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我们的青春岁月

2011-12-23 10:45方亭
中华魂 2011年3期
关键词:电台北平

文/方亭*

难忘我们的青春岁月

文/方亭*

来到敌后农村

“……中国共产党,你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哨,英勇地领导了人民的斗争。说了人民要说的话,做了人民要做的事。教会了中国人民怎样求生存,怎样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啊——你是人民唯一的救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人人拥护共产党,人人仰望毛泽东,民族的忠实儿女,永远跟着你前进。”

1944年的7月1日,在河北省阜平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的河滩上,一群年轻人唱着歌集会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23周年。这近百名来自北平、天津敌占城市的大中学生,此时正在华北联合大学学习。

当年,我们这些满怀民族仇恨的爱国青年,为了抗日,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冒着危险,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先后进入晋察冀边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最早的抗日根据地。

从大城市来到河北最贫瘠的地方,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农村。虽然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农民组织起来拨工互助,比起在旧社会逃荒要饭卖儿鬻女,老百姓生活已有变化,大多能裹腹,可是依然十分困苦。一年到头糠菜半年粮,阜平产红枣也顶几成年景。一大锅树叶放上几把玉米面搅拌熟了加点盐,就是老乡们的日常饭食,叫做搅疙瘩。每到春季,老百姓采摘杨树、榆树、大麻子叶,腌成一缸缸酸菜,这又苦又涩的酸菜供一年食用。吃上一顿玉米面饼子,就算是上等饭食了,不少人家,几个人合盖一床被子,炕上铺上一张破席子。男女老少冬天光看身子穿棉袄,衬衣是他们没有想过的奢侈品。至于生活用品,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毛巾肥皂都不多见。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深山小村的经济更加落后,主要生产高寒地带的土豆、莜麦。9月已是秋收季节,却很少见老百姓吃点干粮,天天蒸一锅地瓜、豆角、山药蛋(土豆)。没有火柴,谁家头天灶中的火炭未熄,左邻右舍就用秸秆来取火。

亲眼看到这一切,我们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

中国的农村,老百姓的苦难,这一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过去生活在城市里根本不了解的。祖国要解放,人民要自由,老百姓要过好日子,革命任重道远,但前途充满了希望,因为领导这一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因为革命动力就植根人民群众中。在日后的实际生活和不断学习中,我们逐渐认识了这些道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没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离开了农民,抗日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对此我们原来并不懂得。通过根据地的实际生活及所见所闻,我们认识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及历史作用。

生活非常贫困的边区人民,不断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敌人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穷凶极恶地企图毁灭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1943年秋季,敌寇纠集四万兵力对晋察冀北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进行了历时最久、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从9月16日到12月15日,整整三个月才结束。政治班较早来边区的同学参加了这次反“扫荡”,校方提出在反“扫荡”中的方针是:保存自己,坚壁起来,活着就是胜利。

政治班和联大其他班的同学合编为许多小组去分散打游击,一部分人去了阜平境内的最高峰神仙山。在山势险峻、峭壁耸立的高山上,迂回躲藏与敌人周旋,只能在山洞、山坳、野地里存身,有时在敌人扫荡过的村边找个被烧毁的房圈内栖身。鬼子专在拂晓时偷袭,三星正南时就必须起身,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天不敢烧火做饭,经常饿肚子。12月的一天,政治班的一位女同学脚下踩的石头滑动了,不幸摔到悬崖下,停止了呼吸。就这样跑敌情,转山头,直到反“扫荡”胜利结束。敌人毁灭我根据地的企图被粉碎了,我军毙伤俘日伪军9400多人,并且在反“扫荡”中完成了秋收、秋种和征收工作。边区军民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抢收抢种取得很大成绩。阜平王快村的民兵和老百姓一夜之间过河12次,把200多亩稻子抢收完毕,又把敌人割去的稻子也抢背回来。完县神南一个地区就动员了500多民兵,7天中抢收了1300亩。就像《抢收》歌曲中唱的:“……东山坡上军队放了哨,西边地头民兵站了岗,一镰一镰割得快,一捆一捆往山里扛,军民有饭吃,抗战有力量。”

