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双 高向媛
摘要:如何提高高填方路基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运营期间的安全和质量,抓好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高填方;施工;要点
一、工程概况
某高填方路基,填筑里程ZK233+140~ZK233+300,YK233+146.515~YK233+304.976路基中心最大填土高度达35.53m,最大边坡高度53.26m。填方总量276525 m3,挖方总量1152 m3,M7.5浆砌片石护脚墙5070 m3。护脚墙为梯形截面,上宽3m,外侧高5米,外侧坡比1:0.75,内侧坡比1:0.5,要求基底坐落于基岩上。
地形、地质条件
该路段位于构造剥蚀中山区,鸡爪地形,河流侵蚀切割地貌,与路线走向近正交,两侧沟壁及后缘地形陡峭,沟底地形相对平缓,地形条件一般。两侧沟壁可见基岩,挖深揭露沟底基岩埋深较浅,上部覆盖层为松散碎石土,层厚1.5~ 2.2m,地基承载力约为300k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形陡峭,山体斜坡坡度较陡,平均坡度约45°,斜坡呈直线坡,相对高差约45~60m。
二、施工前的准备
1、施工准备
(1)路基开工前,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对。在详尽的现场调查后,根据设计要求、合同、现场情况,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2)修建生活、生产用房。做好三通一平工作,设立安全标识。
2、施工测量
(1)路基开工前应做好施工测量工作,其内容包括导线、中线、水准点复测,横断面检查与补测,增设水准点等。施工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交通部颁布实施的《公路路线勘测规程》的要求。
(2)导线复测、水准点复测及加密、中线放样及路基放样等的具体要求,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路基变形及稳定观测工作,确保施工安全及路基稳定。
三、 施工过程中控制要点
施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整体均匀沉降,减小工后沉降,保证高边坡的稳定是控制重点。除路堤高度、填料类型、填料压实度会影响施工中及工后沉降外,还应考虑路基完工后到路面铺筑前这段时间内路堤自身的压缩和地基沉降,为取得良好的施工成果,提高运营中的质量、安全,施工过程中要抓好下面几个关键环节。
1、试验段指导施工:在路基正式进入大面积施工之前,在本段路基上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试验段工作,通过试验段的施工检验施工方案是否可行、有效,通过试验来确定达到最佳压实效果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沉降差,作业段的流程时间是否满足工期要求,工程质量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施工方法是否经济,通过对试验段的总结、研究,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人机组合,进行下一步的施工,经过工程质量、经济、工期的验证施工方案可行,然后全面进行施工作业。
2、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确保路基整体施工:为保证路基整体、同步沉降,并根据最底层先填的原则,避免因为施工工序不合理导致分段填筑,先行安排护脚墙及涵洞的施工。
3、严格控制填料的质量:路基设计标高以下8m路堤范围内采用碎石土填筑,8m以下采用硬质石料填筑。对于粒径超标的填料进行破碎处理或人工清理、收集用于砌体工程中。控制每层填料的粒径不大于500mm,并不超过层厚的2/3,不均匀系数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0mm范围内,填料粒径小于150mm,路床填料粒径小于100mm。
4、重视填挖交界过度段处理。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设置4%反向坡,其中基底岩层较厚为强风化石英砂岩,水平分层,有利于路基填挖交界处的稳定。石质边坡,清除原地面松散风化层,按设计开凿台阶。填筑时,应严格处理横向、纵向、原地面等结合面,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确保路基的整体性。
5、做好加筋路堤的施工控制:为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避免路基顶面的开裂,导致路面早期破坏,除在路床内30cm和80cm处铺设两层双向钢塑土工格栅外,在路堤中下部铺设8~16层钢丝格栅,钢丝格栅间距1m。进场钢丝格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外委试验,满足设计对其性能要求。施工中保证钢丝格栅与下承层紧贴,搭接宽度不得小于50mm,上下层搭接缝交替错开,固定方式符合规范要求。钢丝把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1m并且与钢丝格栅有效连接。
6、加大质量控制:填筑前质量控制只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原地面的质量检验,检查是否已经清除表层松散碎石土并平整场地,清表是否彻底,有无软土地基,基底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二是对下层路基的质量检查,要求下层路基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石块紧密,表面平整,控制每层碾压后沉降差≤试验段确定的沉降差,施工过程中控制沉降差为零。
