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灵
幼师的民族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幼师生进行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其中民族歌曲、民族器乐、曲艺戏剧及民族音乐理论,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風格。在世界艺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已有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幼师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但在整个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却出现了忽视民族音乐教育,而偏重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教育的现象。个别学校,甚至于在音乐课的教学中,热衷于“赶时髦”,删减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加大了一些流行歌曲的内容,甚至一些小学、幼儿园都较大程度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教育。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淡化了民族音乐素质的教育。对幼师生的对民族音乐学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民族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和加强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措施。
笔者就加强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作如下浅析。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大纲》中规定的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1.认真选材,结合唱歌、视唱教学,扩大民族音乐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歌曲。如抒情优美、曲调细腻的浙江民歌《茉莉花》,就具有活泼清新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感情含蓄、质朴高雅的《四季歌》,是流行于青海一带的传统情歌;音调意阔豪迈,庄重肃穆的抒情歌曲《嘎达梅林》,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歌,它抒发了对英雄的怀念与崇敬。在选教这些歌曲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着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在视唱教学中,选一些民族音乐歌曲的乐句、乐段,利用分唱、对唱、合唱等各种形式,进行视唱教学。同时,在视唱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乐句内容,体会乐曲所表达的音乐风格和主题,使学生在迁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通过加强课堂民族音乐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学生便重爱唱流行歌曲的倾向。
2.结合音乐欣赏课,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注重多选一些我国有代表性的古乐名曲和现代的优秀民歌。如:《阳光三叠》、《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采取听、唱、听、议的方法,先让学生听(初步欣赏),再指导性的分析欣赏歌曲中的主题及表达主题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听,最后让学生讨论、认识。这样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我先让学生初步欣赏一遍,学生听后只是感觉很好听,但听不出什么内容和曲子所表达的感情。我接着给学生分析曲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兵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和雷霆万军的气势。结合乐曲内容,分析出曲中表现的那种磅礴的大战场面,然后再接着让学生复听。学生此时便有身临其境之感,被乐曲表现力深深吸引。听后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忆、议(讨论回顾),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欣赏课教学,使学生不但喜欢民族音乐,而且能加深理解民族音乐。
二、课内课外相促进,校内校外相结合,广泛进行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加强幼师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校外音乐教育的任务应是努力创造条件,广泛吸收学生参加。通过纵横培训,对广大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知识教育和民族音乐技能方面的训练。
1.校组织各种课外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我们学校组织了民乐队、合唱队,配合音乐课的教学,教唱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组织各种民族歌曲比赛,并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民族音乐比赛。这样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使学生普遍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2.积极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学生的校外民族音乐教育,比校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幼师的民族音乐教育,还应不断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积极参加活跃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检验学校的音乐教育水平,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移风易俗,莫过于乐。音乐可以改变社会的习俗和风气。为建设一个灿烂辉煌的现代化中国,培养跨世纪人才,作为担负培养人才的音乐教师,必须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