经过抗日战火考验的边区人民,在残暴的敌寇面前,勇敢坚定毫不屈服,完县野场村的村民在敌人重重包围和两挺机关枪的威胁下,被三番五次逼问物资坚壁的地方,一致坚决回答“不知道”,并高声大骂,包括妇女儿童118名老乡壮烈牺牲。阜平县平阳村700名老乡也同样向敌人吼出了“不知道”而惨遭杀害。这种相率赴义、集体殉难的悲壮举动,惊天地泣鬼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高尚气节。

反“扫荡”取得了胜利,也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敌人杀害我同胞6000多人,烧毁房屋54000多间,抢走大批粮食和耕畜。但英勇的边区人民藏起哀痛,挺起胸膛,开展生产自救,积极缴纳公粮、做军鞋、出民工、当民兵,踊跃参军,肩负着抗日的重任。

参加了反“扫荡”的同学,在三个月的战争洗礼中经受了考验。反“扫荡”中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同学们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边区人民顽强地和敌人进行着生与死、血与火的斗争,保卫了边区,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屈辱、不可战胜。毛主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垮的,完全打不垮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斗争的实践深深地教育了我们。

在学习锻炼中成长

政治班是中共晋察冀分局城市工作部为培养城市工作干部,在华北联合大学中特别设立的。学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或个别、或三五个人陆续进校,部分人因工作需要随时调回城工部。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大中学生,在政治班接受了初步的却是最重要的教育和锻炼。

华北联大也和延安抗大一样,教学的指导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大力倡导自我教育。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项:理论和时事政治。理论课有《社会发展史》、《社会科学概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两个中国之命运》等,一般都选学有关章节。我们怀抱着追求真理和抗日的决心,投奔到边区来,但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革命,也不真正认识共产党。学习中着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实际斗争单纯背诵书本,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时,问题提出不少,有时争辩得不可开交,根据情况组织大家讨论,请教员解答。

几个月的理论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中国革命两个阶段和中国革命前途等基本理论知识,再来联系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边区的政权建设,统一战线、阶级关系的实际,使我们对革命有了具体的理解,不像过去抽象的或小资产阶级的幻想。理论联系实际,既联系斗争实际,又联系我们自己的思想认识。通过学习,思想认识明显提高了。

时事政策学习是经常的,每天读报了解边区的对敌斗争,党的各项政策以及国际形势。1944年10月10日,晋察冀边区各界举行了“边区各界纪念国庆节要求改组国民政府改组统帅部群众大会”。要求改组国民政府、改组统帅部,是我们一次重要的时事学习。我们到边区来,了解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敌后战场的真实情况,学习了毛泽东有关抗日战争的论著和身处的根据地的经历,使我们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方针,是指引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路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解放区战场是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通过学习澄清了许多人原来的对国民党的正统观念。这次大讨论非常热烈,一部分人的意见坚持认为蒋介石不可能接受改组国民党政府改组统帅部的主张,也有人认为蒋介石不肯自动放弃独裁和一党专政,但如为形势所迫,在全国人民压力下,也可能做些退让。这次大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开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会,其他的班和院部领导人及工作人员都参加了,大家争先发言,有人激动得竟站到桌子上去。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弄清了什么是中国的光明前途,蒋介石将把我们的国家引向何处去,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将会造成怎样的结果……等等,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争取抗战的彻底胜利只能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抗战胜利后仍然需要进行长期奋斗的思想。

我们的学习不仅是上大课和小组会,不只限于书本和文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我们常参加驻在村的群众活动,协助村干部工作,如扩军、拥军优属等,向群众进行宣传,我们都分散住在老乡家里,和房东及村里的老百姓关系十分融洽。分局领导人向边区干部做时事政策报告、边区民主选举活动,学校都组织我们参加。女同学参加了1944年3月边区各界模范妇女暨妇女干部大会,会上听模范妇女对敌英勇斗争、率领群众拥军优属、组织广大妇女生产的先进事迹报告。12月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在边区政府所在地史家寨村召开,政治班的全体到会去学习,听了爆破大王李勇、神枪手李殿兵、子弟兵的好母亲戎冠秀、劳动模范胡顺义、韩凤龄等人的先进事迹报告。我们参加的所有这些活动,英雄模范人物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对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使我们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

7月,政治班也参加了整风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反对自由主义》等文件。学习整风文件,采取联系实际、自我检查的方法,批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达到自我改造、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目的。在学习中,大家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思想、问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满了革命同志间的坦诚。经过整风,我们学会了自我批评。我们发现脱离实际是我们的一个致命弱点,看问题往往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容易主观片面并自以为是。通过整风学习,我们认识到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方法,加强思想意识的修养,不断地改造自己。整风学习使我们的认识和觉悟都大大提高了一步。

