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珍 云南省大理州医院儿科一区 671000
轻、中度的脑炎经过一般的治疗就能恢复到健康水平,但是重症脑炎经抢救及一般治疗后多伴有瘫痪、痴呆、失语等后遗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用高压氧进行长时间、足疗程的治疗可明显的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从而使瘫痪的肢体恢复功能,减少和减轻流涎、痴呆等后遗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的质量。
1.1 病例 1 患儿男,4岁,因发热 3d,昏迷14h,抽搐2次入院。查:T40℃ ,P120次/min,R44次/min,体重 13kg,浅昏迷状,发育、营养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部充血,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花生大小的淋巴结,颈抵抗,四肢肌张力增高,腹壁及提睾反射存在,双膝腱反射亢进,克氏征(+),左踝阵挛(+)。血细胞分析 WBC17.3×109/L,N 80.5%,HGB103g/L,经脑脊液化验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头颅CT提示正常,心肌酶增高,给予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2d后患儿再次出现抽搐,表现为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牙关紧闭、四肢强直、双拳紧握、呼之不应,给肌肉注射鲁米那后缓解,仍然处于昏迷状,喉中可闻及痰鸣音,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稍低,腹壁反射未引出,膝腱反射仍然亢进。4d后热退,意识障碍变浅,能睁眼,四肢不能自主活动,不能抬头和坐起,睡眠极差,每天只能闭眼睡眠1~2h。给予高压氧治疗,1次/d,每次1h。治疗3d时出现失语,流涎,考虑已出现后遗症,改高压氧治疗为2次/d后睡眠有所改善,到第17次治疗时患儿在氧舱内四肢开始有活动,停止流涎,能吞咽食物,能抬头,继续治疗到第26次时能在舱内简单对话,第30次时在家人的搀扶下能下地行走。休息5d后给予第2疗程高压氧治疗,1次/d,10次1个疗程,结束时能自动行走,语言功能恢复良好出院。
1.2 病例2 患儿女,7岁,因头痛、发热4d,意识障碍、尿失禁1d入院。查:T39.8℃P128次/min,R42次/min,BP 95/65mmHg(1mmHg=0.133kPa),体重18kg,发育、营养中等,浅昏迷状。立即给予吸氧、物理降温、抗感染等处理,效果不佳。于当天晚上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口唇发绀、左侧肢体强制性抽搐,用镇静剂后抽搐控制不明显,并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经脑脊液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CT提示正常。于入院后第3天,体温控制在<39℃的情况下立即将患儿置于婴儿高压氧舱内治疗,2次/d,每次 1~1.5h,压力从1.5ATA逐渐升到2.0ATA,连续治疗到第30次后休息,当时患者神志转清醒,但存在失语、左侧肢体能活动但不灵活、不能独坐、在扶持的情况下能站立和跨步等情况,家长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回家筹集医疗费后再返回医院治疗,给予出院,并嘱7~10d后返院继续高压氧治疗。患儿回家后因受凉再次出现发热,之后出现流涎、不能吞咽食物、在扶持下不能跨步等症状,返院后给予输注营养脑细胞药物及小儿氨基酸,同时再次给予高压氧治疗,2次/d,压力为2ATA,每次1.5h,连续治疗30次后休息10d,以后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时间,每个疗程10~20次,做到第90次时患者又恢复到能坐、停止流涎、进食明显增多、能讲简单的话语、牵一只手能跨步,左侧肢体功能明显恢复,左手能拿东西吃。1年后随诊,MRI提示脑软化和脑萎缩,除遗留下癫痫外,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讲话明显增多,生活能自理,能自己上学,虽然读书不如正常儿童那样好,但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恢复感到满意。
常规治疗加高压氧治疗明显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后遗症,但应注意把握好治疗时机,在生命体征平稳时尽快入仓治疗,有的家长因为对高压氧的认识不足,加上经济的原因,在常规治疗、长时间无好转时才愿意用高压氧治疗,而数次后未见明显效果就放弃,不能坚持长时间、足疗程治疗,最终遗留下瘫痪、痴呆、失语等后遗症,降低了患儿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基层医院,由于高压氧治疗开始较晚,人们未听说过高压氧治疗,而对它的疗效产生怀疑也是影响高压氧治疗普及的原因之一,经高压氧治疗后,轻、中度脑炎经一般治疗能恢复,而重症脑炎则容易遗留下后遗症。因此,医生在诊断清楚并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向患儿家属说明高压氧治疗的机理、优点和重要性,让其对高压氧有全面的了解,以便其接受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发挥高压氧治疗的最佳效果。同时笔者发现营养状况好的患儿恢复较快。上述2例患儿都出现流涎的后遗症,为脑细胞缺氧未改善所致,故为防止窒息应将患儿侧卧,继续治疗。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机理:(1)增加血中的物理溶解氧,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氧向脑细胞的弥散,增加病损区的氧供,促进脑细胞代谢。(2)降低颅内压。(3)使椎动脉血流量增加,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含氧量增加,促进昏迷的苏醒,有利于生命活动功能的维持。(4)使脑电波的慢波减少,促进脑功能恢复。
1 吴钟琪,主编.高压氧临床医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