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虚实之间 来去自如

2011-12-15 15:20傅维摄影张跃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博士眼镜深圳

文/傅维 摄影/张跃

与刘晓见面没聊几句,他不无同情地看着记者说:“这篇稿子不大好写哦。”果然在随后的采访中就证明了这点——不大好写的部分,其实是悬疑最大的部分,也应是行业最期待和最想知道的部分,但这也恰恰是深圳博士目前无法向外界公布的部分:一是关于深圳博士的上市安排,二是深圳博士的扩张战略计划,三是深圳博士培训体系的建设,这些都是记者采访之前确定的核心问题,这下都写不成了。

但这不等于刘晓因此就简慢了专访一行人,他特地安排专访一行人(包括本刊总编贺庆、本栏目合作单位江苏万新集团销售总监汤峰以及本刊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到深圳高尔夫球场观澜湖自己的别墅里进行采访。实际上刘晓并不住在这里,只有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才来这里。他说,只有最重要的客人才带到这里来。果然,墙上挂满了他和要人的合影,比如作为澳洲华商代表在机场迎接温家宝总理的照片,更早前朱镕基总理接见全球著名慈善机构“狮子会”一行,作为中国地区负责人一起受到接见等等,这些照片他并没有挂在办公室。刘晓所有的重要收藏都放在这里,包括各类瓷器和木器。有意思的是,能透露他一路走来信息的物件,比如他用的第一台BB机,第一台“大哥大”(手提电话),以及后来每个阶段用过的手机都罗列在收藏柜里。比较起来,最吸引参观者的还是他收集的那些剪报……

在这些剪报里,有1993年,刘晓开出第一家眼镜店时的照片,那个时候,他人生和事业的伴侣——现任深圳博士眼镜总经理、他的爱人范勤女士,还是店里的店员。他有十几本厚厚的剪报,记录了深圳博士眼镜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让记者印象极深且非常感动的是,每年教师节、每年暑假,刘晓都要给教师和学生各写整版的公开信,公开发表在深圳的报纸上。在对老师的公开信中,刘晓满含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写在这个祝福的时刻,洋溢的是我们无限的敬意,使我忍不住想起老师们对我的教诲和关怀,深圳乃至全国千千万万的教师,像我童年时那么可敬可爱的辛勤园丁——黄宪政老师一样,常常是我深夜回想起令我最感动的一群人。黄老师现在已经年过七旬了,是我小学的语文老师,鹤发童颜的他时常令我牵挂……”从一些方面看,刘晓本人很多时候也像个老师、教授、传道人,就是不大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刘晓说:“做生意也要经得起寂寞,要给自己深思的时间和空间。”

刘晓清楚地记得,自己在这里作过的最大的决定,就是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时所作的异乎寻常的决策:在金融风暴来临之前,深圳博士只有100余家店。风暴来临时,有人观望,有人退缩了。深圳博士有些店营业额确实也在萎缩。这个时候该怎么办?他知道自己到了一个必须作大决定的当口,未来眼镜零售业会如何发展?经过深入思索,最后他得出了结论:眼镜零售业是不会垮的,就是比看谁做得好,春天肯定会回来。与此同时,他作出逆势而上的决定,即扩大连锁规模。为此,他把房产全部押上——能押的全押上,能贷款尽量贷款。那时银行条件好,零利率也有。他觉得越是危机来临的时候往往也是时机最好的时候,就在此时,他还斥巨资买了写字楼。就在这一年,深圳博士光在深圳就开出了好几十家店。从2008年到现在,深圳博士新开的眼镜店达到了100多家。后来刘晓总结说:“很多人问我开店的时机和依据,我可以负责任地对行业同仁说,所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不用调查都可以开。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就是当下。”

