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牦牛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1-12-10 04:10:57徐先军
养殖与饲料 2011年8期
关键词:畜种青海高原野牦牛

徐先军

青海省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兽医站,青海 德令哈 817000

青海高原牦牛主要分布于玉树州杂多、治多和曲麻莱3县的6个乡镇,果洛州玛多县西部,海西州天峻县的木里、苏里、龙门、舟群,都兰县的沟里和热水,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及海北州祁连县的野牛沟乡。

1 生存环境

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纵横交错,形成海拔3700~40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2.0~5.7℃,年降水量287~774 mm,年相对湿度50%以上;冷季长,日温差大,日均温差≥10℃,日最低气温≤0℃的有200~250 d;日照2000 h以上,日照率60%;多雨雪和大风(≥8级的有10~150 d)天气,无绝对无霜期;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 d以上,空气中的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1/3~1/2。

2 种质特征

2.1 体型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的地方,故青海高原牦牛在体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头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宽长;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9、111 cm;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260 kg。

2.2 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够惊人地适应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青海高原牦牛气管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0~51.0 cm(较普通牛短14.0~21.0 cm),断面呈半月形,口径13.0~14.5 cm;气管软骨环两端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心肺指数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脉搏强、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牦牛的呼吸频率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频率快且变化幅度大。可见,青海高原牦牛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频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内气体交换量多,可获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气体交换机能。

2.3 耐寒惧热的特性

青海高原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遇到炎热季节,即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烦躁不安、绒毛脱落等不适应症状,相反,对高寒湿冷气候最为适应。

2.4 驮载和乘用特性

牦牛四肢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轻捷且平稳,加之蹄质致密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侧及前端有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具有很强的驮载和乘用性能,驮重为50~100 kg,最大驮重可达304 kg。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 m的地区,仍能驮载或骑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与野兽搏斗。

2.5 生产性能

成年母牦牛平均每个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为150 d)可产奶约 274.04 kg,而且乳脂率高达6.40%~7.20%。公牦牛在 2、3岁可产牦牛绒0.60、0.69 kg,成年母牦牛可产牦牛绒0.60 kg,成年阉牦牛可产牦牛绒1.01 kg;绒毛长4.70~5.50 cm,且保温性能极佳。对膘情中等的成年阉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 52.96%、净肉率为42.46%、骨肉比为1∶3.59~4.59,1.5和2.5岁的阉牦牛平均活重分别为成年阉牦牛的34.33%和45.32%。

3 存在的问题

1)良种体系不健全,个体生产性能低。牦牛适应了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抗逆性,但多年来粗放的掠夺式经营管理和不注重种牦牛的选择与改良,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选择种用公牦牛时不注重其自身体质发育状况及其亲本的生产性能,母牦牛也不予任何选择而全部留用,再加上以自然交配为主,致使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减轻、繁殖率下降、抗病力减弱、死亡率增高等退化征候。

2)饲养管理落后,畜群结构不合理。牦牛产区延续了千百年来靠天养畜的传统。牦牛终年放牧,无补饲。据调查,在犊牛生长发育期,对母牦牛进行人工挤乳量偏多,犊牛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犊牛生长发育不良,使牦牛生产水平整体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高龄母牛比例大、性别比例不合理、驮牛及其它非生产牛比例大,其中适龄能繁母牛只占28%~35%,严重影响了牦牛生产水平的提高。

4 发展建议

1)野牦牛是牛属中的一个独立畜种,也是能适应高寒地区特殊生态环境而延续生命至今的畜种。2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利用野牦牛这一野生动物资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种选育更加有效,是高原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表现出很强的杂交优势,其杂交后代不但提高了生产性能而且增强了抗逆性和适应性,使其能更加有效地利用高原草场。

2)选择良种牦牛,可采取“后备公牛分三步选留”的办法,即半岁初选、一岁半再选、两岁半定选,落选者一律阉割,定选的公牛投入母牛群中竞配,弱者予以淘汰。后备公牛应当来自选育群或核心群中优良经产母牛的后代;要求其亲代公牦牛体格健壮、体重较重、强悍但不凶猛,额头、鼻镜、嘴、前胸、背腰及尻部要宽,颈粗短、厚实,肩峰高长,尾毛多,前肢挺立,后肢有力,阴囊紧缩,毛色全黑。母牦牛的选择应当注重繁殖力,初情期超过4~5岁而不受孕者、连续3年空怀者、母性弱不认犊者应及时淘汰。

3)适当减少牦牛饲养数量,提高个体质量,既能减轻冬春季节草原放牧的压力,又能保护冬春季节脆弱期的草原生态。在犊牛的生长发育期,减少人工挤乳量,使犊牛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提高牦牛整体质量。

5 讨 论

1)发展高原牦牛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它家畜难以生存和利用的高原牧场,生产当地人民所需的乳、肉等主要食品及皮、毛、绒、骨、角等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在青海省国民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是高原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源。

2)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改变牦牛品种原始、饲养管理落后、商品率低的产出系统,使之转化为高效畜牧业,将对提高牧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牦牛系列产品开发、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及保持边疆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国家提升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需求之一。

3)高原牦牛是牧民的交通工具和运载工具,是一个“多功能型”的畜种,它把人类无法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需要的畜产品,为人类提供数量可观、用途广泛的乳、肉、毛绒、皮等产品。另外,高原牦牛的皮 、毛 、绒 、骨 、血 、内脏 、鞭 、骨髓等都是重要的工业、生物制品原料。所以说,被誉为“高原之舟”的高原牦牛全身都是宝,是多功能、高价值的畜种资源,具有深度开发价值。

[1]张容昶.中国的牦牛[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阎萍.牦牛养殖实用技术问答[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3]阎萍,潘和平.野牦牛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12):31-33.

[4]郭宪,杨博辉,李勇生,等.牦牛的生态生理特性[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1):56-57.

猜你喜欢
畜种青海高原野牦牛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
青海高原常见气象灾害分析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畜种改良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
畜牧业发展中畜种改良的影响研究
兽医导刊(2016年16期)2016-04-05 22:17:45
畜种改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影响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绿色中国(2014年6期)2014-09-18 02:12:40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浙江省部分种畜禽场(一级及以上种畜禽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