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欣
人文性从来就是语文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统治地位和唯理性教育思潮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见“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而少见甚至不见人性、人格等人文的因素,这样的语文教学遭到社会越来越多的指责,甚至被批评为“误尽苍生”。改变这种现状固然需要整个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变,但在这种改变没有实质性的发生之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理应在自己的课堂上先行弘扬人文精神。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至少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来使语文的人文性得以显扬。
一、 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必须通过教育的作用,学校是人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由于科学使人类走出了愚昧与刀耕火种的年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唯科学教育”就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但是,在我们实现科技的飞跃与经济巨大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权力、财富、网络、“快餐”文化、言情小说、流行歌曲,无不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冲击,削弱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又由于家庭或其他的因素,他们过早地介入社会,对许多社会现象感到迷惘,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当代中小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人文关怀,构建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的教育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的。
如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道直行精神,到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是务实精神;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不息精神,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爱国精神……从“五四”追求人性解放,到毛泽东思想;从提倡“五讲四美”,到“四有新人”;从“三个代表”,到“八荣八耻”,无不闪耀着中华优秀文明之光。我们的语文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用科学发展观,引导、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健康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 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对话,是教育教学的本质
人文教育观要求,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自主的、完整的人,要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力的展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学生是教育的主人,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现实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对学生主体人格的蔑视,以及教师主观臆测、自说自话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师生平等对话,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宽容 ,让学生感受到人格尊严的可贵、诚实守信的重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我们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改变过去不重视、不关注学生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江雪》这首诗里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教学时,有个学生提了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个老翁怎么还在钓鱼呢?老师让同学们大胆地想一想。学生的回答很多,有的说,他家里穷,为了生活没有办法;有的说,他喜欢清静;也有的说,他对钓鱼特别感兴趣,是个钓鱼迷;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碰到了不痛快的事,他的儿媳妇对他不好,所以这么冷的天还来钓鱼。孩子对这个问题有多元的理解。语文教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要给他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被贬谪后,崇高理想无法实现,又无人理解,孤独而不屈的精神。
三、 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
态度、情感、意志、方法等在心理学中属于个性心理的组成因素,是一个人的内在发展动力。人文的教育观将这些因素视为关键的人文素质,认为这些素质的提高是塑造“通识”学生的关键,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将态度、情感、意志、方法等个性心理的激发与引导作为一切学科的基本方法。
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引领学生去探讨、开掘呢?如《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在他音乐事业最辉煌的时候,“疾病缠身,双耳失聪、恐惧失恋”,也曾一度“悲观自杀”,但终于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自我,振奋精神,创造出了《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旷世杰作。借此,我们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识。既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戕害生命,我们不仅要爱护、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爱护、珍惜他人的生命,爱护、珍惜一切生命;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社会公德和奉献精神,热爱生活,享受自然,不断求知,振兴民族,关心世界和人类的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再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和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散文都写家庭中的亲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尊敬父母,是家庭生活也是社会生活最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同样表现亲情,两篇文章有何异同呢?我让学生把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因为时代的差异,两篇作品所表现的人情,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散步》表现的情感欢乐深沉,而《背影》则显得悲凉沉郁。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我们语文学科指出了明确的人文性要求,同时也可以说有力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评价环境,因此,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时刻把人文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我们一定能还社会、还学生一个正确的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