刘晓的生存状态相当之“独”,就是走在自己的办公室,也有点像个多余的人。而显得“多余”正是他多年来追求的状态。在记者采访的两天中,基本上没有听见他的手机响过。整个深圳博士眼镜都不像是他的,但是深圳博士眼镜公司所有的数据都装在他头脑里,他的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开阔的视野体现在他随口就说出的生意经里—— 上世纪80年代做胆子的生意,谁胆大谁发财;90年代,是做路子,谁的关系好,谁能弄来批文,谁就发财;2000年后是脑子生意,看谁的创意好,商业点子好,谁就发财;进入新的10年,是做牌子的生意,没有品牌的公司,就很难生存了——存活3年的公司是靠运气;存活5年的公司靠老板的魅力;存活10年的要靠企业文化;存活20年的公司要靠信仰、宗教。

在商场征战这些年来,刘晓练就了在虚实之间进退自如的能力,在眼镜行业也是获得自由度最高的少数几个老板之一。在记者看来,把生意放在信仰和哲学之间来做,刘晓现在真是很享受这种感觉,就旁观者看来也真是美妙!也就是在这种虚虚实实、不经意间的交谈中,记者展开了对刘晓的采访,也真正认识了一个在眼镜零售行业进退自如的刘晓。

记者:听说您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来的眼镜王国,尽量恪守自己的职责,而从不越雷池,这就必须要说到您的“三权分立”的企业管理核心理念了。那么,所谓的“三权分立”管理体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刘晓:从终极意义上说,我认为企业不是老板的,也不是员工的,而是社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设想,如果企业是老板的,那么就必然走向独裁,就会形成妄自尊大的企业文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懂事的荣华富贵,不懂事的叫你五官错位,造反的就灭了你。这样的企业文化不是我想要的。从昨天到现在,我基本不接电话,也不大有人找我。以前是通过邮件、短信,现在主要通过发微博。其实,我的境界并没有那么高,我是在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去干涉部下的工作。还记得那张照片吗——美国干掉拉登那张,看总统的座位,奥巴马并不在主要座位上,而是在一个角落里。我很赞赏这种理念,我充分授权下去,让属下放手去做。我是做“总统”,而不是做“国王”,这里面有根本的差异。在一个社会化的企业里,对于权力员工也有份。在企业里,我作为董事长主要管“外交”——社会关系,不需要参与那么多具体的事务。那些具体的管理事务都是CEO根据我们的授权在做。然后,我们听取他的工作汇报,进行绩效评估,再下达任务指标,最后进行监督。在深圳博士眼镜,监督部门和执行部门是并行的两个机构,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的方面,当然也免不了有摩擦。我们这样做有10年了,刚开始很辛苦,后来就理顺了。

深圳博士眼镜店堂陈设

深圳博士眼镜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左二)接受本刊总编贺庆(左一)、记者傅维(右一)采访,本栏目合作单位江苏万新集团销售总监汤峰(右二)陪同采访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彻底摆脱具体事务,有更多的时间去生活啊。同时,不用事无巨细地去管每一件事,把精力省下来做一些重要的决策。比如我常常会在国外打高尔夫的时候,突然想到什么点子,就打电话给总经理。也可能突然出现在企业管理金字塔的任何位置,而不是坐在他们背后,每件事情都要我去签字。我们的管理好像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我是董事长,但是我不过问具体事宜,这由总经理管。但总经理也不是总负责,还有个监事会,可以评估总经理的工作并向董事会汇报。这样相互制约,职责明确,就很好管理。要知道民营企业最容易产生窝里斗,搞派系,在我们这里基本不可能,因为规则定好了,没有灰色区间存在。我的亲弟弟就在这里工作,但他跟一般员工起点是一样的,没有特权,做错了事也要受处罚。公开、透明,这种关系奠定了我和员工之间的信任。中国很多眼镜零售企业老板都比我强,坦率地讲,对于验光、采购、看货,我确实不懂,我也不想懂。我要是太厉害了,手下人就不行了,我从来不和手下人争功。

记者:连锁规模扩大以后,最大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

刘晓:最大的优势就是形成了模式,你看过做月饼没有?就是拿着模子一个个套出来就可以了,而且很快。劣势是成本增加了。实行正规化运作后,成本上去了。目前深圳博士是行业中员工工资最高的几家企业之一。员工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一系列保障体系都要跟上。

记者:目前眼镜消费形态是常常被讨论的问题,总的说来,消费形态现在变化比较大,您认为目前整个消费形态发生了哪些改变?

