这个名字透露了一个信息,即晚到的壮族把先到龙脊的瑶族从原先居住地赶出去,此事说明了历史上龙脊地区多个地方曾发生过壮族与瑶族的冲突和土地资源争夺。

盛世河碑事件也反映龙脊地方壮瑶村寨曾发生过纠纷。当地人叙述,龙脊十三寨之间早已划分好了河段,“以前老古话讲‘皇帝的江山,百姓的菜园’,河里头的鱼仔就属于百姓的菜园”,各寨照例只能在自己管辖的河段捕捞,如有违反,被越界方有权处理侵犯行为。清代道光年间 (1847年),黄洛瑶寨与平段壮寨之间曾发生越界捕鱼的纠纷,于是召开大寨老会议,经过寨老和各寨群众商议,划分了龙脊地区各壮族村寨与黄洛寨捕鱼河段范围,明示:“严禁逾界侵占各安本事”,⑥黄洛人将相关谕示刊刻成石碑,矗立于江边,作为处理纠纷的凭据,这就是“盛世河碑”。竖碑事件体现出不同民族村寨之间对各自活动与行为加以规范的一种努力,也说明各族之间的争斗。正如黄洛人说的:“我们为了这个打了几场架,我们也有历史的教训啊!”盛世河碑的竖立使各民族村寨之间的矛盾得以缓和。

二、近代以来的联合抗暴

近代以来,龙脊地区的壮族、瑶族和汉族民众经过长期交往,有着共同的地方认同,为了反抗残暴的统治者,当地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对敌斗争,增进了民族交往,加深了民族感情。

历史上,龙胜境内各民族联合抗暴的事例很多,龙脊地区有突出表现。清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壮族农民廖三在龙脊领导壮、瑶、汉等民族农民反抗清政府压迫剥削举行暴动。⑦1933年,龙胜的瑶族为了反抗国民党暴政和民族歧视政策举行起义,龙脊十三寨壮族首领率领数百壮民及少数苗、汉农民参加,并共同奋斗,做出了牺牲。对这段历史,前人在调查文献中写到:由于反动政府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剥削,本地的壮瑶人民长期受害,因而能够在这情况下团结起来,加上龙脊壮族,素有与瑶族互相结交的习俗,亦有“苗族侗壮一家人”之称,过去匪乱时大家能团结防犯,曾联合打过土匪。在历史上,地理上以及处在大民族主义压迫下,他们有共同之要求,这次团结起来斗争不是偶然的。⑧这些都是历史上壮瑶人民曾团结对敌的事例。

龙脊地区有一个三鱼共首图,刻于廖家寨风雨桥石板桥上,是清代同治年间雕刻的。关于此图案的意思,人们有多种解释,其一说从前有三兄弟,碰到天灾人祸,迫不得已各自分散谋生,分离前在石板上刻下了三条鱼共一个头的图案,约定日后在三鱼共首图前聚首。⑨也有其他说法,有说是纪念附近廖家、潘家和侯家三个寨子团结如一家,又说是代表汉、壮、瑶三个民族在抗清起义中团结斗争,共同反对统治者。⑩从前述文字和实地调查来看,既然有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联合抗暴的史实,那么今天这块石板的图案意义在对外宣传中,被赋予象征团结,不畏强暴,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解释也是合理的了。

三、解放后的逐步和谐与共融

尽管历史上龙脊地区的民族关系曾经有过伤痕,为后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带来一定困难,但是解放后,党和国家积极帮助和推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龙胜自治县成立后,大力宣传和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极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和敌对心理,境内民族关系逐步得到改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逐步形成了经济互补、婚姻互通、语言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族际通婚从禁忌到开放

如果说各民族联合抗暴,是出于共同被压迫和歧视的命运及其反抗的目的和要求,那么各民族之间的通婚则是破冰之举,因为通婚意味着文化和感情上的相互交融和认同。

民族间的通婚情况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族际通婚是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民族关系的深层次状况及其演变。国外学者甚至以之为衡量一个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的强度、社会整合过程等方面的一个敏感指标。⑪