7、加强碾压质量控制:由于本段高填方路基为填石路堤,施工工艺要求采取大功率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以保证路基的效果,减少高路堤的不均匀沉降和工后沉降变形,施工过程中选用20T以上的压路机,碾压遍数不少于6遍,除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外,每填高1.5m后再用25kJ三边形冲击式压路机增强补压,要求冲击补压遍数在25遍,行驶速度控制在9~12km/h。碾压过程中严格控制碾压遍数,要求不得少于试验段所确定的碾压遍数。采用合理的压实方法,保证压实均匀性,要求控制被碾压层的沉降差为零。填土表面平整性也是影响压实均匀性的因素之一,因此,严格控制路基碾压前的填料表面平整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8、重视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监测点应设在观测数据容易反馈的部位。地基条件差、地形变化大和设计问题多的部位和土质调查点附近均应设置观测点,填挖交界的填方端均应酌情增设观测点。无论在路堤的纵向还是横向,测点越多,测得的结果越能反映路堤真实情况。从满足监测需要与施工便利性考虑,施工过程中在ZK233+190和 ZK233+190断面处分别埋设1个观测标桩和6个位移观测边桩;在ZK233+190断面处埋设1个观测标桩和4个位移观测边桩。测点的设置不仅要根据设计要求,同时还应根据施工中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增设。在施工期间位移观测应每填筑一层土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时间间隔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填筑完成后,堆载预压期间观测应视地基稳定情况而定,一般半月或每月观测一次。对于孔隙水压力的观测,每填筑一层后,应每隔1h观测一次,连续观测2~3d。当路堤稳定出现异常情况而可能失稳时,应立即停止加载并采取果斷措施,待路堤恢复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沉降和稳定等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四、高填方路基的施工注意事项
1、及时排水,保证路基稳定: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同水有密切关系,地基浸水降低承载力,水是形成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基底地表径流,即使设计未做出具体方案,施工过程中也要提出疏导、堵截、隔离等降低地下水位或引导到路基范围之外的工程措施。对于地面水、路基施工前首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盲沟。截断和疏干路基施工范围内的地面水。路堤填筑过程中控制横坡度在4%左右,及时排除地面雨水。填方到一定高度时要做临时排水的急流槽,集中排除路面雨水,防止冲刷路堤边坡。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要与运营阶段的永久排水相结合,与路基同步施工,同时边坡防护工程要及时跟进。其要点为路基要稳定,排水应先行,消除水浸害,质量有保证。
2、重视路基填前碾压及基底承载力的检测:地面表层的腐殖土含有有机物质,时间长容易腐烂,引起路基沉陷,所以对高填方路段控制清表露出基岩。路堤基底原状土不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时,要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以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为准,然后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分层回填、压实,压实标准比一般填方路堤的压实标准提高5%。对于完成填前碾压的原地面,要进行承载力试验,必须达到设计的要求。高填方路基基底压实质量满足压实度和承载力双重控制指标,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3、监测指导施工:本段路基左右幅中心填筑高度最大相差10米,左侧边坡最大高度53.26m与中心填筑高度相差15m,施工过程重点是控制左右幅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保证高边坡的稳定。需要通过沉降和稳定性观测来确定左幅路基每层填筑速率。待左幅路基填筑到与右幅地面同高后,进入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期,在此期间加强监测工作,进行沉降及稳定性分析,当路基沉降趋于稳定后,进行左右幅路基同时填筑。
4、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监测过程中注意前后两次测试应尽量使用同一仪器、同一标准进行。由于各种测试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根据测试目的和现场条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应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测试位置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测试数量按有关规定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路基病害整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施工手册 路基(路桥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
林峰.公路路基施工问题探讨[J].四川建材,2007,(6).
李萍.浅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J].青海交通科技,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