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全过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1-12-12 10:15陈文俊程传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专业统计学

陈文俊 ,程传勇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统计学全过程教学改革初探

陈文俊 ,程传勇

(襄樊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专业构成、学生重视程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制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提升教学效果,应实行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考核阶段的全过程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统计学;全过程教学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科技活动等领域越来越依靠于数量分析,依靠于统计方法,统计学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学科. 同时各高校也都将统计学定为管理类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 统计学教学内容日益丰富,但教学课时却有所缩减,任课教师面临更大的教学挑战.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手段、统计软件成为一个新的教学问题.

1 统计学教学制约因素分析

1.1 文、理科专业构成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类专业多为文、理科学生兼收,如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2009年共招收70人,文、理科生的比例为28:42. 其中一些管理类专业的文科生比例还相当高,如我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只招收了文科类考生,2010年才有理科生的招生计划. 统计学是一门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微积分、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理论课程,尤其在抽样推断部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文科学生的数学功底比较差,逻辑演绎思维较弱,如果文科学生比重太大,就会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 学生重视程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动力. 学生把学习兴趣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统计学的认识不够,学生普遍会有“学习统计学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很容易产生轻视、应付甚至厌恶情绪. 因为听不懂而放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逃学,更不用说课后的复习和预习[1]. 在目前管理类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基本只停留在获得学分的层次上. 即便有勤奋的学生努力学习此门课程,也多出于惯性使然,或者是为了拿到奖学金而不得不下苦功. 绝大多数学生提及统计学时仅能联想到统计局、大量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难以将统计学与自己本身的专业联系起来,并且认为统计学与实际联系不大,无法学以致用. 重视程度的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裹足不前,这也给教学带来很大障碍.

1.3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目前统计学的教学多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先后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抽样推断等内容. 这些内容有些是与其他课程相重复的,如“抽样推断”在《概率与数理统计》中有所涉及,“相关与回归”同时也是《预测学》中的讲授内容. 如果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已学过相关课程,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就不需下较大功夫. 如果没有相关的课程基础,则在某些章节将会花费大量时间. 因此,在不同的专业讲授《统计学》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但目前,教学大纲还是要求任课教师面面俱到,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 另外,由于强调实践性及扩展知识面的要求,所有专业都增加了可选课程数及实践环节的课时. 同时,许多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其中就包括统计学. 以我院为例,统计学在5年前学时为54课时,后来压缩为36课时. 这样有限的课时,使教师只能赶教学进度,学生消化不了应有的知识,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1.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但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得还不够,而且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这种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或许一时记住了公式,学会了怎样计算平均指标、抽样误差等,但对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极为不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统计学既难学又枯燥无味的心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统计学教学全过程改革

为了达到既定的统计学教学目的及效果,统计学教学应对教学流程,即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直至教学考核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改革. 这种教学全过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统计学这一管理学应用工具,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全过程改革示意图见图1.

图1 统计学教学改革示意图

2.1 教学准备阶段改革

教学准备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第一步,教学准备阶段的改革主要是程序创新,这一阶段可分两步:

2.1.1 相关信息的收集

在接到教学任务的同时,任课教师应掌握任课班级的基本情况,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侧重点. 比如,对国贸及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加强理论教学,对于应用型专业,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应侧重应用教学,并可借助辅导员及教学秘书的帮助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 通常需要调查学生的文、理科出身及相关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等信息.

2.1.2 教师间的交流

统计学任课教师需与相关教师,如《微积分》、《概率论》等教师进行座谈. 了解相关教师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看法,并重点交流交叉内容的讲授情况,以此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合理分配课时,避免在重复内容上花费过多时间. 同时,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概率论》在此课程中应只注重应用,不需再做过多讲授. 尽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掌握统计工具上.

