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航
丝绸之路上的溢彩流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 晓航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喀什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其中以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二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从地域上看,木卡姆音乐现象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的1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与古代丝绸之路的轨迹大致相符。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作为多民族聚居地,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地方。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来往中国与欧洲的商旅用悠长的驼铃声将无数个散布于戈壁和沙漠之中的绿洲联系起来,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得以相互沟通、交流。而生长于各个绿洲的木卡姆艺术,也正是凭这条纽带获得传播和发展。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同时在经过从俗到雅、又从雅到俗的反复提升,最终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征的世界性艺术样式。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 “丝路明珠”。
其实,早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成功“申遗”之前,已有四个国家的三项木卡姆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特点在于,包含有汉代中原音乐文化的基因。时至今日,十二木卡姆每套的第一部分,依然被称为“穹乃额曼”(“大曲”之意),折射出与汉唐大曲间的某种联系。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每一部又由穹乃额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在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可以说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十二木卡姆”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当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从音乐本体方面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在调式、音律、节拍、节奏及乐器组合等方面,都呈现出与现存中原传统音乐不同的特征。在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游移形态出现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贯穿木卡姆始终的曲调模式中,又蕴含着do、re、mi、fa、so、la、si等 为结束音的多种调式类型,甚至音阶的同一音位也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的音级。这些独特表现造就了木卡姆充满西域风情的迷人魅力和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完善华夏音乐本体特征的重要一环。
《十二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建立于十五—十六世纪的叶尔羌维吾尔汗国的国王阿布都热西提汗热衷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结识了具有艺术才华的乡村女子——阿曼尼莎,受其诗歌与音乐才华的感染,将她娶入王宫。在阿曼尼莎的影响和提倡下,原本就醉心于文化艺术的阿不都热西提汗,发令召集起散布在喀什噶尔与叶尔羌一带有名的维吾尔乐师、歌手和诗人,在宫内全面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乐章。阿曼尼莎自己创作了其中的《依西来提·安格孜木卡姆》成为流传后世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当时中亚一带著名的音乐家,也是王宫中的高级乐师——可德尔汗也参与其中,流传至今的木卡姆乐章中的绝大部分乐曲和歌调,都是经他整理加工而后定的。这一文化项目是建立在维吾尔族丰厚音乐文化基础之上,取材于维吾尔族民间的“木卡姆“及民歌资源,经过系统地加工、编辑和整理而形成的一个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音乐套曲,因此,《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完整的系统音乐著作。
然而,《十二木卡姆》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著作,同时也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其歌词主要归功于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依、诺毕提、麦西热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可以说《十二木卡姆》是一部凝结着它的创作者们的知识、智慧和技能的音乐经典著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宫廷音乐大典。自从阿曼尼莎将纳瓦依、傅祖勒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依、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木卡姆”:如《热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纳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诗。这才是《十二木卡姆》的内在价值和应该享有的文化地位。在文化产品中,创作者的思想历程体现在艺术作品之中,这种丰富的人文思想意识及其形成过程才是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唱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从古至今,木卡姆早已渗透到维吾尔人的血液之中。他们用音乐和舞蹈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所有这一切,成就了维吾尔木卡姆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但是,由于维吾尔木卡姆仅仅限于口口相传,到了20世纪40年代,能够完整演唱的艺人已屈指可数。虽然在50年代,文化部派出万桐书、刘炽等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抢录下吐尔迪阿洪等维吾尔木卡姆大师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在1978年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也重新开始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但近年来,各类流行文化风靡新疆,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等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木卡姆这种文化表现形式在维吾尔族人民的节日仪式和人生礼仪中的功能逐渐减弱,它的传承危机不断加深。目前,能弹唱的民间老艺人已经不多了,能完整弹奏9个序曲的老艺人更是廖廖无几。因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使其有序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