刘晓:过去配眼镜肯定是单纯视力矫正,不是近视眼的,是不会走进眼镜店的。这个情况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时尚和美学元素逐渐被引进眼镜消费,这个时候品牌意识增强,消费者很看重产品的品牌。但是最近一两年来,潮流又在发生变化,光是有一体化的品牌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更加体现个性化的眼镜产品,因此设计师品牌甚至定制眼镜开始流行起来。深圳毗邻香港,得风气之先,一人多副眼镜消费在深圳的比例远远高于内地。在深圳博士眼镜,配多副眼镜的顾客在顾客总数中已经占到了10%。就目前全国市场行情看,这是相当高的比例了。培育市场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给老百姓提供这种生活的安全感。譬如房子、医保、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健全,老百姓不敢撒手花钱,所以对眼镜就不敢有太多的追求。有个老师一副眼镜戴了20年,说质量很好,不想换。我亲自给他清洗,里面脏得不得了。我对他说,人生有几个20年啊,今天我帮你把这副眼镜清洗干净,你回去考虑一下,人总要对得起自己。他没说话,但是很高兴地走了。不到半月,果然回来了,配了副新的眼镜,现在成了我们的忠实顾客。现在消费形态层面很丰富,眼镜店要积极应对多种复杂情况。

记者:说到博士眼镜店,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博士眼镜店。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为什么深圳博士眼镜只做直营连锁店,而不吸收加盟店呢?

刘晓:从眼镜连锁公司形态来看,深圳博士眼镜的连锁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横向看,意大利陆逊迪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眼镜企业,也是最大的眼镜零售连锁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过大手笔的收购。宝岛眼镜连锁企业来自台湾,有丰富的台湾销售力背景,这几年来,在大陆扩张很快,发展得很成功;上海吴良材是国有资本的代表,这几年来,在长三角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正在向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发展。从资本构成看,深圳博士是相对单纯的自有资本模式。从营销管理方式看,深圳博士是完全直营模式,没有发展加盟店。这对管理、人才储备和培训、资金等诸多方面是严峻的考验。如果深圳博士也采取吸纳加盟店模式的话,或许可以发展得更快,但是也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2002年5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狮子会国内发起人的刘晓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的亲切接见

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并加速扩张,其资本结构和市场规划都是很清晰的,比如HAL收购上海红星,前提之一是红星必须是很干净清爽的公司,不能到处都存在“假红星”——西方公司是不会让自己卷入到品牌之争一类的诉讼中去的。还有意大利陆逊迪卡公司收购的北京雪亮、广州明廊、上海现代等,都是产权和品牌划分很清晰的公司,不会产生商标或品牌之争。但是博士这个字号就不那么清晰了,在中国有一大批这样的公司都无法统一名号,比如大光明、大明、亨得利、精益等等。我们博士也属于这一类。现在中国到处都有打着博士旗号的眼镜店,我曾经走到一个店里,听一个老板洋洋自得地讲述是怎么获得深圳博士连锁店资料的——从正规店里想办法顺出一套资料来,根据这套资料,然后很容易就做成了深圳博士的连锁店。我问他:“你是深圳博士连锁店吗?”他回答说:“当然是!”我说:“那么,请你们老板出来一见。”他推脱说:“我们大老板在深圳的,哪里这么好见哦。”我感觉那个老板的底气比我还足些。真正是李逵见了李鬼还要敬让三分。目前我们是全做直营店,尚且要冒出李鬼来,如果做加盟的话,深圳博士这个品牌真的就不可收拾了。所以,从客观环境讲,深圳博士做加盟是弊大于利,时机远没有成熟。

记者:您这些年来开连锁店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遇到的什么事情给您的印象最深?