2.2 教学实施阶段改革

教学实施阶段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实质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所以,教学实施阶段的改革主要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的创新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讲授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实施过程改革:

上好第一节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作用,领略到统计规律的魅力,这是一种“兴趣性教学”. 统计学是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中最枯燥无味的课程之一,第一节课能否使学生培养起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所以,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统计学的第一节课应完全集中在对统计学的有趣介绍上,而不要急于进入具体的课程内容学习上. 教师可先介绍一些大家普遍认为正确的统计结论,比如中国人口性别严重失调、破案率高的基层派出所就是优秀派出所等. 这些结论很具有迷惑性,学生也信以为真. 在以后的教学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统计理论纠正这些错误认知. 另外,教师还可多介绍一些有趣的统计规律,如“二八定律”,“三分之一效应”等,并请学生参与其中,去寻找更多生活中的统计规律.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保证后续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

统计学的知识讲授要注意“溯源”,即从其他课程中找到统计学某些内容的理论依据,这一过程通常会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感受到学习的惊喜. 此种教学手段可称为“溯源式教学”. 统计学的知识,特别是公式,非常枯燥,学生最烦也最怕的就是公式的识记,从而产生畏难心理.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好方法就是抽丝剥茧,建立起统计学与其他课程的内涵联系. 虽然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统计学知识都能在其他课程中得到启发或类推,但不时的引入其他课程的理论来佐证统计学知识,能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特别是公式推导上,如果能找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则教学难度会降低很多,学生也容易理解、识记公式. 比如统计学因素分析法中的“连锁替换法”,为什么替换顺序要固定为先量后质?很多教材没有讲,只说是这样规定的,如果这时能引入《政治经济学》中的“量变引发质变”理论则会使学生恍然大悟. 再如“由组距数据确定中位数”,其公式很不好记,而笔者见过的所有教材都未附其公式的推导. 其实其公式不过是借用了初等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计算而已,其思想与《生产运营管理》中以“重心法确定选址”亦相类. 教师如果能时时留心这种学科上的相通点,就会显著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达到既定教学效果. 在这种“溯源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其思维.

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案例教学,使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化,这是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都采取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它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师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2]. 案例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比较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对统计学教学而言,案例教学同时也是链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它可以在教室里实现社会实践教学的部分功能. 同时案例教学也能加深学生对有些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如指数、统计指数等概念,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接触得频率相当高,但具体涵义却不能理解. 如果用案例式教学加以引导,即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既定教学效果,真正作到“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社会实践,是一种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应适当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环节,就一些学生关心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作市场调查. 如可组织学生针对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就业问题、逃课问题、电脑使用情况等展开调查,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或体会的形成,全部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既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锻炼了应用理论的能力[3]. 在以致力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工具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3 教学考核阶段改革

结合统计学自身特点,应打破原有的考核制度,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采取“理论+实践”的考试形式,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可以将考试分为卷面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卷面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部分主要考察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实践操作部分,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选题,完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 这种考核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对“团队”、“合作”等概念有更切身的体会[3].

总之,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应是一种全过程变革. 通过这种全过程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学这一管理学研究应用工具,使学生真正具备掌握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 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溯源式”教学方式,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将是整个教学过程改革最大的收获.

[1] 赵启斌. 影响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 山东文学, 2008(10): 22-24.

[2] 梁 君. 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赤子, 2009(10): 46-48.

[3] 王一惠,阚珍珍. 高校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初探[J]. 中外企业家, 2009(12): 19-22.

Reform on Overall Process Teaching of Statistics

CHEN Wen-jun, CHENG Chuan-y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gfan University, Xiangyang 441053, Chin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rofessional composition, the students’ degree of attention,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restrict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statistic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total process of teaching reform should be implemented. This total process includes preparation phase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hase of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phase of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Statistics; Overall process teaching

G642.0

A

1009-2854(2011)11-0085-04

2011-05-26;

2011-10-26

陈文俊(1975— ),男,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管理学院讲师.

刘应竹)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专业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