来到边区,就要在生活中吃苦,这对每个人都是很好的锻炼。1944年根据地已渡过最困难的时期,但年初我们每天只吃两顿黄豆小米粥,饭量大的男同志刚撂下碗就提着饭桶到别的小组化缘,吃了上顿盼下顿。秋末我们从平房村搬到河西村打地铺睡,地上铺一层砂子,上面再垫上从山上打来的干草,一人一床被子又铺又盖,个子高的人一不小心脚就捅出来了,只好用绳子把被子一头扎起来。每人都有一个搪瓷缸,吃饭、刷牙、喝水、洗脸,一缸多用。常年用不上热水,天冷了,有人索性不怎么洗脸。一冬天脚上一层渍泥,春天再到河里浸泡。艰苦的生活条件,无法讲究卫生,人人都长虱子,还美其名曰“光荣虫”呢。我们垒起从河滩拣来的石头,上面放一块长短宽窄不齐的旧木板就是课桌,每人一个小马扎是坐凳,学校发一些沾水笔尖,用线捆在树枝上,这就是我们的钢笔,墨水也是用颜料冲水兑成的。晚上照明的小油灯不断冒着黑烟。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以苦为乐是一个革命者应当具有的品格。

1944年,晋察冀边区的中心任务是:强化对敌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深入整风和反法西斯的民主教育。边区的党和政府号召全边区军民“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大家动手,克服困难”。整个边区动员起来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所有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都行动起来,我们也投入到这个伟大的群众运动中来。

我们有一段时间上午学习,下午生产。纺纱、卷烟、缝纫、打毛衣、捻线、捻羊毛……人人动手。我们大部分人过去很少劳动,家务活都不怎么干,笨手笨脚。我们在村边种大麦,向老乡借来盆盆罐罐端水,排成一队传递,播种浇水,人多手杂。大兵团作战种几亩地,干得挺热闹,可都是外行,秋天收割后扣除种子,平均每人只能交5斤公粮。对种地这门学问我们是多么无能啊。不过,大家劳动态度蛮不错的。掏茅坑虽然又脏又臭,许多人却抢着干。有人清晨起个大早,背着粪筐到村外去拾粪。

最累最苦的活儿是冷天到炭灰铺煤窑去背煤。体力较好的男同志都干过这差事。一个人要背七八十斤煤,往返八十里路,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来,两头不见太阳。每人带十两红枣做干粮,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哪里够吃呀。有一次,晚上九、十点钟了,还不见背煤同学的人影,村里的同学急得坐立不安。全班的人都跑到村口外等候张望,有的人爬过山头去迎接。好不容易将这批远征军接到家,再看他们一个个满脸污黑,累得像散了架。

每隔一个月二十天的,我们就要去搞一次短途运输,背回我们平时吃的小米、萝卜、土豆等物。办法是把裤子的两条裤腿口扎紧,从上面灌进粮食,再将裤腰口收拢捆住,往肩背上一骑,爬岭过河,走个十里八里,一路上说说笑笑,又唱又闹,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文体活动。

我们的劳动所得有限,上交公粮为数不多,学校也没有给我们规定具体指标,但是还是有好几个男同学上交公粮300斤,还有人上交400斤。我们在大生产运动和日常的劳动中,身心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培养了劳动观点。

政治班的那充满革命激情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们受到了最大的教育,是我们人生新的起点,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刚过了1945年的元旦,政治班的30多名同志被调到城工部(这之前已经陆续有一批人调回城工部并派往城市了),参加了城工部训练班,在一个月时间里,着重学习了城市工作的任务、方针、策略和城市工作的须知。学习期间,大多数同志被批准入党,出于秘密工作的考虑,我们并未举行入党宣誓,但我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了党的事业,不怕牺牲,因为今后等着我们的是危险的挑战。

学习结束后,多数人都和已经派往天津、北平的战友一样,也踏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去敌占大城市进行隐蔽的斗争。我们参加的这场斗争从抗日战争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

在城工部训练班的冯一,是北平辅仁大学的学生,在边区的学习和生活中,他的思想起了质的变化,从信奉天主教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说明一个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一定会被马克思主义所征服。风华正茂的他被派回北平从事学生工作,不幸被人告密,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被敌人逮捕牺牲了。

