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细谱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
马细谱
1989—1990年起,原东欧国家先后开始向新的多元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过渡。这是20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中国学者称其为“东欧剧变”,并将剧变后的原东欧国家称为中东欧国家。
20多年来,中东欧国家以西欧为榜样,实施全面转轨,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但也付出了需要思考的代价。总的说来,中东欧各国经过20多年的政治经济转轨,社会已由混乱转入正常发展轨道。它们中有的国家已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欧洲联盟(欧盟),有的正在争取加盟入约,其中大多数国家政局和社会都相对稳定,经济形势普遍好转,对外政策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过去的20年是中东欧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变革的时期。头10年,中东欧国家生产滑坡、经济崩溃、政局混乱、无政府主义泛滥,是苦苦求索而又痛苦的10年。它们在急流汹涌的江河中争先恐后地游泳,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后10年,中东欧国家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经济连年实现较高增长。它们终于游到了希望的彼岸,但眼前既有惊喜又充满迷茫。特别是2004年欧盟东扩,为中东欧国家回归欧洲开启了一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融入欧洲的过程。但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和2010年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沉重打击了这些国家尚不稳定的政治经济体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制约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20年来,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要好于它们的经济体制转轨。总体上讲,它们在政治上已经建立起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但政治体制和政党体制尚不成熟,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一,中东欧各国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的转换,进行政治经济和外交全面转轨。剧变初期,原东欧绝大部分国家的反对派都是煽动人们走上街头,采用暴力方式,以达到推翻执政的共产党和摧毁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尽管矛盾和冲突有时表现得相当激烈,但最后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了问题。当然,在罗马尼亚发生了1989年十二月流血事件、在前南斯拉夫爆发了血腥的内战。捷克和斯洛伐克“分手”则采取了和平协商的方式,被称为“天鹅绒式”革命。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其后的20年间尽管都经过了五六次或更多次大选和总统选举,政府频繁更迭,但每次基本上都能和平地相互替换,实现和平交权,使政局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中东欧各国的政权体制已经成型,国家权力中心亦基本形成。在这20多年间,各国在改名共和国后,都制定了新宪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形式和法制社会。同时,通过了新的政党法和选举法等重要法律法规,规范了国家权力机构和最高领导人的职责范围,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普遍实行总统制(实际上是准总统制或半总统制)和总理制。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的总统都是由全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而匈牙利、捷克、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总统则由议会选举产生。而总理一般是由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由他组织一党或多党政府。可以说,中东欧各国的政局基本稳定,其政治转轨的成果得到了社会认可,其发展趋势难以逆转。
第三,中东欧国家政治上已经建立起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剧变初期,短时间内形形色色的政党和组织竞相出现,每个国家都存在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党派。议会选举、总统竞选、多党制造成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力量的尖锐对立,陷入了严重的无政府主义状态。现在,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政党间的斗争逐步纳入法制轨道,政权更迭能依法平稳进行。党派政策在不断趋同,极端的观点受到冷落。近年来,中右和中左党派在中东欧国家政坛崭露头角,且当前各国执政党大都以中右翼党派为主。同时,原来对立的左右两大派在执政理念上并没有多大分歧,如国内政策、私有化、民主自由、加盟入约,对外政策则亲美不脱离欧洲等。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左翼或右翼政党出现,各国逐渐形成了以右、中、左为代表的多个议会党,从而不得不组建中右、中左甚至右、中、左联合的弱势政府。