芬兰学者E.A.韦斯特马克指出,人类在择偶上有内婚制与外婚制这样两类规则,其中内婚制表现为种族或民族内婚。他认为人们实行内婚制的主要原因,在于种族或民族的自豪感,在于对异民族缺乏同感或感到嫌恶,造成在观念、习俗乃至整个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种族之间互相不通婚。⑫这很好地解释了历史上龙胜各民族实行族内婚的现实。在族群之间,尤其是有相当大文化差异的族群之间,一般会采取相互隔绝的婚姻策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尽量保持婚姻在族群内部进行。据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龙胜少数民族都不与外族通婚,龙脊地区也不例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龙脊地区虽壮瑶杂居,但婚姻还是没有越过民族界限。当地壮族在族规中有条令禁止与外族婚配,⑬他们也很少与十三寨以外的人发生婚姻关系,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好女不出龙塘界(龙塘为龙脊十三寨与和平乡的界限),好牛不出牛井坳”,惟有那些自认为命苦、“八字”不好而年达十八而尚未婚配的女子,在本族中实在无人可嫁时才向外寻找对象,嫁给义宁、灵川一带的汉人,或是嫁往附近地区的瑶族。当地妇女曾流传一句俗话:“宁愿守房死,金换不嫁外面人”,由此看出外嫁是壮族女子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步;对于邻近的红瑶,他们认为相互间语言不同,不便于共同生活,所以龙脊瑶壮人民居住的村庄虽“鸡鸣犬吠相闻”,但在婚姻上老死不相往来。⑭当地的一个传说间接地反映了此事。传说金竹壮寨一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个外出时认识了一个瑶家妹,两人感情很好,想结为夫妻,但壮族不许与外族通婚,不让瑶妹上到寨上来,瑶妹天长日久在寨门外等着,变成了一棵松树,她的眼泪天长日久,变成了旁边的一口井水。而她的情郎为了能常常看见她,站在一处斜坡上,远离了自己的兄弟,他就是今天寨子里那棵独处一方的古杉树,寨中心的那四棵聚在一起的古杉树则是他的四个兄弟化的。此虽是传说,也能体现当地壮族不与瑶族结亲的婚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心理。

龙脊地区早婚较普遍,同寨结婚现象普遍,从调查中得知本寨联姻占大部分,同姓结婚现象普遍甚至不避近亲。有的村寨,如马海寨,百分之五十是堂兄堂妹结婚。⑮据说以前这儿的风俗是同姓不结婚,只限于十三寨壮族间通婚,不与瑶族和汉族通婚。永历三年,平安寨和龙脊廖家寨、金竹寨和马路 (岩湾)寨都姓廖,当时要成立宗支薄,寨老们商量,廖姓是该地大姓,如果同姓不婚,照此下去,儿孙很难找媳妇。于是议定从此后廖姓之间可以通婚。⑯这个典故从侧面反映了龙脊的壮族宁愿近亲结婚,也不愿与周边的瑶族或外面的汉族等通婚。

龙脊的另一大主体民族瑶族也是如此。红瑶自落户龙胜以来,鲜与他族通婚,数百年来世世代代都自觉地维护这一不成文的规矩,谁也不轻易打破。红瑶风俗规定不能和壮族结婚,讲是“壮人衣服黑,瑶人衣服红,壮人瑶人讲话不相同;上有千家不走,下有万家不行;后生不能够做壮人的外家 (亲家),老人不能做壮人的外公”。这番话明确指出了红瑶与壮族二者在服饰、语言、日常交往间的差异,造成了红瑶不与壮族人开亲的族规与思想观念;红瑶人的婚嫁范围也多在本寨子和其他红瑶村寨之间。

由于龙脊地区壮族和瑶族不愿意跟外族通婚,于是对于嫁女的限制就放宽了,有女可嫁,也可在家招郎。壮族招郎都是穷的才上门,富的娶进来,瑶族是富的也招,穷的也招,更说明他们对于外嫁给壮族或汉族等是不愿意的,除非是招郎都不行的。当我们调查中其原因时,当地老人就说,风俗习惯不同。

解放后,当地政府广泛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汉族中批判大民族主义,在少数民族中批判地方民族主义,逐步消除了民族隔阂,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新型民族关系,尤为显著的是苗、侗、汉、壮等族人民由不通婚或极少通婚,经过与他族频繁、持续的接触而变为互相通婚了。⑰不过这时的通婚现象仍是个别的、偶然的,真正开始族际通婚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更新,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多,互相通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家有两三个民族的随处可见。龙脊地区也是如此。

