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2011-12-14 05:43王芬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关键词:林冲课文文章

王芬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关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形成,仍然不会“说话”“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坚决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 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指导到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我在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时,先让学生看长江决堤的录像,那种惊心动魄的画面震撼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紧张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视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未读课文,就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待学生真正读课文时,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长江决堤时的情况危急,以及战士们抗洪抢险的英勇顽强。于是朗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战士们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二、 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课文的语言大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语句,把握特别形象的个别词语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有些词语特别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体会,如“……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些词用得非常形象、准确,“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傲慢气盛、气急败坏的恶性。学生一旦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整个句子便会读得有声有色。

三、 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许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感受,学生一旦抓到了这些韵律点,便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孔子游春》一文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春风是她甜蜜的絮语……”这一段话句式排列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这段话整齐匀称中又有参差之感,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阅读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一部分,再让学生在仿照课文句式列举水的其他特征,学生就能体会孔子的用意是希望学生做水一样的真君子。可谓由此及彼,自然迁移。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公兴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林冲课文文章
智海急流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林冲的生存哲学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