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鹏,康 健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成语“百尺竿头”源流考
张鑫鹏,康 健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本文借助电子检索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适当采取数据和例证的方法,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百尺竿头”的演变轨迹进行刻画。纵观唐到清,义项没有发生增减,但是形式演变居多。成语的发展演变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与形式相比,意义的定型性更重要。
“百尺竿头”;意义;内容;演变
“百尺竿头”是今天人们口头上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文献中有大量用例,且各种大型成语辞书都有收录。
“百尺”的意思有两种:①十丈。喻高、长或深。如:汉枚乘《七发》:“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②桅杆。如:《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挂帆席。”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竿头”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如:唐 张祜《大酺乐》:“小兒一伎竿頭絶,天下傳呼萬歲聲。”
“百尺竿头”是由短语经由词汇化演变成词。语出唐诗柳曾《险竿行》(《全唐诗》七七六):“奈何平地不肯立,走上百尺高竿头。”表示桅杆及杂技长竿的顶端。后作为成语,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程度。语义发生变化,但与出处无关。形式上由“百尺高竿头”省略而来。如:百尺竿头牢把线,掀腾,从此元神命永存。(《全唐词》)
刘洁修主编的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19)及其他重要成语辞典均收录变体形式,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竿头进步”、“进步竿头”、“更进一竿”四种形式,且附有例证。“百尺竿头”自产生以来,流变至今,内容和形式都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力图从意义类别及其变体形式上分别描绘“百尺竿头”的演变概貌。
1.隋唐以前尚未见到用例。零星见于唐五代,凡3例。如:
①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全唐诗》)
2.宋金辽,凡7例。如:
②龟与蛇儿自吐吞。百尺竿头牢把线,掀援。(《全宋词》)
3.元,仅1例。如:
③见那酒店前挂著一个酒望儿,上面写两句诗道:百尺竿头一布巾,分明写出酒家春。(《五代史平话》)
4.明,凡8例。如:
④故知百尺竿头逞技,非古所谓“肉飞仙”手段不可,庸众人故当以此为戒。(《曲律》卷三)
5.清,凡9例。如:
⑤相传有扬州一纤人自言能诗,舟载达官,命咏桅灯,立成之:“百尺竿头蜡烛悬,绛纱笼罩火珠圆。”(《不下带编》卷四)
根据检索,“百尺竿头”本义肇始于唐,凡3例;宋金辽时期得到发展,凡7例;元代使用不多,仅在《五代史平话》中发现1例,似乎表明此时“百尺竿头”本义用法已归于沉寂;明清时期又有旗鼓相当的发展,分别出现8例和9例,说明语言是一个起伏发展的过程。
佛教至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盛行于唐。“百尺竿头”的意义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佛教用来比喻道行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
1.首见于唐五代,凡5例。如:
①师当时有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三圣和尚问:“承师有言:‘百尺竿头须进步。’百尺竿头则不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祖唐集》卷十七,岑和尚,P770)
2.宋金辽,凡30例。禅录用例俯拾皆是,《五灯会元》凡16例。如:
②师示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
《古尊宿语录》凡9例。如:
③举僧问法灯:“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禅林僧宝传》仅1例。如:
④皆是执方便门、迷真实道。要须如百尺竿头、放身乃可耳。(《禅林僧宝传》卷九)
3.元,凡2例。如:
⑤虽云至道绝音容,不离幻有成真空。百尺竿头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风。(《湛然居士文集》卷一)
4.明,凡1例。如:
⑥三藏无已,只得笑吟一律曰:“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西游记》六十四回)
5.清,凡5例。如:
⑦才说感应,要看到上圣修行,并感应也是妄想,才是百尺竿头进一步的道力。(《脂粉斗浪》六十四回)
根据检索,“百尺竿头”表佛教意,隋唐五代凡5例。到宋金辽时期,有明显的发展趋势,凡30例,集中体现在口语材料较高的禅录中。其中《五灯会元》占16个,《古尊宿语录》占9个,《禅林僧宝传》仅1例,共占宋代的86.6%。随后元、明、清又分别以2、1、5例的数据落入低谷。说明语言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
经过长期沿习使用,“百尺竿头”首先用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程度。如:
1.首见于隋唐五代,凡1例。如:
①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全唐诗补编》卷四十九)
2.宋金辽,凡4例。如:
②予作偈记其意曰:“端能百尺竿头步,始见林梢挂角羊。”(《林间录》)
3.元,凡4例。如:
③不敢措手。人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八)
4.明,凡13例。如:
④以通家之爱望加功,妙中求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九)
5.清,凡4例。如:
⑤虽是百尺竿头,已登一级;若奋勇前驱,当一蹴可至。(《后水浒传》三十九回)
上述例句中,“百尺竿头”首先都用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隋唐五代,仅1例。宋、元时代均有4例。明代用例相对猛增,凡13例,且多数出现在小说文体里。清代又趋于沉寂,凡4例。粗略地说,此比喻义在汉语发展史上经历3次更替:少→多→少。说明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
其次,“百尺竿头”还可用来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如:
宋,仅1例。如:
陈从易诗最佳,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三)
元,仅1例。如:
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全元散曲》)
