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病例开展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09 23:13:58周小楠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24100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病例医学

杨 成 桂 琳 周小楠 刘 辉 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省芜湖市 241002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则担负着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重要任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深入,同时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今后工作、科研打下扎实基础的重要一节[1]。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时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在2008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以病例为材料的设计性实验,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采用传统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2],即以讲解为中心,大部分实验都是以验证实验为主,即在已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按照教师给的实验方法单纯验证实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主体,花了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对原理、方法、步骤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再消极、被动地对实验简单重复操作,验证一下实验结果即可。而现代教育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无法实现,从实验形式上影响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影响了实验过程中对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2 以病例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

设计性实验即在教师安排指导下,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围绕病例开展的设计性实验就是以具体的病例为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病例中所涉及的结果或相关知识从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等多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讨论,一方面,将零散、难懂的理论与相应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就病例中涉及的结果,如何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设计通过相应的实验原理、方法及其中所需器材、合理的步骤,获得实验结果数据,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3]。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相比,设计性实验是针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具有的优势。

3 围绕病例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方法

3.1 准备实验教学中所需要的病例 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点,讨论选择或设计典型的病例材料,使其符合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掌握。如准备进行病原性球菌分离鉴定实验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形象地把握有关知识,引用了典型的临床感染病例如下:女,37岁,发热胸痛伴咳脓痰3d,急诊入院。患者3d前突发高热寒战,胸痛如针刺样,呼吸时加剧,咳嗽且有黏稠脓痰,有时带血丝。2d前右膝肿痛,行走不便。发病一周前左乳外侧皮肤有一疖子,曾自行挤压过,既往体健。入院检查:T:39.5℃, BP:120/70mmHg(1mmHg=0.133kPa),急性面容,神清,烦躁,气促,右锁骨下皮肤具有2cm×2cm炎症肿块,无波动感。胸部叩诊浊音,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音正常,腹软,肝脾仅可扪及;右膝关节红肿,有压痛,活动受限。血常规: WBC(48 000/mm3),中性粒细胞占83%,且伴核左移。血培养+“药敏”。诊断与治疗:初诊为败血症,给予氧氟沙星、先锋Ⅳ(静滴),2d后体温仍39℃,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再送血培养及药敏(寒热发作时采血)并加服红霉素,第2次血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对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耐药,对氧氟沙星、先锋Ⅳ、苯唑西林中度敏感,对泰利必妥、头孢曲松(菌必治)、利福平、万古霉素、红霉素高度敏感。停用氧氟沙星、先锋Ⅳ,改用泰利必妥、菌必治,继续口服红霉素。入院第9天,肺炎、关节症状均已改善,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每日十几次,水样便夹有黏膜样物,涂片染色镜检满视野WBC并有较多G+球菌(病理证实黏膜样物为坏死肠黏膜与纤维素形成的假膜,其中有葡球菌),粪便培养结果: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红霉素、卡那霉素、甲氧西林耐药,对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敏感,停用红霉素,改用敏感药物并辅以活菌制剂(整肠生、常乐康等),一周后痊愈出院。

3.2 立题 实验前一周将实验主要内容和不同的病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每班根据实验分成6组,每组5~6人,各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病例资料作为立题依据。

3.3 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合理实验方案,撰写实验立题报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标准进行讨论审核,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实验方法、路线、所设计材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根据指导教师审核结果进行施压或修改。

3.4 实验方案的实施 实验方案实施前,要在前期的基本实验技能课中教授学生有关本专业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染色技术、油镜使用等。整个设计性实验的实施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实验试剂和器材的准备、实验动物的选择、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制片、形态学鉴定等,教师参与指导,辅助监督实施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5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交论文一篇。每组选派1名同学将本组实验从实验设计目的和意义、实验方案、结果分析等主要方面,以幻灯片形式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经验和心得。

4 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反馈

实施本实验教学改革后,以分班开座谈会形式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1)是否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是否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4)是否有助于基本实验及相关技能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围绕具体病例开展的设计性实验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书本中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有机地衔接,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理论内容的同时各种相应的实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5 存在问题

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施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自由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给实验室管理及教研室人员分工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一方面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了一定地要求,如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另一方面对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能够驾驭微生物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把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学生,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总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传统模式下被动学习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美地统一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1 吕丽艳,姚淑娟,杜凤霞,等.优化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设计培养医学生科研意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5):598-599.

2 李晓红,牟成泉.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各论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20(10):40-41.

3 田一玲,杨致邦.应用PBL教学法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16.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病例医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医学的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病例”和“病历”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命科学类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右江医学(2014年1期)2014-03-22 23:18:44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
右江医学(2014年1期)2014-03-22 23:15:47