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锋
葛剑雄,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作为历史和地理学方面的专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更擅长从历史角度,阐述建筑的文化积淀,从地域层面剖析建筑的文脉传承。他认为,百年建筑应该是有根的,这个根就在特定地域的文脉之中,而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更多百年建筑产生的可能。我们必须保护好建筑的文脉。因为后人无法仅凭文字和图像,去触碰前入文明的温度、去能理解生动的历史。
尊重建筑的地域文脉
不同地域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建筑,也产生了多样的建筑文化,如西亚的沙漠主题建筑和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宗教主题建筑等。仅从建筑选材上说,国外许多古建筑选取石料建造,而中国主要以砖木和土木为主。如果从狭义的时间概念上理解“百年建筑”,葛剑雄认为,石料建造的建筑在时间保存上明显具有优势。
埃及建筑给了葛剑雄很大震撼。建造神庙的数百吨巨石,就是当年用简单工具在阿斯旺一带开采。在尼罗河的阿斯旺高坝上,他看到的全部都是裸露的花岗岩山岭,没有一棵树。因此葛剑雄认为,古代建筑主要还是就近取材,但中国建筑材料以砖木和土木为主,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内向型,没有受到过多外来先进建筑影响。此前征服汉族的匈奴蒙古等,反而都被汉化,接受了中原建筑形式影响。
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渐渐形成建筑传统,产生多姿多彩的建筑形式,形成特有的地域特色。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北方建筑相对阳刚之气较重,皇宫、庙宇、皇陵、官衙和城门官方建筑等,一般都高大肃穆。而南方建筑则较为秀丽,如江南住宅白墙青瓦、幽林曲溪,显得朴素自然。
在他看来,古建筑是先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一座城市拥有其特有的建筑文脉,因此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文物古迹,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民届具有地域性,不能复制照搬。”葛剑雄说,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即使有千好万好,也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届的主要模式。他认为,建筑的生命力来自建筑的功能,各地的民届都适应了各自的地域文化条件,这使得民居无法简单照搬。
建筑形式应更加开放
但建筑形式并非一成不变。正因为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文脉,建筑必须因地制宜才能产生杰作。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硬件性物质条件,还要把当地人文、风俗、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在葛剑雄看来,建筑形式要择善而从,建筑手法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开放。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堪称“百年建筑”,但是四合院不是北京自古以来的民届,石库门的原型也来自英国,一百多年前才出现在上海。再如清朝时期西方进入之后,西方建筑形式开始较大规模影响国内,许多当时产生的经典建筑群落也由此交汇中西,如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就效法欧洲建筑选材,选取了大量的石料建造。随着科技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修缮保护技术也融入到古建筑保护当中。如现在国内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往往外部是中式的飞檐斗拱和琉璃瓦,而内部已经采用钢筋水泥等架构。
对于国人居住条件,葛剑雄认为,美国澳洲等地由于地广人稀,较多人群能届住在独栋别墅里,而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有限,不可能建造过多别墅,届民住宅倾向于朝着建设高层商品房发展。
葛剑雄认为,日本住宅可作为中国商品房学习借鉴范本。日本住宅主要特点为户型面积小、层高较低,因而占用资源较少。但是居住设备确十分齐全,国内商品房建设,应朝着“小而精,小而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