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琴,程英翠,郭常莲,王学萌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06;2.山西省统计局,山西太原 03000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是多部门经济的统一体。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国家、省市发展水平[1]。进入“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上升,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2009年县域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56%上升到58.8%,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2009年城镇化率达到33.4%,比2005年提高4.8个百分点。但是,其内部结构和县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中部6省中步伐缓慢,是山西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反映了山西县域经济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09年县域GDP最后1名仅相当于第一名的1.8%。文章试图对山西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山西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地位、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县域经济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中的组分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很强的随机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即灰色性。因此,该文中,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选择了应用灰色评估方法。
灰色评估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系统的、相对评价方法[2],对系统或所属因子,在某一时段所处的状态,针对预定目标,通过系统分析,做出一种半定性、半定量的评价与描述,以便对系统的综合效果与整体水平,形成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与类别。如常讲的高、低,大、小,好、差,快、慢等,这些概念具有相对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统称为灰色性[3]。由于系统的状态是由多项指标或一组数据来表述的,因此,这种评估称为多维灰色评估方法,简称灰评估。
灰评估方法是以数学模型为基本手段,其数学模型的核心是建立灰类型的白化权函数,它定量地描述某一评估对象 (指标或样点)隶属于某个灰类的量度 (称权系数)[4]。
(1)确定评估系统,构建指标体系。即选择评估目标、评估指标及被评估对象。
(2)构造原始数据的样本矩阵。即收集资料,并整理归纳,构造评估系统的原始数据矩阵。
设:评估样点数m,评估指标数n,则评估样本矩阵为m行n列的一个矩阵。
(3)判断指标极性,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等极性变换。指标极性表现为两种,即正极性与负极性,如指标本身的变化方向与评估目标一致,则为正极性,否则为负极性。
(4)根据指标数据的分布特征,确定各指标的类别界限值。一般对于经济类指标类别界限的确定,可根据指标平均值与标准差两个参数确定。
(5)构造各指标的白化权函数,并分别计算出各样点各指标的类别权系数,按指标分别列出权系数矩阵。
若每个指标按高、中、低来划分,记指标高类下限为H,中类中限为Z,低类上限为L,则第n个指标、第m个样点高类权系f1、中类权系数f2、低类权系数f3分别为:
(6)计算各样点的综合类别权系数。一般采用加权综合,即根据各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对各评估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ω,然后将各样点各指标同一类别的权系数加权平均,求得评估综合权系数矩阵。
(7)利用综合权系数矩阵确定评估对象所属灰类,绘制灰评估三角坐标图。即取综合权系数矩阵中各评估样点的行向量,其最大值所对应的灰类,即为该评估样点所属类型。为了使样点类别更切合实际,我们利用黄金分割率原则,将样点进一步划分为10类 (图1)。绘制灰评估三角坐标图时,根据每个样点的高、中、低类别权系数将每个样点绘制在如图1的灰评估三角坐标图中,如果样点落在Aa、Ab、Ac中,则为大类,Aa、Ab、Ac依次为高类、高类偏中、高类偏低;如果样点落在Ba、Bb、Bc中,则为中类,Ba、Bb、Bc依次为中类偏高、中类、中类偏低;如果样点落在Ca、Cb、Cc中,则为低类,Ca、Cb、Cc依次为低类偏高、低类偏中、低类;如果样点落在中间区域abc,则为混合类。
图1 灰评估三角坐标
(8)类别权系数综合评分—灰评估指数。为准确地排出样点的优劣顺序,我们利用黄金分割率将各样点的3类综合权系数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评分,即灰评估指数,利用该指数,可对样点进行单排序。
式中:F为灰评估指数,a1、a2、a3分别为样点的高、中、低3个综合权系数,按黄金分割率依次赋予权重1、0.618、0.382 为,将分值乘以100,使灰评估指数取值范围为 [38.2 ~100]。
(9)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本着数量化、可靠性、易用性、全面性等原则,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收入、城镇化、工业经济发展、社会消费等方面[1,5],共选取了11项指标 (表1)。
目前,山西省有119个县级行政区,除去23个市辖区外,全省共有96个县市,山西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估就是针对96个县市进行。为消除偶然性,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根据指标体系进行原始数据的整理时,各指标数据我们取2007~2009年3年的平均值,组成96行 (96个县市)、11列 (指标)的原始数据[6]样本矩阵。
