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波
农职教育该如何加快发展
□郭利波
农业科技与农业职教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水”与“渠”的关系。科技发展了,才能有充足的源头之水;教育发展了,才能起到输水送水的功能。当前,由于我国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和科研经费不足(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排在世界的后面),使得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和后劲不足;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来看,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只有30%左右。而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送子女到农职学校读书,就是要他们学到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发家致富,而农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农民、农村服务,是为当地培养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中级技术人才。两者目标的一致,正是农职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目前我国多数农职学校均很难完成上述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这势必削弱农家子弟上学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招不进和流失严重的现象。
面临这样的形势,农职教育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在下列几个问题上下功夫:
在办学体制上,要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加强条块结合,借鉴联邦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走全面联合办学之路,形成办学多主体,投入多渠道,形式多样化的新格局。减少一些非政策性的收费项目,如对学农学、畜牧等纯农业的学生可以设立奖学金或减免学杂费。
在运行机制上,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给学校创造宽松的环境,真正给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权力。学校要加大职工收入分配制度、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力度,对每一个教师要有明确的责、权、利及质与量的标准。
在教育体系上,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由初级、中初和高级三个层次组成的办学体制以适应落后地区、中等地区和较为发达地区的需要。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要加强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结合,要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高层次培训班或自考班。
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更是学校提高办学吸引力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职学校还是过去那样管进不管出,势必依然难以摆脱“招生难”的困局。
为使农职学校教育升温,需要政府协调计划、劳动、人事、财政、教育、农业等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及条件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制约机制,为农职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铺平道路。如对培训合格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比例(20%)的就业指标,一定比例(30%)的升学指标;改革现行劳动用工制度,全面推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并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凡农职学校毕业生回到农村要搞科技兴业、项目开发、规模经营等,当地政府部门在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政策,给予应有的帮助、扶持。学校也可以成立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这个机构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取得广泛联系,向用人单位介绍、推荐优秀毕业生,同时要当好毕业生的“娘家”,做好送出后的联络、服务和指导工作。
一是农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敢于突破“农”字,不要局限农学、经作、畜牧兽医学等老三样,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素质和能力,要开设适销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的吸引力。
二是提高专业质量,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与发展后劲,这是办学的着眼点。当前就农职学校而言要求做到“四化”,即理论浅化、专业优化、实习细化、技能强化。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兴趣浓,社会效益高,学校引力大。
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优化农职教育,首先要优化教师队伍,要保证和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而现实中的农职学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三流普通高中改办,师资水平本身就较弱,加上工作待遇一般,致使人心思走,骨干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抓好农职学校教师师资对口招生和培养,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偏僻落后的农职学校去任教。同时各级政府也可以通过行政、经济手段,组织城里有关退休教师、科技人员到农职学校去任教。
实习基地是农校学生练兵的好场地,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明文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比重应为1:1。农职学校更应如此。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保证其实践设施、场地充分到位。
农业职业教育滑坡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对策亦应因时、因地而宜,只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关心农职教育事业,只要全社会共同树起“无农不稳”的理念,农业职业教育就一定能得到大力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理工学校)
[编辑: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