2006年4月1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澳大利亚,刘晓作为澳洲华人代表到机场迎接

刘晓:开连锁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此外,还必须有持久的理想、信念。当然,正确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局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所说的变局,就是大量存在于计划框架之外的变数。比如,我们在北京的10个店都赚钱,比我们预计的好很多。但是开在重庆的眼镜店却亏损,这是一个意外的典型案例。因为和沃尔玛签了战略发展协议,所以不得已我只好亲自去考察市场,我正好从北京飞往重庆,那天正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看到很多航班停了,再给重庆、成都的朋友打电话全都打不通了,我知道出大事了,立即改飞深圳,行李也不要了。回到深圳后,想想重庆好歹总是直辖市,干吧。结果沃尔玛的商场都开得很散,后来又在好又多超市开了两家,中间开开关关,亏了8个月后,才开始扭亏。

记者:深圳博士的连锁店都有哪些形式呢?比如商业店、商城店,甚至直通车?

刘晓:深圳博士在连锁店的形式上,是蛮丰富的,除了直通车不开,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开店模式,甚至包括医院眼科店、网店(目前在尝试中)。每种形式的眼镜店既然存在,都有其市场机会和存在的理由,也有自己的未来和命运,而且变数也很大。我们希望能亲身经历这些眼镜店模式的变迁,从而积累更加丰富的阅历,以后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确定更加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

记者:深圳博士不能复制的是什么?未来格局会如何?

刘晓:敞开胸怀,打开心智,这是深圳博士所具有的别人不能比拟的企业精神。我们的培训很有特色,也很有效。我们不吝成本培训员工。有人说,如果好不容易培训出来的员工走了,不就亏了吗?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培训好了的人虽然离开了深圳博士眼镜,到了其他企业,终究还在为社会做贡献,又有什么亏不亏的呢?这就是企业的胸怀。我们始终认为,人是第一位的,有人才有未来。至于对未来的设计,还是要走国际路线,深圳博士这两年处在匀速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储备人才。目前最值得研究的是宝岛和陆逊迪卡——他们有牌子、资金,一旦发力会很强劲。5~10年以后,眼镜市场格局会有大变化。未来10年,深圳博士将会是一家世界化的公司。有前瞻眼光同时具备缜密战略思维的人才能引领市场发展。

记者:请您谈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认识。

刘晓:深圳博士的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积极扩张的模式。扩张的关键是什么?是成活率! 怎么保证成活率?就是要占有并适应市场,适应消费者。我们做生意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考虑股东的利益,它是靠员工来实现的,所以要考虑员工的利益,包括员工的福利和保障。举个例子,有位东莞的员工被摩托车撞了,是在下班时间,而且是一位正要辞工的员工。 我们立刻派人送将送往医院,垫付医疗费,找关系,寻找肇事者,帮忙打官司,把事情上下全打理好。这些事在员工中传得很快,大家都觉得在深圳博士眼镜有安全感,就愿意付出,做事就有激情。

记者:深圳博士是以员工为核心来展开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如果要提炼和总结的话,您认为该怎么描述这种企业文化?

刘晓:以员工为本,只有使员工心里觉得踏实,他们才能安心工作,才会好好服务顾客,顾客开心了才能乐意打开钱包,企业利润就上去了,股东就开心了,老板就赚钱了。所以,我把我们企业文化提炼成为两个字——氛围。我们的员工在我们的环境中有范儿,有幻觉。怎么理解这个氛围?举个例子,书上记载,抗战时期,一个日军小队,就相当于一个班,就可以驱赶一个县城十几万人。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恐惧,恐惧就是氛围的一种。我的一个朋友说,一位领导到他们县城去视察,狗都不敢叫,是真的么?这是因为领导制造出来的“杀气”。我们有什么,就是有氛围。在深圳博士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在深圳比较体面地生活着。做深圳博士眼镜人,有范儿!其实,在我们这里也发生过别家店高薪来挖人的事情。我当时告诉这位被挖的高管:你的保险我给你交到年底,工资也给你结到年底,你在那边不满意再回来。果然,几个月后,他就回来了,因为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只有在深圳博士他的本领才能施展。简单地说,博士氛围就是:博士的水土很养人!氛围,很难营造,要一点点养起来。当然,作为管理者,除了菩萨的心肠,还要有雷霆的手段——谁动了我的奶酪,是没有情面好讲的,企业要往前发展,没有情面好讲,这是深圳博士的铁律。这个铁律是我们良好氛围的卫士。