年龄较大的王甦,是我们政治班老大哥,他曾经是伪华北临时政府治安军宣导训练所(伪治安军军事教育机构)少校学监。他在地下入了党,毅然脱离敌人营垒到根据地来,决心参加抗日部队。刘仁要求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社会关系,开展我党的对敌工作。王甦在政治班学习后,于1944年底回到北平,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卓有成效地进行着活动。他通过关系结识了伪清河军校曾与我冀东军方有过接触的青年军官高真,王甦送他到城工部去学习。经过对他的考察,根据本人的申请,由王甦介绍,高真被批准入党。王甦和高真回到北平后,在清河军校积极开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了几名与高真关系密切的可靠的青年军官参加党的组织,并在他们的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军官积极分子。从此,我党在清河军校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的短时间内,国民党的军队尚未到达北平,治安军被国民党改名为先遣军,命令他们维持治安,不许向八路军投降。我晋察冀新成立的新五团驻在北平西部一带,武器严重缺乏。刘仁与王甦及高真等和有关同志开会决定马上采取行动,里应外合,袭击清河军校夺取武器,装备我军,扩大我党我军影响。行动前与在校的共产党骨干和新五团团长共同制定了行动方案,派人化装到军校查看地形,袭击当天按计划拂晓前到达目的地,速战速决,30分钟解决战斗,缴获步骑枪数百支,轻机枪11挺,相当数量弹药,并带出一百多名学兵和军官。我军没有伤亡,清河军校也没有抵抗。缴获的武器装备新五团。跟随出来的学员、军官经过学习,都加入了我军,不少人成为我军的骨干。此次行动对治安军影响很大,国民党接管清河军校后,国民党、三青团的种种劣迹,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有些人直接投奔了我党。

解放战争时期,王甦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继续开展敌军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原清河军校的党员和积极分子,被派到平保铁路沿线国民党防守部队中进行活动,而这一防守部队正是治安军,在我军对平保沿线发动进攻时发挥了作用。

1947年秋,北平地下党组织通过王甦与傅作义所部北平联勤第五补给区副司令赵龙韬建立联系,王甦通过赵之次子市立男三中学生赵明仁——我党的外围组织民联的盟员,与赵龙韬见了面。赵龙韬是张学良部下,参加过西安事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国民党不满,对我党有所了解,王甦与赵龙韬多次晤面后,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为了便于联系,王甦派地下党员高啟以赵龙韬副官身份,住入赵家。从1947年到1948年一年间,赵龙韬把他所掌握的国民党军队部署调动的军事情报,源源不断交由王甦转报了解放军。1948年底我解放大军包围北平后,敌人加强了军事仓库和兵站的兵力部署和警戒,并将所有站库兵力部署和明岗暗哨的具体位置绘制成几百份详图。赵龙韬把这些图纸带回家中,由高啓全部复制下来,王甦将其转送到我平津前线指挥部。

北平解放后,叶剑英同志对赵龙韬所做的贡献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取信于民易,取信于敌难,南有基沣(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北有龙韬”。

12月中旬,国民党军统北平少将站长徐宗尧通过关系找到地下党,王甦与他几次接触,宣传我党政策,促使他主动立功,转达了上级党对他提出的要求。徐宗尧执行了要求他保护档案、保护政治犯等任务,并将军统北平站内部情况及特务潜伏名单向王甦做了详细交代。解放后,北平市公安部门比较顺利地进行了对军统系统的反特斗争,徐宗尧是有一份功劳的。

政治班的另一名同学季洪,从1945年春到北平解放,在城工部当了四年政治交通员。政治交通员秘密来往于解放区和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之间,负责城工部与地下党的联系,传达指示、传送秘密文件,接送来往于敌占城市与解放区的人员,或执行一些特殊的任务。季洪四年来历经艰险,他的许多真实故事比一些影视中的情节更为精彩。