第四,中东欧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西方式的有序轮替制仍在完善之中。例如,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议会党,在所谓“多党议会制”的体制下,选举新总理和组织新政府经常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党际之间的斗争,时常出现议会和政府提前下台的现象。同时,选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在逐年下降。就参选率而言,中东欧国家普遍从剧变初期的80%— 90%降至现在的50%— 60%,甚至更低。斯洛伐克2006年达到55%,匈牙利和捷克近几年的最高投票率没有超过65%,波兰由2004年的54%降至2007年的41%。在2005年的波兰大选中,只有40%的人参加投票,创下波兰历届大选的最低投票率。保加利亚1990年的投票率高达90.6%,1994年为74.3%,1997年为62.4%,2001年为67%,2009年为60%。这就造成中东欧国家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均要举行至少两轮投票才能以微弱多数决出胜负。所以,在中东欧国家很少有一届政府或一位总统能够获得连任。再例如,中东欧国家政党体制薄弱,导致经常性政局不稳。最近20年来,保加利亚更换了14届政府、7届议会。具有议会传统的中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同样政府频繁更迭,政党争斗不止,这跟西方的民主选举和政党正常轮换相差甚远。再例如,近年来,街头政治又在中东欧国家重新出现,有时还相当尖锐。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游行、罢工时有发生,表面上看多为工会组织的反对物价上涨和要求增加工资的活动,很少提出政治诉求,但其背后是政党在操纵,受政党利益驱使。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要真正形成西方国家的政党(两大党)格局,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五,中东欧国家至今没有出现占主流的社会思潮,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中左力量不断失利,中右势力纷纷上台执政,民族主义重新复活。自柏林墙倒塌以来,欧洲中左翼力量一直在逐渐削弱。近年,不光是西欧、北欧这些欧盟老成员国的民族主义抬头,在“新欧洲”民族主义也同样死灰复燃。在波兰,掌握国家大权的一度是“超级爱国主义者”和民族利己主义者“法律与公正党”。捷克的极右政党共和党、匈牙利的“约比克”党、保加利亚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进攻党”(“阿塔卡”)和罗马尼亚的“大罗马尼亚”党等都公开反对自己的国家加入欧盟。所以,有学者认为,当前中东欧国家政治舞台上是三种主要政治势力鼎立,即西方式自由民主派势力、民族主义势力和民主社会主义势力。目前,这三种政治势力仍在不断演变,还远没有定型。有些中东欧国家甚至是这三种政治势力的混合物。
这些政治势力沉迷于党派之间的争权夺利,而不关心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甚至不考虑民族的利益。它们对自己的执政缺乏信心,把国家的落后归咎于过去,现在还在重复剧变初期已经过时的口号和夺权方式。例如,2009年上台的保加利亚右翼政府近两年公布了一大批20年前的内务部和安全部门的档案,致使成百上千的现职公务员和高级外交官被贴上共产党的“奸细”和“情报员”标签而不能继续任职,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又例如,2010年上台的匈牙利青年民主联盟欧尔班政府不仅否认和打倒社会主义年代的一切,而且称剧变后的20年是“混乱的年代”,提出要在所有领域“建立新制度”,即要“终结多党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实现青年民主主义联盟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做法引起国内外舆论和民众的强烈不满,也使匈牙利在国际上的威信扫地。这集中反映了中东欧一些国家多党民主制度不健全,他们一味推行西方的政党模式和政治体制,结果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同时,这也衬托出目前欧盟内部软弱无力和指挥不灵的无奈局面。
在东南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毒品走私、有组织偷渡、贩卖妇女儿童、走私武器、偷盗汽车等有组织犯罪活动仍在泛滥,贪污腐败盛行,法制不健全。这种多党政治制度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另外,民族矛盾和宗教信仰不同也成为影响中东欧国家长久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今的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中东欧国家社会政治转轨较为顺利和成功的原因有:(1)政治制度转轨进度快、时间短,而且是按和平的方式完成的;(2)政治转轨是在西方的策划下,反对派可以利用一切手段大胆妄为,没有任何顾忌和禁区;(3)历史上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各种性质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蜂拥登上政治舞台,积极参与多党竞争;(4)议会选举和总统直选以及全民公决形式被普遍接受和采用;(5)人民群众渴望拥有参加政治生活的自由和民主权利,特别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积极性一度空前高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