记者:您的企业取名叫博士眼镜,是拍脑袋发明的,还是有什么典故?

刘晓:这跟我早年在广州上学的经历有关。上学的时候有一家“大学鞋店”,我经常去那里买鞋子。我觉得那里的鞋子挺好的,又便宜又实用,名字又好记。轮到我自己创业的时候,要起个牌子,有个名号,想来想去不如叫“大学眼镜”。后来想想“大学”还不能囊括我对眼镜店的定位,它需要更专业、更高层次的员工,产品需要卖给更多博学的人,所以确定叫“博士眼镜”。后来去日本旅游时发现还真有个“大学眼镜”,觉得蛮好玩的。

记者:赚第一桶金总是最辛苦的,您1993年在深圳红荔路开了第一家博士眼镜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刘晓:刚开始装修店面的时候,没有请装修队,都是我自己搞的。没有样板可以抄,就拿个尺子偷偷地量一量别人家的柜台,然后自己做一个。白手起家,资金少,忙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啃个面包就算了。店员连太太在内一共是3个人。为开第一家店我考察了很久,有半年多,我觉得深圳人那么多,眼镜的需求又那么大,做这行一定会成功的。当时选址在红荔路,1993年,当时连华强北都没有,整个深圳的中心是罗湖,就在东门。我把店选在红荔路图书馆的边上,很多朋友不看好,太太也说干嘛开在那边。现在证明当时的选址没选错。我做所有事都是一样,人家觉得好的,我都要考虑考虑,人家都觉得不怎么样的,我往往反而要再仔细看看,逆向思维吧。好比郎咸平买外汇,他问学生:最近美金会跌还是涨?学生说会涨,他第二天就把美金抛掉了。他说我是经济学家,你们都懂了,那市场肯定要变,我一定抛掉。

记者:为什么当时放着好好的办公室不坐,要跑出来自己创业?

刘晓:我最初在政府部门工作,当时选择出来,大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由官至商,这种角色的转换很有挑战性。我当时的梦想就是要当“总统”啊,当然是企业的“总统”。其实我的性格不大好,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自己出来创业可以更自由,自己的能量可以释放得更大。以我当时的情况,何止是下海,简直就是跳海,没想好要干什么,先跳下来再说。等到出来后,才猛然发现一夜之间什么都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什么长处,一切得从头开始。

2011年8月7日,深圳大运会火炬传递,刘晓作为第54棒火炬手参加了传递活动

记者:您在国外考察过很多地方,有没有将一些见闻,包括一些可以实际应用的例子,带回深圳,带到企业里来?

刘晓:这样的例子很多了。前不久去参观日本的尼康镜片工厂,他们的员工都是站着上班,除了非坐下不可的质检人员,其他全是站着。我们一行6人去参观,提前两个月对方已经把规划做好了。去的时候分乘两辆车,前面3个人先到了,我们这辆车司机带错了路,晚一点才到。前面3个人一进门就看见6双拖鞋整整齐齐放在门口,还有6件工衣、6顶帽子,6份的午餐盒子都摆得好好的。参观过程有条不紊,几点结束跟计划定的一分不差。车子再把我们送到车站,6张车票已经买好了。这就是细节,这种企业文化要是拿到国内来,一定不得了。后来我回公司发现员工不穿制服,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刚回来。好,我想刚回来来不及换也是有理由的。后来看看怎么个个都刚回来,都不穿制服。于是规定,如果不进卡位,你站着,不穿没关系,一旦进到卡位,就一定要穿。这个问题马上解决,所有人都把制服穿得好好的。所以有制度就要实行,企业先把规则定好,员工就知道该怎么做。