到上个世纪80年代,龙脊瑶族与壮族开始打破异族不婚的界限,出现与周边不同民族通婚的情况。黄洛瑶寨的一位红瑶小伙子与平安壮寨的一位姑娘,在对唱彩调的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相爱了,他们冲突传统的习俗规定,走到了一起。老人们对这桩婚事还是有些担忧的:“以前瑶族妇女不愿嫁出去,我们也不敢要人家的,不同的生活你敢要啊?他要娶平安的妹仔 (壮族)时我就讲,你要跟她讲通哦,我们瑶人不分家的,你们壮人结婚有了小的以后,爷佬娘佬自己住,我们瑶人要养老的,我们老了种不得田有后生帮种。她来了还蛮好,比我们瑶人还要孝顺,也会讲瑶话了”。⑱这桩婚事改变了过去“钢不粘锅”、“瑶不配客”的婚姻禁忌。其实,正是新中国的婚姻自由政策和对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教育宣传才使这对年轻人有组成一个新家庭的勇气。除此外,还有壮族男性到瑶族村寨上门,瑶族女性嫁到壮族村寨的事例,这说明各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已经很普通,也说明民族关系的极大改善,民族之间的包容和认同都得到加强,而由通婚带来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多,带动了相互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当地实行较大规模的通婚是在本世纪初以来,龙脊地区旅游开发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增大,在旅游村寨里,不同民族结亲的现象大大增多;外族的人嫁来或来上门越来越多,因为旅游村里的新兴产业,使得村民的家庭经济条件明显好转,境内旅游村的多民族通婚现象尤其普遍。甚至,有远处的土家族、苗族等人来到龙脊,与当地人建立“组合民族家庭”的。族际通婚的增多使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二)互相往来认“老庚”

解放后境内民族关系的好转也表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增多。当地瑶族和周围的壮族关系开始变得融洽,互相结交朋友,遇事主动帮忙,节日间互相走访。每逢春节以及瑶族六月六和壮族八月十五大型节日,相互拜访看望,有“六月初六妹送鞋,八月十五哥送饼”之说。其中集中体现为瑶壮等各民族之间互相“认老庚”、“打老同”的习俗。

老庚就是老同,即相当于汉族的结拜兄弟姐妹。当地人解释,“同年”是相交往的两人一定得同一年出生,即同岁,而“老庚”则没有这个规定。桂北地区的壮、瑶、汉等民族时兴认老庚,名义上是以出生年庚相同的人为对象,其实只要对方年龄相仿,互相情投意合,即可认作老庚。有的十五、十六岁就认了老庚,一个人有多个老庚。婚丧嫁娶、贺生庆寿和过节的时候,老庚们从各村寨赶来庆祝,非常热闹。认老庚有特别的仪式,还不能随便做,年长的庚兄要挑来稻谷,庚弟要挑酒来,然后举行结拜仪式。认老庚后大家就像一家人,老庚之间的情谊比同族人还亲,当地人称为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甘苦,共患难”,老庚来做客,主家通常会杀鸡、杀鸭,热情隆重地接待。老庚之间平日或遇大事都互相走访和帮忙。如老庚家遭天灾人祸,生产生活有困难,彼此互相帮助排忧解难,像建房或者是挖田挖地、农忙抢收这些关键时候老庚更少不了要去参加。逢老庚家有红白喜事,大家都去互相祝贺或致悼并协助料理相关事宜。老庚们在节日中皆礼尚往来,互相请客或作客;如春节期间,壮、汉、瑶老庚们聚在一起喝酒娱乐;到了红瑶六月六半年节,通常隔二三年大办,届时瑶族村子的老庚们会从四面八方汇聚瑶寨共同庆贺佳节,那场面甚至比春节还热闹。据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廖国和廖仕贵整理的《龙脊廖姓祖先迁移定居及发展情况》讲到廖姓的五大特点之一是喜朋爱友,“不论在何处安居的廖姓,与其他兄弟民族亲密无间。来自五湖四海,只要做好事者都热情接待,例如龙脊、金竹、马城 (平安寨的别称)的廖姓与附近的瑶族最亲热,那些情投道合的男与男,女与女互认老庚,结拜兄弟姐妹,每逢节日或有什么喜事,都要互赠厚礼,来往欢聚谈心”。我在调查中获得几十首老庚之间的唱和山歌,透过这些山歌可以深切地感受老庚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可看出老庚间不仅是感情上的往来,也有物质上的馈赠和劳动中的互帮。正因为龙脊地区各民族之间互认老庚、团结合作的风尚,当地民众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垦出美丽的梯田,建造出宽敞舒适的木楼。

(三)生产生活中的互助与文化交融

除了以上所说的壮瑶之间通婚和结交老庚等方面的民族往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互相学习,带来生产生活上的进步。据前人调查,在龙脊地区,原来瑶族卫生条件较差,中堂关鸡关鸭,楼梯口放尿桶,后受壮族影响,改变了这些做法。房子建筑也学了壮族,甚至连农业技术也学自壮族,如改良粮食品种,施用农药,合理密植,磷肥点秧根等,这些农业技术自1978-1979年才开始学。⑲县志上也记载当地各民族民众互相支援生产的事例。1958年搞大协作之后,各民族人民互相支援的事例极多,1974年夏末,黄洛队瑶族生产进度慢,眼看插稻秧就要错过季节了,金江、江边、八滩等队的壮族共出动200多人,牵牛带农具去支援;金竹队壮族兴建石金水利工程,瑶、汉族也组织人力去支援。⑳可以想见,在今天民族之间隔阂渐消的形势下,没有见诸于文献的各民族通过老庚等活动互相往来,互帮互助的事例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了。

