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熊 怡
神秘幽远的酉阳古歌
□文/本刊记者 熊 怡
Mysterious Youyang Old Songs
2011年6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来自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重庆酉阳,神秘幽远的酉阳古歌,以及人们熟悉的北京曹雪芹传说、山西赵氏孤儿传说、浙江布袋和尚传说等民间文学名列其中。酉阳古歌也成为继走马镇民间故事之后,重庆第二项民间文学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重庆市酉阳县大溪乡境内酉水河岸的深土中,考古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阶段的文化遗迹,证明距今约五六千年酉阳已有农耕活动。巫歌内容表明,漫天洪水后幸存兄妹滚磨成婚,繁衍人类,带领子孙农耕生息,子孙后辈把他俩作为主神祭祀,祈求佑护,形成巫傩文化,并成为南方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史称“北儒南巫”。
《晋书·李特传》称巴郡南郡蛮地“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风格诡谲的酉阳古歌,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沿袭巫歌的形式和叙事,创作出《离骚》、《九歌》、《天问》、《招魂》、《大招》等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标本意义。
酉阳古歌是“梯玛”(土家族巫师,是沟通阴阳两界、人文社会世界与虚拟鬼神世界的使者)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或唱诵的文辞,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地处湘鄂渝黔边区,酉阳受道教影响较早。东汉以后,道教与当地巫师法师活动不断融合,道教主要神灵也成了巫师法事活动中所请的主神,巫歌内容逐渐发生变化。
明清至民国,酉阳社会生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平稳,巫傩活动频繁,基本上一村一坛,念诵吟唱诗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巫傩师及其协助人员比较庞大。这种流传在方式,传播宇宙知识系统和群体生存技能。
酉阳古歌数量丰富,内涵深厚,意奇特象,娱神娱人。既有深奥的迷信成分,如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活动—跳摆手舞中,请神、酬神、祈神、送神,内容包括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英雄传说等;又有浅显滑稽的生活气息,大俗大雅,如为家庭性的驱邪还愿活动,包括申文请圣、迎兵架桥、请水箚灶、悬幡解邪、回神安香、扫荡踢刀等程序章节。
虽然时间和空间不同,念诵吟唱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充满巫风色彩,对世民间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基础,杂糅着儒、道、佛等成分的祭祀韵文就是近现代的“巫傩诗文”。
目前酉阳巫傩诗文吟唱念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驱邪还愿自发进行的零星法事活动;二是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酉阳古歌从远古走来,虽没有像诗骚史传那样登上大雅之堂,却顽强地生存至今,堪称南方古文化的宝库。它存载远古神话,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分为神灵类和生活类,以民俗活动为载体,融合诗、歌、舞、乐,用吟诵和吟唱两种界寄予美好的愿望。诵者或威风凛凛、神气煞煞,传达灵魂的叮嘱,或风趣活泼、洒脱无羁,表达凡人的祈求,风格浪漫诡谲,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 整理记录古歌材料
根据调查,酉阳全县现约有16名度了职的巫傩师和10余名学徒,文化部门已挖掘到巫傩诗文相关资料大略10余万字,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神灵类和生活类两部分,其主体门类神灵类诗文最有特色和价值。
酉阳古歌有双句押尾韵的自由体和两句一节、四句一节句尾押韵的格律体,多为四言七言句式,穿插连接。有高腔与平腔两种唱腔,颇有韵味。内容取决于所主持活动仪式的性质,分为神灵类和生活类,其代表作有:风俗诗《藏身躲影》、《鸣锣会兵》;赞美诗《东岳齐天是齐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诀术诗《一年四季》等。口耳相传,文辞固定,较少即兴创作。
古人以现实世界为蓝本,创造出一个五彩纷飞的幻想世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鬼怪神灵,抒发自己的生活理想、劳动信心和美好愿望。文化传统不能割裂,作为民间口传文学,酉阳巫傩诗文虽有一定封建意识,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蕴藏着酉阳人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甚至生命价值,渊源久远,精深博大,是一个古老瑰丽的民间文学宝库。
▲ 酉阳古歌不同内容的诗文
(图片由酉阳县文化馆提供)
▲ 巫傩师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