记者:博士眼镜的口号是“不求最快,但求最好”,放在深圳这样一个以速度闻名的城市,这是不是也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

刘晓:平常,许多人最喜欢讲“仅用了多少时间,就完成了什么事”。其实这样并不好,应该在慢中求快,慢就是快。比如验光,是可以很快搞定,但我要求员工用半小时为每个顾客验光,这让顾客很放心。如果只为了抢时间,一天验20个,萝卜快了不洗泥,50度验成100度,对消费者视力有害,那是作恶啊。我信仰基督教,害人是会遭报应的。不能否认有少数商人为富不仁,从张扬到张狂。但是绝大部分的商人本意都是好的,很多资源和财富与社会共享。一直到今天,或者一直到我老,作为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我都是如履薄冰,一点都不能放松。商人是高危人群,以后我要写书讲真话,包括我不对的地方,甚至有些不那么君子的地方,都要如实写出来。中国人要有这个精神。哪怕某些著名的企业家,当初走过私,他写出来人家照样都会佩服他敢于承认的勇气。包括我刘晓当时在街头摆过摊,与城管发生磨擦,创业初期不那么光彩的故事都要写出来,直面自己的人生!

记者:您在深圳这么多年,怎么评价深圳商人?您认为有深商文化吗?

刘晓:我一直觉得在深圳当商人是非常幸福的,接近香港,有很多西方文化涌进来,加上中国本身的文化底蕴,发挥的空间很大,政策也比较开明。深圳的商人如果能够将上述资源很好地整合起来,潜力会更大。我在澳洲就看到商人的联盟,日本有株式会社,他们那种团结和整合的力量非常强大,不仅搜集情报非常仔细,也很团结,比如拿矿产品的价格来说,澳洲的商会都抱成团,一口价,保护他们的利益。如果没有商会没有行业组织,这边问一个4块半美金,那边报一个4块美金,大家都别赚了。深圳的商业协会和组织民间好像有一些,如果有这样的协会,能够增强同行之间的凝聚力,我们也愿意参与进去,能够把竞争做成良性的,那么相信在世界都会有深商的声音。

记者:如何当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您能不能给时下还在创业的年轻人一点准则?

刘晓:第一是责任感;第二是力求完美;第三有毅力,要坚持不懈,第四要定好未来的计划;第五要有出色的团队;第六要懂得感恩社会。无非就是这些,都是很基本的准则。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有政治家的一些素质,他要懂得规则,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聪明的商人都会明白,凡是没有说不能做的,就是可以做的。其次,他要有点艺术家的细胞,懂得享受生活。像我曾经有很多机会可以赚得比现在多得多,譬如搞房地产、股票,或者打个擦边球,完全可以赚很多钱。但我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不想当金钱的奴隶,赚的钱可以供养我的家庭和孩子,跟我的朋友开心吃饭、喝茶就可以了。在我的想象里,以中国文化做底,西方的文化做支撑,相互补充,应该会更适合现代企业的要求。

深圳博士眼镜店堂

实实在在地说,我做慈善一方面是因为信仰,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另一方面,的的确确是为了帮助需要帮的人。

记者:许多企业家都爱做慈善,您也是第一批赴藏去给儿童治疗白内障的企业家。您企业的经理跟我说您做了很多善事,许多都是没有见诸报端的。比如天气冷,你就叫他买许多床被子去天桥下送给流浪人,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

刘晓:实实在在地说,我做慈善一方面是因为信仰,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另一方面,的的确确是为了帮助需要帮的人。当然,做公益慈善,可以带来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企业形象可以得到提升,是多赢的好事。

记者:您说想当个生活的艺术家,能不能描述一下生活中的您?

