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摘要: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發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也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教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教行程问题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教师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二、引入生活实际,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1.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方程应用问题教学中,引入利率问题和税收问题。
利率问题:为了准备你5年后上大学的学费30000元,你的父母现在就参加教育储蓄:⑴直接存一个5年期,年利率为4.95%,现在应存入本金多少元?⑵先存一个3年期,3年后将本息自动转存一个2年期,现在应存入本金多少元?(三年期年利率为4.41%,二年期年利率为3.69%)
税收问题:国家规定个发表文章、出版所获稿费应纳税,其计算方法是:①稿费不高于800元不纳税;②稿费高于800元,但不高于4000元应缴纳超过800元的那一部分的14%的税;③稿费高于4000元应缴纳全部稿费的11%的税。今知王教授出版一本著作获得一笔稿费,他缴纳了550元,那么王教授的这笔稿费是多少元?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参考文献】
[1]祁平.《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2003年01期.
[2]张顺燕.《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J].数学通报.2005年01期.
[3]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