据上面引例归纳,“百尺竿头”一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程度;二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说明语言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变换语义。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百尺竿头”随着语境或需要自然而然地也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根据变体形式的不同,分类如下:
1.首见于元,仅1例。如:
①人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敬斋先生古今黈》卷八)
2.明,凡3例。如:
②以通家之爱望加功,妙中求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二业合一并脩涵养。(《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九)
3.清,凡3例。如:
③和尚道:“这是居士明心见性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醒风流》七回)
变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和成语“百尺竿头”意思基本一致,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变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进一步”为着眼点,强调取得成绩后仍须继续努力;“百尺竿头”以“百尺”为着眼点,侧重取得的成绩有百尺高竿那么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跨度较长,元、明、清一直都有用例。
1.首见于唐代,仅1例。如:
①虽然名士勿以竿头进步自足,尚当刮垢磨光以□马为□霍。(《大慈恩寺志》卷十五)
2.元,凡1例。如:
②万语千言终未悟,悟来一字成非。竿头进步勿生疑。(《葆光集》)
3.明,凡2例。如:
③后人有诗题甘泉寺壁云:若从得意中间破,便是竿头进步人。(《三遂平妖传》四十回)
4.清,凡8例。如:
④今徐子一起而丕变之,而又不自满假,就正殷勤,竿头进步,曷可限量耶!(《白耷山人文集》)
根据检索,“竿头进步”首见于唐代,仅1例,昙花一现后,随之又在宋代消失沉寂。接着复苏于元,凡1例。随着明代小说的出现,凡2例。到了清代,“竿头进步”相对唐、宋、元、明有所发展,凡8例。“竿头进步”肇始于唐,沉寂于宋,复苏于元(仅1例),明代凡2例,清代得到发展(凡8例)。从而说明语言是一个交替发展的过程。元代虽有个例,但元、明、清一直都有用例,说明“竿头进步”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跨度较长。
宋代出现一种新的变体“进步竿头”,仅1例。如:
高峰高寺更高阁,进步竿头若为脚?(《诚斋集》六)
“进步竿头”是一个用“进步”陈述说明“竿头”的主谓结构,着眼于“进步”。此变体只在宋代昙花一现的出现,虽前无用例,后无继承,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语言丰富的发展概貌。
“更进一竿”昙花一现地出现在清代小说中,仅1例。如:
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曾题过四句偈语,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进一竿。(《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更进一竿”根据上下文语境表示要深入一层。
成语“百尺竿头”源流考一览表
语出唐诗的“百尺竿头”,出现3个义项,其中比喻义有两种,形式上出现4种变体,发展概貌大致如上所述。今天常用的“百尺竿头”肇始于唐代,到宋得到大量的发展,凡42例,表明此时的“百尺竿头”处于历史上的活跃期。之后,元代落入低谷,凡8例。随之而来明清又有旗鼓相当的发展,分别出现8例和9例。意义上,纵观唐到清,我们发现3种义项的主导地位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百尺竿头”在元代之前集中体现在禅录中。形式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元代之前没有用例,散见于元、明、清;“竿头进步”散见于唐、元、明,可见并不是强势用法,清代用例有所增加,凡8例;另外“进步竿头”、“更进一竿”分别在宋、清昙花一现。根据需要,变体在具体上下语境中能使语言侧重有别、表情达意更精确。
如果拿意义与结构形式相比,前者的定型性更为重要。因为结构定型从属于意义定型,反过来意义又束缚结构,致使成语的各种变体都没有脱离原形。如:“百尺竿头”与其变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竿头进步”、“进步竿头”、“更进一竿”。通过观察发现,成语与任何一个变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变体是在原型成语意义不变的基础上,拓展、缩减或者替换原型成语中一两个语素。一般情况下只能替换两个语素,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更进一竿”,只有“竿”字保留原成语中的一个语素。
通过考察佛源成语意义、形式的演变轨迹告诉我们:语言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会随着语境或社会的变化而变。若干个语言现象在萎缩或者是消失若干年后也可能再度活跃是正常现象。如“竿头进步”始于唐,沉寂于宋,随后在元、明、清再次“亮相”。毫不夸张地说成语就是一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1]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张成平.常用成语演变研究(硕士论文)[D].苏州大学,2004.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bai chi gan tou”
Zhang Xinpeng,Kang 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637002,Sichuan)
The research of“bai chi gan tou”adopts data and illust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lectronic retrieval system and in time clues.It make research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ir meanings and forms.It is not changing the senses of a dictionary from Tang to Qing.The development is an experience of a gradual process.Compared with the form,its mea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i chi gan tou”;meaning;form;evolution
H315
A
1671-2862(2011)01-0051-03
2010-11-29
张鑫鹏,女,河南西平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代汉语;康健,女,重庆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近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