在重大灾害面前,各族人民也能互相援助。在许多民族村寨里,火灾是破坏性最大的灾害之一,频繁而且影响极大,往往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援,其后果可想而知。龙脊地区发生这类事件时,总是受到各民族的支援。如最近2010年6月,龙脊地区的枫木寨遭遇了火灾,周边的新寨、江边、金竹、龙堡、黄洛等村寨的瑶族、壮族以及汉族民众伸出了援助之手,使该村寨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房屋财产损失。

长期的共同地域生活,龙脊地区各民族人民也培养出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融洽了民族感情。龙脊地区各族人民大多能用桂柳官话进行交流,也都喜欢唱歌,能够共享文化。他们在闲暇时间,互相走村串寨,联谊聚会,对歌唱和。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和平乡 (官衙)等会期,龙脊各民族族都汇聚于此,互相交流,并联合进行各项活动。还有,龙脊地区各族人民都很喜爱唱彩调,各个寨子几乎都有自己的彩调班,传统每到农闲或春节和中元节都有自编自演的唱彩调等文艺活动,互相走村串寨,年轻人借此互相认识,相爱并结亲。除此外,春节期间为了活跃气氛,有的村子积极筹划舞狮子或舞龙灯活动。这些活动在不同民族村寨互相走动,甚至两个不同民族村寨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会聚在一起表演,并一起外出参加更多的活动。这就为不同民族的往来提供了方便和机会,同时也增进了民族感情。壮族妇女潘月姿用山歌表达了民族和谐的心愿:“民族团结力量强,上山同路水同航;哪怕海水深万丈,稳坐船头共游江”。㉑

在旅游进入龙脊地区后,壮族和瑶族的经济合作往来也不断增强。旅游中心村寨,如平安、金竹等壮族村寨,往往有黄洛、中禄或大寨的瑶族人,他们租用旅游村寨村民的房子来销售瑶族各种手工艺品生意的,或者合作经营家庭旅馆等。当然,由于各个村落在旅游经济中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在合作中也有冲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总的趋势和方向是朝向和谐共赢发展的。

四、结语

总之,龙脊地区的壮瑶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增多,跨族间的通婚现象普遍。这些民间交往更能体现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信赖,交往自愿自主的态度。在国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政策的指导下,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历史上曾是对立的,现在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仇视心理,各民族之间是团结的,尽管也有冲突,仍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为主。认老庚和通婚等往来,反映了壮瑶民族的族群界限不再森严,民族交往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民族平等程度和民族关系改善程度越来越高。龙脊的个案说明,在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指导下,各民族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上融合共生的道路。

注释:

①苏太恒.开放型民族关系概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9,(2).

②冯深.广西解放后首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央访问团在广西[J].广西民族研究,1991,(1、2):143.

③《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17.

④张一民.龙胜瑶乡见闻录[A].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五集)[J].内部出版,1987.178-179.

⑤郭立新.天上人间——广西龙胜龙脊壮族文化考察札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42.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65.

⑦《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16.

⑧张一民,何英德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壮族社会历史调查[A].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118.

⑨被访谈人:廖仕龙,男,60岁,小学文化,龙脊村廖家寨寨老.访谈时间:2004年2月10日.

⑩徐赣丽.广西龙脊地区旅游开发中民俗文化的价值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5,(2):195—201.

⑪[美]G.辛普森,J.英格尔著.马戎译.族际通婚[A].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80.

⑫[芬兰]E.A.韦斯特马著.王亚兰译.人类婚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⑬黄钰.龙脊壮族社会历史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1990,(3):90.

⑭张一民,何英德.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壮族社会历史调查[A].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138.

⑮张一民,何英德.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壮族社会历史调查[A].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一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134.

⑯被访谈人:廖康贵,男,65岁,平安寨民,寨上公认懂得比较多当地历史的人.访谈时间:2003年8月6日.

⑰《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18.

⑱被访谈人:潘龙太,是被嫁来的壮族媳妇的夫家伯父,熟知地方知识.访谈时间:2004年7月21日.

⑲张一民,何英德.龙胜各族自治县部分地区社会历史调查[A].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三集)[J].内部出版,1984.327.

⑳《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118-119.

㉑张一民.龙胜瑶乡见闻录[A].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五集)[J].内部出版,1987.173.

〔责任编辑:罗柳宁〕

Nation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Relationship of Empirical Studies——Based on Longji Investigation

Xu Ganli

C912.4

A

1004-454X(2011)01-0076-006

【作 者】徐赣丽,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桂林,541004

猜你喜欢
龙脊瑶族村寨
赏龙脊记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锅巴粥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