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分析

2011-12-14 07:26:00曾江辉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0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市化产业结构

曾江辉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分析

曾江辉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文章利用1997~2008年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有关产业结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Eiews6.0统计软件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明显,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城市化;产业结构;多元线性回归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将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迁徙,同时将伴随着人的观念和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变,它是人类社会系统性的长期发展过程。城市化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而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城市化率仍然滞后工业化水平大约10~15%,城市化率不足将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认真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将有助于制定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 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总体而可以归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影响因素是制度与环境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对城市化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对城市化进程将产生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而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制度将有利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环境因素与城市化的发展二者联系密切,伴随着城市的高工资以及比农村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因此这些环境因素是推动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二大类影响因素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因素,其中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城市文明形成了城市人口聚集的强大吸引力,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直接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口的扩张,从而要求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所以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后所产生的剩余农村人口,将成为强大的城市化外部推动力;工农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此形成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动力。由于制度和环境因素难以测度,无法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来体现它们对城市化所起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三大产业结构即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2 产业结构对城市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推移之势(克拉克,1940)。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通过主导产业的演变、三大产业内部变动作用于城市经济,并且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往往难以逾越。从城市的起源开始,产业结构、产业分工就就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小凯、赖斯(1994年)的新兴古典城市化一般均衡模型显示出城市的起源、城乡的分离都是人类分工演进的结果,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全部均衡从自给自足向局部分工演进,直至最后发展到完全分工的过程中,工农业之间的局部分工并不一定会产生城市,只有当工业内部分工加深时,才出现了城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2007年)在《城市经济》一书中则从历史经济角度论证了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推动作用,城市正是不断地在旧工作基础上添加新工作的地方,任何出现这一过程的聚居地最终都会发展为城市,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农业依靠城市化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使城市经济有了新的增长方向,而且还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产业结构的演进使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城市生活方式、需求结构从单一到复合,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过渡,充分体现出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城市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3 模型及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取对城市化水平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产业结构因素中的6个指标:代表工业发展水平的可以用工业增加值及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来表示,增加值越大,比重越高,说明其发展水平越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状态可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指标来表示;农业发展水平即农业现代化程度的可用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农业机械化程度(即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两指标来表示;以工业增加值(X1)、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 (以第三产业贡献率表示)(X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X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4)、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X5)、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以农用机械总动力表示)(X6)为自变量,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Y)为因变量,建立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因素6个指标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表1 三大产业结构有关数据

表2 初步回归结果

表3 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表 3 Y 分别对 X1、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

其中 β0为常数,βi(i=1,2,3,4,5,6)表示相关性系数,μt是随机误差项。本文选取199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利用统计软件Eviews6.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 Eviews6.0 软件, 输入 Y、X1、X2、X3、X4、X5、X6等数据,采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OLS回归,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该模型R2=0.9819,R2=0.9602,可决系数很高,F=45.24>F0.05(6,5)=4.95,明显显著。 但是当 α=0.05 时 tα/2(n-k)=t0.025(12-7)=2.571,X1、X2、X3、X4、X5、X6 系数的 t检验都不显著,这表明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相关系数表(表2):

由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有的相关系数较高,最高达0.984582,证实存在多重共线性。宜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作Y对X1、X2、X3、X4、X5、X6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按 R2的大小排序为:X4、X3、X1、X2、X5、X6。

以X4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得到消除多重共线性的结果为:

当取 α=0.05 时,tα/2(n-k)=t0.025(12-5)=2.3646,X1、X2、X3、X4参数的t检验显著,回归方程通过检验。

5 结论

以上消除多重共线性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中国,在1997~2008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就业比重的变化对城市化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这是目前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在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第三产业越发达,城市化速度越快;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出水平与城市化则呈现反向关系,表明农民人均产出水平越高,农民越不愿意进城,但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虽然农民人均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因农产品价格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而农村机械化程度越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多,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越多,则会推进城市化,但在1997至2008年期中,因中国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明显。鉴于农村流出者的素质不高,他们无法大量进入第三产业,而更多地进入制造业和建筑业,能力强者就在这些产业集中区定居下来,当然亦有少部分农民通过第三产业,如餐饮业在城市安定下来。故本文建议制定相关政策继续稳步推进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并加快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城市化稳步推进,进而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夏门大学出版社,2002.

[3]梅建明.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进城农民工市民化[J].经济学动态,2007,(1).

F224

A

1002-6487(2011)10-0081-02

曾江辉(1968-)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亦 民)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城市化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