指标权重的大小反映各指标对评估目标的重要程度及在评估过程中作用的大小,因此,它直接影响评估的质量与效果[7]。确定指标权重时,既要考虑指标功能的综合性,实用性[8],还要考虑指标变化的规律性与数据的可靠性和离散性。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充分考虑原始数据特性,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表1)。
各指标类别界限值的确定,是根据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的,即对于正极性指标是以平均值为中类中限,加一个标准差为高类下限,减一个标准差为低类上限,负极性指标与此相反 (表1)。
(1)高类。包括25县市,进一步细分为:①高类 (Aa)。包括古交市、襄垣县、潞城市、阳城县、高平市、山阴县、怀仁县、灵石县、介休市、河津市、侯马市、孝义市等12个县市;②高类偏中类 (Ab)。包括清徐县、盂县、长治县、沁源县、泽州县、永济市、襄汾县、洪洞县、古县、霍州市、交城县、柳林县、中阳县等13个县市;③ (Ac)高类偏低类无县市。
(2)中类,包括39县市,进一步细分为:①中类偏高类 (Ba)。包括左云县、平定县、屯留县、沁水县、寿阳县、祁县、平遥县、闻喜县、河曲县、保德县、原平市、曲沃县、乡宁县、蒲县、汾阳市等15个县市;②中类 (Bb)。稷山县、绛县、翼城县等3个县市;③中类偏低类 (Bc)。包括阳曲县、灵丘县、黎城县、长子县、武乡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临猗县、新绛县、垣曲县、芮城县、定襄县、代县、繁峙县、偏关县、安泽县、浮山县、汾西县、文水县等21个县市;
表1 各指标类别界限值及其权重
(3)低类包括30县市,进一步细分为:①低类偏高类 (Ca)。包括宁武县;②低类偏中类 (Cb)。包括娄烦县、浑源县、大同县、壶关县、陵川县、应县、右玉县、平陆县、五台县、静乐县、岚县等11个县市;③低类 (Cc)。包括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平顺县、沁县、万荣县、夏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吉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兴县、临县、石楼县、方山县等18个县市。
(4)混合类。包括太谷县、交口县两个县市。
表2 灰评估指数单排序
4.3.1 县域经济发展与山西煤炭资源及工业经济发展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类的有25个县市,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单位数1 371个,占全部的47.13%,占到近1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的63.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全部的114.28%,煤炭销售量占全部的58.33%,乡村从业人员非农就业比46.14%,为全部水平的126.71%。山西省县域发展水平资源及能源工业依存度较大。
4.3.2 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沿着高、中、低3个大类,第一、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第二产业比重则越来越小,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高的依存度。高类、中类县市的产业结构基本是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比;低类县市的产业结构则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说明山西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高、中、低3个大类中的各细分类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与3个大类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还是稍有出入。沿着偏高、偏中、偏低的方向,高类细分类中的第二产业比重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小;低类细分类的第三产业结构比例越来越小,低类细分类中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幅度是最大的,这一方面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灰评估指数的重要性。灰评估指数是在县域灰评估综合权系数矩阵基础上,利用黄金分割率对高、中、低类分别赋权,并加权综合形成的,总的趋势与上述灰类结果基本相同,它是灰类评估结果的重要补充。
表3 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灰类的产业结构与城镇化
4.3.3 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沿着高、中、低类,山西县域经济城镇经水平越来越低,中类细分类中的城镇经水平规律不明显。
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的依存度较大,表现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1 西南地区县域经济特点与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69~73
2 王学萌,郭常莲.农村经济的灰评估模型.软科学研究,1991,(2),16~23
3 王学萌,罗建军.灰色系统方法简明教程.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运筹室优选法小组.优选法,科学出版社,1975
6 中国统计出版社.山西统计年鉴,2008,(2009、2010)
7 郭常莲,聂宏声,邢丽萍,等.晋西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生态农业研究,1997,(2),47~55
8 王学萌,穆月英.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灰评估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5),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