1947年5月,季洪受命在北平南面建立秘密交通线。6月初,他完成了建立从涞水解放区路经游击区、高碑店火车站直到北平的交通线的任务,他在涞水接送来往人员。此时,察哈尔军区第四军分区的领导周小舟突然约他面谈,季洪觉得很奇怪,他不认识周小舟,也无工作来往,为什么要找他呢?见面后,周小舟直截了当地提出请季洪帮助他们部队搞侦察。周小舟说:“请你去保定至涿县之间的铁路沿线了解一下敌情,越详细越好。因为我们的侦察员很难接近敌人,你们做地下工作的同志具有合法身份,上下火车沿铁路线活动比较方便。”季洪表示为解放军办事,责无旁贷,但自己不懂得军事,怕无法完成任务。周小舟请来一位黄参谋详细讲解。黄参谋要求季洪先动身去保定,然后沿铁路北上,每站都要下来,了解一下敌人兵力有多少及整个阵地上的部署设施等等。黄参谋向他介绍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及有关军事知识,他们谈得很晚,黄参谋还领着季洪看了各种枪支挂图。

第二天季洪直奔保定,从保定上火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漕河火车站,这是侦察的第一站。车站周围人员稀少,车站上驻守的敌人也不多,只有一个炮楼树立在车站西南方向,周围环绕着一圈铁丝网。炮楼后面是一排约有十数间土坯平房,猜测是敌军的宿舍。靠近车站北面设有一个用水泥浇铸的小碉堡,高度约有一米多,周围开了几个长方形的枪眼。季洪观察了以后,正打算设法了解敌人兵力之际,只见一位六旬左右的老汉,推着整整一独轮车的菜,汗流浃背地走到离季洪不远的地方停下来休息,季洪走过去向他问候,客气地寒暄了几句,问他:“老人家推的菜到哪里去卖呀?”老汉听了,用手指了指炮楼说:“不是卖的,是给保安队送的。”季洪说:“这一车菜足有100多斤吧?”老汉摇摇头答道:“200多斤呢!”季洪说:“那是够累的。”老汉接过话茬:“没法子,为了养家糊口,每天都得送一趟。”老汉推车向炮楼走去,季洪目送他的背影,默记着走了多少步数,从而测定炮楼与车站的距离。通过观察和与老汉的谈话,季洪得出如下结论:

1.敌人炮楼方位在车站的西南方,与车站距离50米左右。

2.按老汉每天为敌军送菜200斤,若每人每天吃一斤菜计算,和炮楼后面十几间平房,证明驻守漕河车站的敌人兵力约为一连人。

3.按保安队的火力配备计算,约有100条步枪,一把轻机枪,不会有重型武器。

4.从地形上看,没有壕沟地道,只有一层铁丝网,附近没有村庄、住家,地势比较开阔。

5.敌人的番号是治安军。

季洪坐在去徐水的火车上,用自己想出来的记号一一写在香烟盒上。

如此这般,机智应对了敌人,巧妙地问询老百姓,季洪从保定出发,探漕河、侦察徐水、三下北河大桥、赴定兴、最后到达涿县。一共侦察了3座县城,8个车站,历时7天之久,行程400华里,掌握大量需要的数据,最后回到涞水。周小舟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听取汇报,并有专人按介绍的情况画图,整整忙了两天一夜。季洪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47年6月23日,我军发起保北战役,解放了徐水、固城、满城、定县等县城,歼敌7000多人。季洪十分高兴为保北战役尽了一份力。

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两万三千多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何基沣起义后,中央指示北平地下党负责把何基沣的家属迅速、安全地送到解放区。11月10日,地下党组织通知季洪三、四天内完成这个任务。组织上只告诉季洪,何基沣家在北平的两个住处,一处在西城区宝禅寺胡同,一处在西城区旃檀寺胡同。季洪从未遇到过这样特殊的情况,既不知道何基沣夫人的名姓,住址不确定,又没有接头的办法,时间十分紧迫,这一任务是有一定危险的。

接受了任务的当天,季洪先奔旃檀寺。经观察胡同内很安静,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他机敏地推开大门,走进屋内,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在弹钢琴,询问她是否何基沣的女儿,并说明自己的来意,她不答话,用眼睛打量着对方,忽然厉声说道:“你说什么呀?我不知道谁是何基沣,请你出去,出去。”