刘晓:生活中,我不抽烟,喝一点红酒,喝完了就去酒庄,买几箱存着。不管有没有品牌,好的红酒我就爱喝,名字说不上来,品质能尝出来。说起红酒那可以用一本书来说啦,糖分、产地、酒精度什么的,其实跟咖啡、雪茄一样,还是凭感觉最准,自己觉得好就是好。

记者:您的书架上放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家里的大茶几上全是各种传纪和历史剧影碟,办公室里有张很大的拿破仑像,请问您是不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刘晓:对,没错,我喜欢历史。有很多事情在历史上都发生过,都是有案可查的,历史不能重演,但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熟知历史就可以避免犯前人犯过的一些错误,我喜欢从中吸取经验,包括管理经验。

记者:请再总结一下,谈谈刘晓的一天吧。

刘晓:每天8点起来,一般有个简单的神祷,然后吃点东西去公司,安排一下事务,跟同事们聊聊天。下午去店里看一下,200家店都会看,抽着看,发现问题会跟他们讲。下班时间正常,跟朋友吃饭,聊天喝酒吹吹牛。没事就回家看碟,我一般会看很多碟,历史的、纪录片的、商业管理的,书也看得很多很杂。连我儿子都觉得奇怪,怎么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看报,有时还一边吃饭。看个连续剧也不坐着,一边还散步当运动 。主要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太高(笑),所以觉得远远不够,要不断学习啊!

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刘晓是个时尚的人,从博士眼镜到狮子会,从企业家到慈善家,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刘晓留下一串串时尚的轨迹。虽然和中国的一些商界名流、政要明星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但时尚的刘晓仍然保持着纯朴、本真的性格。前不久,刘晓曾作为中国经贸代表团的代表成员访问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翌日,为了迎接宝岛的日出,清晨3点钟,刘晓就来到澎海的海边守候,当天际间的第一缕金黄的晨光冲破层层叠叠的云层喷薄而出,椭圆的火球一点点升起来,最终跳脱海面,在水天一接间,成为一个圆圆的太阳,把万丈光芒洒向人间时,刘晓用早已准备好的相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在跨国飞行的航班上,我曾看到过数次日出,都没有这一刻的激动,因为这是在台湾,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国虽然大,还算不上强啊。人活着,不能完全为自己,要为国家、为更多的人做些有益的事情!”刘晓如是说。这难道不是最真的时尚么?做好事在今天我们叫慈善。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刘晓的慈善无处不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澳洲,刘晓都会接听每一个来自国内的电话,他说:“我在想,也许又有人需要我的帮助了。”刘晓是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深圳380区2003~2004年度第二分区主席及2004~2005年度国际狮子基金主席,深圳红荔狮子会创会会长。在深圳狮子会组织的“西藏光明行”活动中,第一次是他率队前往的,那一次奠基之旅,共为151个白内障患者带来了光明。从2000年3月开始加入深圳狮子会,刘晓一直资助着广东清远的20个贫困孩子,坚持为他们交纳学费,资助他们读书;他为盲人歌手林中秋实施白内障手术承担全部住院手术费用,为西藏妇女德吉央珍来深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提供住院及手术费用,国家残联主席邓朴方高度赞扬了此项义举;他捐赠给西藏价值200万元的太阳镜,用于防治白内障,每5个藏民就有1个人戴上了太阳镜。

闲暇之余,刘晓最大的爱好是玩微博,而且有颇多的粉丝追捧

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刘晓说:“神的教导,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然,首先你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出于一种本能,所以其实没什么值得放大去说的。我在国外时,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教会的活动,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很多人都参加。这些善举都是人性真实的表现。”刘晓做慈善,用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心,浓浓的爱心。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还有恩赐,良善;爱是永远守护,永远相信,永远希望;爱是永远坚持到底,因为它永远不会失败。”

猜你喜欢
博士眼镜深圳
眼镜布不是用来擦眼镜的
制冷博士来帮忙
眼镜知识知多少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神奇博士感冒了
眼镜为什么打了折还那么贵
从天而降的眼镜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