季洪碰了钉子,回到临时住所林葆骆医院,林葆骆大夫是我地下党一个可靠的关系。林葆骆看到季洪焦躁不安,了解了情况后,也在思忖着。他忽然想起1946年去了延安的朝阳大学的法学教授陈瑾昆,与何基沣的弟弟何基鸿律师颇有来往,建议可以通过陈瑾昆的女儿陈惠修打听一下。无巧不成书,季洪认识陈惠修,并在她家住过。说罢,季洪立即起身去找陈惠修,陈惠修马上带季洪到住在北长街的何基沣弟弟何基鸿家。何基鸿清楚了季洪的来意后说:“我愿意帮助你们,走吧,我们马上去基沣家。”到了宝禅寺胡同11号,正好何夫人宋晓菡女士不在家,季洪与宋女士的警卫约定第二天再来,并请他在门上用粉笔画一条白线。次日,季洪按约定来到何家,见到了白线,进了门。何基沣起义以前不久,宋晓菡因奔母丧,从徐州回到北平。季洪告诉宋女士,11月8日何将军已在前线起义了,受地下党的委托送她到解放区去,趁北平敌人的特务机关还没发现宋女士在北平,要马上离开宝禅寺的家。宋女士与季洪商量后在何基鸿家中躲了两天。两天后季洪来接宋晓菡离开北平。根据季洪的要求,宋女士化装成逃难的农村妇女,两个孩子都剃光了头,只带随身的简单物品,把装有贵重财物的箱子交给季洪,季洪答应派专人送到解放区去。宋晓菡女士带着两个儿子何瑾、何瑗在地下党委派的专人的护送下,终于安全到达解放区沧县。北平解放后,季洪将没有来得及送出北平的箱子,送交给回到北平的何夫人,完璧归赵。

1945年2月,我们送走了先后踏上征途的战友。3月初,城工部长刘仁送我们5个女同志(4名是政治班的)去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学习。刘仁对我们说,学习无线电报务是准备到北平搞地下电台,迎接对日作战大反攻。我们正在紧张地学习,8月15日日本投降了,原来的计划没有来得及实现。5个人中只有艾山继续学习,我们4个人另行分配了工作。但我和地下电台是有缘分的,终于以北平地下电台译电员的身份迎来了北平的解放。

在地下工作中,电台送报为秘密的,是敌人千方百计要破坏的目标。为了防范敌人的破坏,地下电台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

1.建立三处电台,万一一处电台出事,还有其他电台坚持工作。

2.不能久居一处,报务员赵振民、艾山都曾搬过家。我刚到北平不久,在胡同中偶遇一中学同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很快就迁移到新住址了。

3.各电台错开工作时间,来往报文很短,敌人很难发现地下电台的电波信号,即便偶尔听到了可疑信号,很快就消失了,使之无法捕捉到。

4.电报一律使用密码。密码是在解放区刘仁主持下制作的,译电时一共有四道工序,最后一道工序是乱码,我到北平后在西单商场的书摊上购买了四册一套的小说《惜分飞》,从其中一册一页中,经过复杂的程序取出80组(一组为5个阿拉伯数字如34691)数码,做成乱码表,译电时我在一张纸上来回演算,电报内容虽然一般不长,但纸上一组组的阿拉伯数字却画得满满的。

5.电台的交通员不知道电台的地址,传送电报不能在公共场所的固定地点,主要在胡同小巷。每次都约定三个时间,三个地点,以防万一有什么变故接不上头,可按规定下一次碰头。有一阵,我和交通员张彬天天交换电报,西四北大街的胡同,西单北太平桥以北一带的胡同都被我们走遍了,见面后随即分开,当时我们都不知道彼此的住址和姓名。还有一个时期,我到交通员吴宽德那里取送电报,他在西单商场北墙外摆地摊,卖香烟糖果,他把电报放在糖果里,我把电报夹在纸币中相互交换。

6.报务员、译电员严格分开,互不接触,避免电台万一遭破坏而被一网打尽。报务员、交通员,都不知道电报的内容。

7.传递的电报一律密写,那时密写的方法很简单,用稀米汤或面汤写在白纸上,干后不露痕迹,只要用酒精一擦,字迹就显现出来了,一张白纸片,携带起来很安全。

除了以上措施,还规定了电台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电台工作人员都是党员,一律停止过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与亲友来往,我与唯一的亲人母亲已分别四年多,但同在北平城都不能见面。不允许到公共场所活动,不逛街,不上影剧院,不阅读进步报刊。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地下电台危险性最大,从事地下电台工作,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准备。1948年4月报务员艾山、1948年6月译电员方亭、1948年12月译电员何钊陆续从城工部派进北平,每人出去前,刘仁同志都郑重地和我们进行了长谈,讲形势、讲地下工作的方针,讲地下工作的环境和应注意的事项,着重对我们进行了气节教育,要我们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准备可能被捕,甚至牺牲。

对艾山说,到敌占区去,环境是残酷的,很可能被捕,但不要怕,最多不就是一个死吗,你如果牺牲了,我们给你开追悼会。

对方亭说,要做长期打算,出去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出去。

对何钊说,虽然胜利在望,斗争还很残酷,要有可能牺牲的思想准备。

刘仁激励我们在一场特殊的战斗中,勇敢坚定地面对生死的考验,但不是让我们去冒险、去赴死。为了我们的安全,地下电台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并为我们安排了可靠的掩护关系。我们掩护人的子女都在解放区工作,我们在地下组成的一个个革命家庭,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国民党在各大城市都设有电报监察检查科,下设侦测电台,监听未经登记的非法电台,一旦发现没有登记过的电台发出信号,立即就出动装有侦测仪器的吉普车在街上进行方向位置的侦测,慢慢由远及近找出电台所在地。1947年9月,中央社会部设在北平的地下电台被破获,同在一起的报务员、译电员全被抓捕。1948年12月、1949年3月,我党在上海的两处地下电台先后被敌人破获。报务员李华初(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白)和秦鸿钧严守秘密英勇不屈而壮烈牺牲。这几处电台的被破获,多因疏于防范,或因电台在一个地方过久,或因通报时间过长。

上级要求北平地下电台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地下交通传递情况时,都不发电报,电台一般工作量不大,尽量保存电台的力量。电台最紧张的忙碌是北平解放前两三个月。1948年12月,我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北平对外的铁路交通完全断绝,我军与傅作义的谈判也已经启动,此时解放区与城内的联络必须靠电台了。

我记得起来的那个时期的电报内容大致如下:

1.有关敌人的军事情报。电台几乎每天都发出敌人军队的调动、军用列车的去向的电报,由于译发这类电报次数特别多,所以16军、35军、92军、94军等敌军的番号,以及新保安、张家口、南口、昌平、廊坊等的地名,它们的电码我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

2.1949年1月,在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下,北平守敌已成瓮中之鳖,他们在东单修了一个临时简单的飞机场。我人民解放军为了断绝敌人的逃路,向这里开炮,那时我军炮兵瞄准仪器比较落后,开始命中率极低,于是地下党派人直接观察每一发炮弹的具体落点,通过地下电台及时报告给解放区。我炮兵逐渐校正了弹道,终于用炮火封锁了飞机场。

3.为了准备解放军攻城,地下党接受任务,对北平的各个城门及城墙的位置、高度、厚度进行详细的调查,由地下电台将各种数据转报给我平津前线司令部。

4.为了迎接解放一个完整无损的文化古都,城工部电示北平地下党大力发动组织群众护厂、护校、保护文物古迹。

5.1948年上半年,北平地下党就对傅作义周围的上层关系开展了工作,联系了傅作义的一些亲近人物,如傅作义的老师刘厚同、傅作义的老同事“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傅作义的老同学和把兄弟曾延毅、傅作义的联络处处长李腾九,还有傅作义的女儿地下党员傅冬,他们在我军与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傅冬对傅作义在和谈期间的动态、情绪变化,具体到他徘徊观望、举棋不定的时候,怎么睡不好觉,如何在屋里焦虑地踱步,甚至急得把火柴根放在嘴里嚼等等,及时汇报给地下党负责联系她的同志,这些都由电报传送到我军的指挥机关。

北平解放后,聂荣臻当面对刘仁表扬了城工部情报工作和地下电台的作用,他说:“你们对傅作义的动态了解得可真清楚,在战场上,像这样迅速、准确地了解敌军最高指挥官的动态乃至情绪变化,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它对我军作出正确的判断,下定正确的决心、进行正确部署,是有重要作用的。”

北平地下电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处电台没有发生任何问题,这在敌人严密统治监测下的大城市是不多见的。这是北平地下电台了不起的胜利。

当年,我们一群年轻人奔赴敌后,在农村抗日根据地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学习锻炼,在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是党教给我们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那充满理想、希望、奉献的年代,走过我们青春的脚步,我们没有虚度年华。

*作者是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猜你喜欢
电台北平
亲戚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浅析短波电台网络化管理应用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荔枝FM
2009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预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